因历史而美丽 以记忆绘华章——走进“杭州记忆·城市发展史料陈列展”

时事   2025-01-06 10:50   北京  

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有着“三面云山一面城”的闲致、秀丽,还有着“一江春水穿城过”的磅礴、大气,孕育出以良渚文化、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等为代表的杭州文化,留存下诸多历史文化遗址和大批珍贵档案资料。为记录好、留存好这些城市记忆,自2011年起,杭州市正式实施“城市记忆”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城市记忆资源。

“杭州记忆——杭州城市发展史料陈列展”展厅    作者供图

2022年,随着杭州城市档案中心的建成启用,市档案馆精心挑选了500余件杭州城市记忆资料,打造占地800余平方米的“杭州记忆——杭州城市发展史料陈列展”固定展厅。按照时间轴线,分为除旧布新、建基立业、继往开来、超越腾飞4个部分,为杭州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变迁提供了翔实记录和有力佐证,生动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同时,对城市记忆档案资料进行深度挖掘、活化利用,聚焦红色记忆、守护遗产记忆、打造工业记忆、深挖城市记忆,为档案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和延续城市文化及城市文明探索新路径。




充满档案元素的展厅



生动诠释城市精神。展览展现了杭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到进入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建设、交通整治、环境改善、产业升级等重大发展,以及西湖疏浚、钱塘江围垦、“八八战略”实施等重大事件。以杭城各个时期的区划图作为展现城市发展的脉络,体现了杭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通过展览激励全市人民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幸福杭州建设,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努力奋斗。

展出内容(部分)  作者供图

充分体现档案元素。展览共使用文书档案71件、地图19张、照片214张、视频及互动设计13个,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杭州城市发展较为全面、准确的一次史料集中展示。展厅设计充分考虑档案工作特点,多处采用密集架、档案柜、文件盒等造型设计,融合老照片、老物件及声光电设施,给参观者营造置身其中,仿佛触摸杭州发展脉络,倾听跨越时空回响的体验。

着力提升展览效果。展览运用多媒体技术,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维度对展陈内容进行交互式呈现。如,在“除旧布新”板块,采用大型实体模型与触屏结合的方式,选取城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新旧对比、历史沿革等方面的互动展示,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展厅还设置了怀旧式影院、照相馆、起居室等互动空间,通过物品陈列、色彩搭配、场景还原等方式进行氛围渲染,让人回到20世纪的老杭州,体验与今日不同的街巷风情、百姓生活。




时光印记里的城市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入钱塘江时代,市域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34平方公里增加到1.68万平方公里,城市定位经历了从“工业的、文化的、风景的”到“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变化。其中的动人故事,可从展出的500余件档案中找寻答案。

城门歌谣——南宋都城老城门记忆。杭州作为吴越、南宋故都,自古繁华昌盛,城市面积不断外扩。外城门曾有旱城门13座、水城门5座。随着南宋王朝的破灭,城门名称和数量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10座。这10座城门,沿着杭州内环线依次分布,除了修复过的凤山水门和庆春门外后造的仿古城墙,其他都已只剩石碑。虽然古城门已经不存在,但当时人们编成的歌谣传唱至今:“百官(武林)门外鱼担儿,坝子(艮山)门外丝篮儿,正阳(凤山)门外跑马儿,螺蛳(清泰)门外盐担儿,草桥(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太平(庆春)门外粪担儿。”通过歌谣,可清晰地知晓当时各个城门的特色以及典故。岁月沧桑,曾经的城郭只能从老照片中找到蛛丝马迹。为此,市档案馆持续开展海外征集,将晚清民国时期在杭外国人拍摄的一批珍贵古城门照片征集进馆,并在展厅通过触摸大屏让观众一窥风采。

钱江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作为浙江人民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钱塘江涌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壮观天下无,两岸百姓虽得灌溉、渔猎、舟楫之利,却也吃尽洪涝、潮汐之苦,它泛滥的潮水经常导致岸边的人们流离失所。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将治理钱塘江消除江患危害列入规划,抱着“人定胜天”的决心,展开了钱塘两岸大围垦。用原始的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使50多万亩的滩涂变成良田,“坍江”得到治理,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这座由钱塘江围垦而来的土地上诞生的一座新城区,由江潮泛滥的滩涂地、盐碱地、潮患地,经过50多年建设,诞生了一座现代化、智慧化、时尚化的美丽新城。展厅呈现的围垦地图颇具特色。为了让人们详细了解围垦历史,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画出了钱塘江围垦前后的区域,并对每个时间段的围垦面积进行标注,从图中可以看到钱塘江入海处的喇叭口明显由大变小。同时,通过围垦亲历者的采访口述,讲述那“战天斗地”的热闹景象,以此保留珍贵的围垦记忆。

“天际”更新——城市风貌的日新月异。每座建筑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天际线”的变化也记录了杭城的历史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城市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9年3月,华侨饭店建成开业,主楼5层,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是当时杭州最高、规模最大的建筑物。1979年,11层高的江城饭店竣工,成为杭州“天际线”的引领者。自此,杭州步入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楼时代”。从1985年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大楼竣工开始,杭州的高层建筑数量和高度不断增长。1988年5月,高度为103.6米的杭州大厦竣工,成为当时的杭州第一高楼。之后,一大批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173米,258米,280米,310米,399.8米……从展厅的图板可以清晰看到,杭州不断刷新的“天际线”高度。那些曾经矗立、抑或是现在依旧矗立的大楼,成为人们记忆的注脚,也成为这座城市蝶变的见证。

