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园区营商环境的策略及案例

文摘   2024-09-30 11:11   江苏  


一、园区营商环境概述

(一)营商环境概念

根据国务院2019年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商环境是指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营商环境包括市场主体在准入、创业、生产经营、投融资、创新、推出等活动中所面临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外部因素和条件。园区营商环境指的是在产业园区内部的上述因素和条件。

(二)相关政策

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党中央和国务院近年来印发了一系列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的中央法规和政策文件(见表1)。这些文件聚焦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方面,着力解决营商环境中的一些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填补了营商环境建设的空白,对推动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政务环境更加高效便利、法治环境更加公正透明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这一轮规范招商引资行为的背景,是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2024年8月1日开始施行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该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公平竞争审查的对象、标准、机制、监督保障等作了全面、系统、详细的规定;主要作用是预防政府部门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建立了一个涵盖经营主体生命全周期、经营全链条的审查标准体系;其中包括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国务院批准,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等的规定。这两项文件的出台,让一切地方性优惠政策都走到了尽头。未来招商引资各地政府应从拼政策向拼营商环境、拼法治、拼服务、拼配套等方面转变。

表1 营商环境相关政策文件

除中央外,许多地方政府也都先后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相关的政策。例如部分省市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并出台了适用各地的地方性营商环境条例,包括江苏省2020年《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湖北省2022年《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浙江省2024年《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2020年12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实施方案》,从投资建设环境、市场环境等7个方面对进一步优化北京市营商环境提出了要求;2022年11月,安徽省出台《安徽省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提出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动等10项重点行动,充分发挥法治对营商环境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此外,多地也定期发布营商环境报告,例如广东省发改委每年组织对21个地市开展了营商环境评价,并按年发布《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上海市黄浦区发改委联合普华永道对黄埔区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经验及优化方向等做出总结和设想,发布了《2023年度黄浦区综合营商环境发展报告》,体现了地方对营商环境的重视。

(三)优化园区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招商引资不是将“超量补贴”作为地方营商环境的体现。当没有财政奖补这个利器,优化营商环境成为了最高级的招商引资方式。营商环境是一个产业园区的“软”实力,除了能够在招商引资体现作用,对于园区运营和园内企业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园区招商引资‌

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资源,园区能够成为投资者和创业者的首选地,进而推动产业集聚和发展。

2、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通过提供创新支持和优惠政策,园区能够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3、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

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可以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这包括提升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创新环境等,从而增强园区对内外资的吸引力‌。

4、打造园区良好产业生态‌

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可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发展。通过整合信息和资源,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优化园区营商环境的策略

最好的营商环境,就是为企业营造持续发展的环境,提供值得深耕的经营土壤,最大程度满足企业需求,构建产业生态。具有共生、互生、再生能力的产业生态,才是吸引企业投资的核心点。对于当前中国的产业园区而言,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重视世界银行评价标准,结合中国特色与地区特色,在全面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加以借鉴。

2023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Business Ready(B-READY)(“世界银行新体系”)。其底层逻辑、指标构成、数据来源和评分方法与此前的Doing Business(以下简称DB)评估体系有较大变化(见表2)。世界银行新体系包括10个主题以及数字技术应用、环境可持续性、性别3个跨领域方向,其将监管框架、公共服务和实施效率贯穿到所有一级指标,涵盖了商业主体所面临的法律、政策和服务商业环境。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风向标”。

表2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新旧对比

本文参考国际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国内现有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原则,就如何优化营商环境这一问题提出了策略。

(一)实施精准营商

实施精准营商,就是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找准市场主体需求“痛点”,根据需求层次和企业特点对服务内容进行细分;针对市场主体,制定个性化、差异化举措。建设营商环境,必须围绕“商”的需求,才能找准环境建设的重点。“一刀切”的政策将会导致具体操作中在“无为而治”和“贴身跟进”之间左右为难。精准营商的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精准政策

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分析市场主体在实际投资、落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创新政策和制度设计,有效地支持市场主体。

例如,太原市市场监管局聚焦的10个方面,每一个都是针对当前市场监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的,显示出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时的精准施策和问题解决导向。太原市精准把握营商环境问题,引进行业头部企业、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营造了审批快、机制活、成本低、效率高、服务好的投资兴业“软环境”。

2、加强企业互动

政府相关部门深入一线,或园区成立专班,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或实现对企业的“一对一”服务。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等新技术手段,搜集企业信息、意见、遇到的困难等,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发挥好联系服务企业工作机制。

