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被“看见”——东莞历史新闻档案的见证与守护

时事   2025-01-02 15:01   北京  

————————————



在时光的长河中,档案犹如一颗颗珍贵的明珠,承载着人类的记忆与智慧,记录着岁月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视频档案穿越时光隧道,展示历史光影,是一部能“看见”的历史。近年来,从磁带档案到数字档案,东莞广播电视台敢为人先,啃硬骨头、打硬仗,共计完成2.5万小时的珍贵新闻素材数字化,让东莞的历史被更多人“看见”。


为何要啃“硬骨头”?

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数十年来留下了许多重大历史影像档案。如,被誉为“世界第一跨”的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虎门大桥建成通车等。这些档案见证了东莞从一个农业县嬗变为经济总量过万亿、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制造业名城的光辉历程。

东莞广播电视台是这座城市珍贵历史的记录者和守护者。无论是重大变革、社会活动,还是文化传承、技术创新,东莞广电人都以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用手中的摄像机和录音笔,忠实地记录着。为了长期完整地保存这些珍贵瞬间,他们想方设法,勇于创新,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还原历史画面。

时钟拨回到2016年,即将转岗到高校任职的副台长祥叔紧握苏哲新总工程师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我在广电工作了几十年,做过记者、当过编辑,取得过一点成绩。但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将台里多年的新闻素材数字化。这些记录新闻的磁带面临老化和无法修复的风险,现在这个接力棒交给你们了,希望有所突破,让珍贵新闻素材永久保存。”

这块“骨头”有多硬?

也许有人会问,广播电视台记录的新闻素材,怎么不能长期保存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2010年以前,多使用磁带记录新闻。多年后,磁带达到使用寿命,陆续出现磁粉脱落、老化等问题。播放磁带的设备也逐渐停产,从而导致磁带中的新闻素材面临丢失的风险。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将磁带中的素材进行数字化。可这又是一道行业难题,需要技术、资金、人员等多方面支持。摆在面前的是3个大难题。一是新闻素材体量大、资金投入大,数十年的新闻素材达2.5万小时,全部数字化需投入大量资金。二是人员需求大、工作周期长,数字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包括了解历史新闻素材当中场景的老员工,以及将素材重新编目、上载的人员。初步估算,大概需要20多名专职人员,历时5年才能完成这项工作。三是设备要求高,数万小时的磁带不仅要逐一进行播放,还要来回倒放编辑,不仅要求设备数量多,还要求每台设备都稳定可靠,在此类设备已经停产多年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工作,难度显而易见。

“硬骨头”怎么啃?

“越是难干,越要抓紧干;越是硬骨头,越要用力啃”。这是东莞广电人的“轴劲”。台领导班子研究决定,要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成立以技术和编目力量为主的项目团队。资金、设备、技术、人员,都是“硬骨头”。怎么啃?大家一筹莫展。

思路决定出路。珍贵的新闻素材不仅是东莞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档案,也是全市珍贵的视频档案,更是东莞历史文化的缩影。项目团队着手与市档案局、馆接洽,提出将2.5万小时的珍贵档案以视频的方式,接入市档案馆数字系统,向市民提供历史视频查询服务。很快,这一提议得到积极回应,一致认可这一方案,数字化后的新闻素材将分别存放在东莞广播电视台和市档案馆。

2017年,在多方努力下,“历史新闻视频档案抢救性整理及加工”项目正式立项。接下来,项目团队一方面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发出邀请,请他们担任项目顾问,对历史新闻的编目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招募近20名人员,专职对2.5万小时的新闻素材进行重新上载、编目等数字化操作。在设备方面,通过招标,采购了用于数字化存储的蓝光光盘库,并组织技术力量将原有的陈旧录像机进行维修,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整理出10多套播放设备。

项目实施过程中新问题接踵而至。由于广播电视和档案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两者之间的编目标准有所不同。在广电单位完成编目的素材不能直接放到档案馆。这意味着完成项目要进行两次编目,这无疑是一个大难题。项目团队发挥了不服输的精神,组织技术力量对《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规范》进行深入研究。经过两个多月的攻坚克难,他们将编目中的专有元数据和共有元数据进行分类,制成矩阵,并以此为抓手,开发了编目软件,实现了1次编目2个行业共同应用。开发了系统控制软件,对整个数字化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成品进行质检,确保了项目的安全。在项目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历经5年,在2022年底,如期完成全部历史新闻档案的数字化,将视频档案存入市档案馆,供市民查询浏览。

时间回到2023年,祥叔重返广播电视台。项目团队现场演示了历史视频数字化档案。包括其早年当记者采访时的视频。他深受感动,连连称赞:“你们非常了不起,不仅为广电作出了贡献,更为全市人民保留了一份珍贵的记忆与档案”。

是的,此次历史新闻档案数字化极大发挥了主流媒体在城市发展记录方面的作用,也让东莞广播电视台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现了历史新闻素材的数字化。项目所开发的软件取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软件著作权证书,相关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并荣获广东省广播影视奖广播电视技术研究论文类三等奖。

当人们走进市档案馆,用指尖触动屏幕,徜徉在东莞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帧帧珍贵的历史画面凝聚着东莞广电人的坚持与守望。他们是历史新闻的守护者和传承者,点燃了档案保护道路上的一盏盏灯,使得“记录”的历史能被“看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1月2日  总第4233期  第四版











往期回顾

01

王绍忠同志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报告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

03

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在京召开 60个先进集体、44名先进工作者获表彰

04

夯实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法治基础

05

欢迎订阅2024年《中国档案报》

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图文版)征订启事




中国档案报
报道国内外档案行业重大新闻,国家档案局高端信息,各级档案部门工作动态信息、国内外档案界最新学术动态和技术成果,公布解密档案,传播中国档案文化,展示中国档案工作者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