“四千”精神——改革开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四千”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凝结起来的“人文优势”。杭州企业家是浙商中不可忽视的代表群体。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为杭州创造了不可复制的经济发展奇迹。展厅展出了一件1991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国企杭州罐头食品厂的文书档案,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一“小鱼吃大鱼”的兼并举措,对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乃至对全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都具有深远意义。

“八八战略”——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杭州的城市现代化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杭州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自信的底气。展厅专门设置“四季杭州”视频播放区,通过对杭州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奥体中心等各大文化地标的四季景色轮换展现,以绿色发展角度反映“八八战略”在杭州的实践探索和辉煌成就。




多元视角构建记忆图谱



近年来,杭州市档案馆立足新技术、新设备,坚持“以有限展无限、以传承致未来”的展陈理念,充分利用馆藏组织开展编研、展览和学术研讨等活动,从不同视角构建城市记忆图谱,唤醒城市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使其成为全面展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重要阵地。

聚焦红色记忆,建立红色档案资源库。举办“书信家国 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红色印记——杭州红色档案史料展”等10余个大型展览,累计共接待参观团体1500余批次,观展人数达15万人次。建立全市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共梳理红色专题档案6676件,完成第一批21个红色专题档案上线。连续4年举办“档案见证城市发展”系列红色档案故事征集活动,累计收到各类档案故事150余篇,并将优秀作品编撰成书,形成杭州“记忆见证”系列成果。

守护遗产记忆,实现杭州“零”的突破。申报的《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档案》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实现了杭州市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上“零”的突破。通过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持续开展宣传,拍摄《记录中国水电事业发展史的丰碑——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档案》微视频,得到市委组织部高度认可,并推荐报送至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围绕杭州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档案申报国家档案局科技课题《遗产申报和文化自信双重视域下的世界文化遗产档案治理策略探究》并成功立项。同步打造“一眼千年 点档成案——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杭州档案”展厅。

打造工业记忆,形成“工业印记”品牌。统筹梳理全市工业遗产档案资源,多措并举部署“档案中的工业记忆”,打造“杭州工业印记”品牌,入选全省档案馆第一批“一馆一品”项目。对馆藏155个企业全宗257万余页档案进行整理、分类、筛选、OCR识别,建立工业档案概念本体模型,构建知识图谱,打造工业档案专题数据库。研究分析政策对工业企业发展的影响,服务当前经济发展,实现工业档案的有效保存和利用。深入开展工业企业口述档案采集,推动以杭州工业为主的有关国有企业改制和杭州重要企业家的口述档案录制。编撰《馆藏工业企业基本情况选编》等书籍。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工业变迁历史,举办“工业印记见证腾飞岁月——杭州工业发展档案史料展”。

深挖城市记忆,延续杭州历史脉络。紧扣城市记忆主题,连续举办18届“杭州印象”纪实摄影作品征稿活动,共征集到反映杭州历史的照片10万余张。组织编撰《杭城忆昔》《大运河影像》等10余本记忆系列编研成果。办好《杭州档案》杂志,以城市记忆为主题开设档案读史、揭秘、滋味、走读、人物、风雅颂等栏目,至今已出刊58期。以杭州城市发展重大专题拍摄的《情筑钱塘 初心如兰》《西溪且留下》,入围国家档案局建设项目档案微视频一类作品。加大“杭州档案”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运营力度,在网站设立“档案文化”栏目,微信公众号开设“杭州记忆”专栏,成为集中展示杭州记忆的网络窗口。

强化阵地建设,发挥基地重要作用。市档案馆通过举办展览、开展研学、合作共建等方式强化阵地建设,先后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党史现场学习基地等。如,围绕杭州宋韵文化,开展“赏书法 品宋韵 学裱糊”书法裱糊研学活动,现场教学制作,为学生带来沉浸式体验。围绕红色记忆,推出“我是小小档案讲解员”之红色展览讲解活动,“我是小小档案管理员”之档案整理活动,举办“童心向党·党的故事我来讲”红色档案讲解大赛,“红领巾 心向党”红色档案诵读比赛。以杭州百年变迁史为主题,与杭州第七中学党委共建,联合开展“一眼百年 点档成案”档案研学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杭城百年蝶变。与上城区小营街道、建德市梅城镇等单位实现资源共享,在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等场馆中,各类珍贵档案成为展示的重要内容。与市博物馆合作,提供杭州城市建设变迁、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的珍贵历史档案,成为“杭州记忆”的生动演绎,在市民中引发广泛共鸣。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1月6日  总第4235期  第四版











往期回顾

01

王绍忠同志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报告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

03

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在京召开 60个先进集体、44名先进工作者获表彰

04

夯实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法治基础

05

欢迎订阅2024年《中国档案报》

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图文版)征订启事




中国档案报
报道国内外档案行业重大新闻,国家档案局高端信息,各级档案部门工作动态信息、国内外档案界最新学术动态和技术成果,公布解密档案,传播中国档案文化,展示中国档案工作者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