例如,云南省禄丰市为更好服务创业孵化园发展,在碧城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孵化园专门设置数控产业园政务服务工作站,不仅畅通了政企沟通渠道,而且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立足企业所处行业、区域不同,精准回应诉求。有了优良的营商环境,园区企业锦润数控发挥优势,以商招商,不断延链强链补链,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引进上下游40余家企业入园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韧性和保障供应链安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3、提供精准企服

园区运营方加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措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到位的服务保障,着力解决解决“痛点”;包括用水用电、经营场所相关服务、企业服务、优惠政策落实、金融服务、人才服务、行政代办服务等,营造良好的园区营商环境。

例如,云南安宁产业园区持续开展为企业“找市场、找订单”行动。安宁产业园区企业服务中心自2023年4月成立以来,积极为企业找政策、搭平台、找合作、争取资金,通过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堵点,有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全面融通。具体包括:①帮助企业广开销路。帮助企业开展线上、线下产品推介活动。②疏通园区企业供应链、需求链,主动服务搭建平台,引导园内企业合作。③促进园区产品内循环。全面摸底完成8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一企一档”信息表,制作“安宁产业园区企业产品内循环图谱”,帮助园区内企业实现协同发展。截至2024年7月,园区有产品关联的企业达70多家。

(二)优化政务服务

一个园区项目能否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府服务的水平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企业角度看,地方政务服务水平能否支撑企业发展,必须作为纳入企业项目谋划的考虑范围。优化政务服务,要及时、准确、全面了解企业和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感受和诉求,有针对性地优化;要强化体系建设,打通系统间的壁垒,在实现横向信息互通的同时,打通纵向传递通道,提升企业跨区办理的便利性;要简政放权,减少审批流程,精简审批手续,减少市场主体跑动的次数;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为市场主体参与资源配置活动创造条件,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1、破除市场壁垒

优化营商环境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坚持“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市场避垒,就要制约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有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束缚和桎梏,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保护主义;平等对待各个市场主体,形成一个开放、包容、可预期的市场准入模式;实现规则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进而营造一个开放有序、秩序规范、公平竞争的环境氛围。

首先,要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限制、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其次,在惠企惠民政策方面也要平等对待,包括在融资增信方面、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消除隐性壁垒。

地区合作方面,例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成势见效。打通四川“天府通办”和重庆“渝快办”以及两地统一身份认证体系,联合开办“川渝通办”线上服务专区。以完善市场准入异地同标、公平竞争互查互认、信用体系共建共享为核心,实现省际规则协调统一,构建营业执照“异地互发”服务平台,实现营业执照互办互发“1日办结”。推进交通、航运、物流、公共资源交易“四个联通”,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实现跨区域人才职称评价互认,共享共用专家资源4万余名。

园区市场准入方面,例如上海张江科技园,在园区内设立内资企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于行业符合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导向的企业可以直接登记入驻。

2、提升行政审批效率

行政审批,一方面是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及诉求的审批;另一方面,园区的内部规定,也需要园区运营方审批。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可以大大减少行政审核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还减少了企业跑动次数,降低企业运营和时间成本。提升行政审批效率,还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目前多地政府已开展简政放权、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审批改革;包括政务审批权限的优化与集中,政务服务的集成与场景应用,线上办理与跨区通办等。例如合肥在政务服务领域,率先实现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高效办理,申请材料由18份减少为1份,办理时间由18天减少到6天以内。

在园内企业与政府部门对接方面,园区运营方可以提供在线导办、帮办代办等相关服务;同时可以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水平。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局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提供一体化服务,推出帮代办服务专区,线上依托“一网通办”建设“智能帮办专区”,实现企业及分支机构设立登记、变更、备案、注销等事项的全程网上办理和商事登记、规划建设等领域的远程帮办导办,简化企业登记和注销程序。

对于产业园区内部的行政审批流程,园区运营方对于一些符合要求的企业及其诉求可以简化相关流程,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例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流程,其对于行业符合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导向的,实行直接登记,减少了企业提供大量申请材料和等待审批的时间和精力。

3、优化公用事业服务

根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B-READY),旧评估体系种的“获得电力”指标改进为“公用事业服务”,包括电力、水和互联网的质量,公共服务设施的治理和透明度质量,公共服务设施的效率。

现代化产业园区类型多样化,园内企业对于园区公用事业的需求也更高。一方面,用电、用水、用气、互联网等要素保障直接影响园区企业是否正常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园区内企业的水电气价格过高将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也是企业落户考察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在园区内申请用水用气若需要经过繁琐的手续,包括填写申请表、提供相关证明文件等,也增加了企业的办理时间和成本。

