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第一座由新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公铁两用桥梁,后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这座“争气桥”不仅成为新中国崛起的精神象征,更开启了我国自主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南京长江大桥 作者供图
2001年后,南京长江二桥、三桥、四桥、五桥相继建成通车,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现代桥梁间隔横跨,肩负新的时代使命,写下南京城与长江的故事,成为长江南北经济蓬勃发展的“传送带”。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扎实做好桥梁建设档案的接收保管工作,累计接收文书档案、图纸档案共5000余卷及声像档案约5TB。充箱盈架的档案,完整记录了桥梁档案从前期规划到筹备施工、建成试运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市城建档案馆通过强化桥梁档案的“收管用”,记录好留存好南京城发展变迁的历史足迹,让人们可以在册与页的温度中,感受城市蓬勃发展的脉动。
依法治档,提高进馆质量
2024年11月起施行的《江苏省城建档案管理办法》提出按“立项规划、设计建设、竣工验收、运维养护”4个阶段开展档案收集工作,探索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档案管理新模式。
市城建档案馆抓住“档案形成主体”“建设过程监督”“竣工验收移交”3个关键点位,规范档案的登记、移交和验收。通过过江通道项目档案移交事项备忘录,规范桥梁档案移交内容与要求,明确接收流程和标准,为后续桥梁档案精细化、高质量接收进馆奠定基础。
科技赋能,提升管理水平
数字时代背景下,城建档案的规范管理特别是电子文件的规范收集整理,可有效促进城市数据效能的发挥。市城建档案馆聚焦城市空间信息资源管理及城市历史记忆留存,有序开展档案接收工作。以数字档案馆建设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推动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目前,馆藏电子档案总量达527万件。
在桥梁档案工作中,首次运用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专项管理文件的集成与归档。该系统可实现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并对其他部分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构建全套项目电子档案,提高项目档案信息化水平。接收进馆后的档案进入智能化库房并纳入实时监管系统,与馆物联系统对接,实现全过程监督、实时化监测、智能化管理。
创新传播,打造文化精品
桥梁档案承载的深厚底蕴丰富着中国工业记忆、城市记忆、历史文化记忆,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市城建档案馆深入挖掘馆藏桥梁档案资源,依托专题编研、档案展览等形式,发挥桥梁档案社会价值,擦亮城市名片。
2018年,与江苏省档案馆、中铁大桥局、南京市档案局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50周年档案史料展”。2018年至2019年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南京长江大桥档案》编纂工作,相关编研成果获南京出版社2020年度“十大主题出版图书”。2021年,策划并编写《南京长江大桥:重塑南京交通枢纽格局》等桥梁主题红色推文3篇,印制“红色档案”口袋书,并面向社会举办长江大桥专题讲座。2024年,创作“金陵城迹·奋进有宁”系列全媒体品牌栏目,策划采编“桥架南北 档说通途”“桥隧传奇 档说通途”南京长江五桥专题报道2期,拍摄制作《梅子洲头 长虹卧波》《世界先河 桥隧奇迹》专题视频2部。
深挖细琢,激发多元价值
桥,水梁也。作为“跨越”和“连接”的代表,桥从诞生之始,就不是简单的工程建筑,而是承载着城市记忆和人们情感,成为沟通的纽带、艺术的典范,乃至精神的象征。城建档案亦如桥梁,连接城市的过去与未来,串联起时代的经纬与记忆的脉络,记录城市发展面貌、体现城市变迁历程、留存城市历史印记。
桥梁档案记录了桥梁建设各阶段的关键信息和证明材料,真实、全面反映了建设施工的实际情况,能为桥梁后期维养施工提供原始数据,为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例,市城建档案馆收藏有引桥工程档案,在2016—2018年大桥大修期间,为引桥T梁混凝土裂缝处缺陷修复、桥面铺装改造、人行道改造、引桥和回龙桥双曲拱桥加固改造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大桥的维修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助力大桥焕发新生,保障交通命脉安全畅通。
桥梁作为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能缩短时空距离,加强交通连接性,提高城市交通网络的韧性和可靠性。过江通道的建成通车有力推动了长江两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人才、产业、金融等要素资源充分整合,形成均衡发展的新格局,还加强了南京在区域中的交通枢纽地位,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桥梁档案中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有助于分享经验、培养人才,为全国、全省的桥梁建设提供新技术、新方案,能帮助规划者全面了解区域内桥梁分布等情况,更科学地规划新的交通线路,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布局。
桥梁建设中处处彰显毫厘之间的博弈,展示了建设者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建设者们发扬工匠精神,以绿色、生态、友好的规划设计理念,严谨科学的现代管理水平,智慧卓越的工程建设品质,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成就了桥隧典范之作。桥梁档案背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助于激发人民爱国情怀,触动人民心灵,激发共鸣,激发新一代建设者们秉持同样精神,勇于克服困难,为桥梁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进而实现桥梁精神在代际间的传承。
从薄薄的图纸到横跨江面的雄姿,桥梁建成通车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建设者的智慧、心血和辛勤汗水,也离不开档案工作的深度参与和服务支撑。新中国成立75年来,桥梁建设经历了从崛起到腾飞的阶段,中国桥梁建造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成为国家交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体现。桥梁背后的“大数据”映射的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创新”,凸显的是新时代造桥人奋斗的“匠心”,也为南京高质量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作者:李璐 雷若晞 汪文清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1月9日 总第4236期 第一版
往期回顾
01 |
02 |
03 |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