优化公用事业服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通过开展设备改造工程,改进园区老旧电力线路、用水管网、网络线路等设施;②对用水用电用气方面,可将“一园一表”改造为“一企一表”,降低能源消耗,可将改造后的减税降费政策直接惠及终端企业,使得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减少企业运营成本;③加强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园区“三废”处理能力,开展循环使用(如中水回用)。④企业节能改造。园区应积极向企业宣贯节能减碳中央预算内支持政策,主动对接,甚至提供帮办服务,将园区打造成为低碳、零碳园区。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确保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其次,园区实现了雨污水管网的全分流和全覆盖,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管理问题。此外,园区将“临时用电”和“临时用水”两项手续靠前办理,保障企业开工进度;持续优化水电气报装服务,根据“一网通办”平台和“水电气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线上一个总门户、一次登录,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新举措,使得企业及时准确地进行相关业务办理。

(三)优化政策环境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是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常见手段;但随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实施,各地通过密集出台招商引资特殊优惠政策模式的时代已然过去。未来将向优化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转变,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以长期的、明确的统一规则来低成本、高效率招商引资。因此,未来的政策将向创新改革、提升服务、提升效率、便利企业、减政放权、加强监管等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但任何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只有不折不扣地全面落实,才能发挥出政策的作用。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体;而政策落地实施的主体,除了政府人员,还有产业园区经营主体。推进政策落地要持续加强政策解读,梳理重点工作及重大项目,落实工作清单,强化调度推进,完善工作措施,将各项政策实施到实际操作中,使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促进普惠创新政策落地

创新能够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业务模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益的政策。虽然目前地方政府已出台了很多普惠创新的政策,但很多园区内对于政策的落实和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为提升园区创新创业环境,园区运营方应为企业提供创新综合服务,解决其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问题。比如宣传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关的优惠政策,并告知申请路径;提供企业服务,提供创新研发平台;孵化支持初创科技型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创业基金支持;引进高科技人才等。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的“研易达”(《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办法》的简称),解决的是生物医药企业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无医疗器械注册证进口难”问题,打通研发供应链,从“生命源头”支持企业创新。园区依托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特殊物品的进口从以往的“批批提交申请”,简化成了“一次性提出年度需求”。生物原材料进境后,口岸海关开展入境检疫后就快速通关验放,整体通关时间减少了40%。该项制度创新举措自2020年推出以来,受惠面不断扩大。到了“研易达”2.0阶段,片区企业研发用物品进口便利化举措适用范围由未注册医疗器械扩大到未注册研发用药品、试剂、化学原料。截至2024年2月,片区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210项,1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2、促进人才“引育用留”

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高层次人才可以提升地区的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相较于一、二线城市,目前大部分城市的主要问题在于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高端人才水平决定一个地区发展的天花板,项目发展也是如此。因此,强化人才工作的“引进、培育、用好、留住”人才闭合式链条体系全至关重要。人才“引育用留”不是简单的“一窝蜂”求数量,人才繁荣更不能“昙花一现”,而立足本地实际和发展需求,应全面分析人才队伍供需结构及人才缺口,开展靶向引才。

从政府角度,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政策、加强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来招引和留用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来培育人才;从园区角度,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吸引和培训高层次创新人才;从企业角度,给予人才优厚的福利待遇,提供人才发展的平台,开展内部培训和岗位练兵,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人才的“引育用留”。

例如,长春新区北科建·北湖科技园在人才服务方面就已经形成“引育用留”体系;包括:①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校企对接活动,引进不同层次人才;②通过“汇智大讲堂”“企业家贝壳汇”“私董会”等活动助力人才发展;③成立创业导师团队,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为专技人才评级、申报高端人才项目提供便捷高效的指导服务;④举办篮球赛、美食节等多种形式业余活动,保障人才“留得住”。在省市及长春新区各级人才政策的助力下,北湖科技园内有15人获评“长白慧谷”人才计划;集聚了60名研究员和正教授级别人才、40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00余名研发人员。目前北湖科技园已吸引创业、就业人才近6000人,累计创造知识产权4000余件,园区内完成技术交易总金额近3亿元。

3、提供融资和信贷支持

对于民营制造业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来说,足够的资金支持是实现技术创新、市场扩张和品牌建设的重要保障。但园内民营企业获得信贷的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银行贷款审批严格、银行需要接受实物资产抵押、对借款主体信用等级有较高要求、融资渠道的多样性缺乏等问题,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此外,银行的贷款流程繁琐复杂,办事效率低下。

从政府角度,为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国家、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制度,相关机构也提供了一些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搭建了“全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各地全面梳理拟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并通过平台公开推介。多地推出了“园区贷”、“科创贷”、“政采贷”等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其中“园区贷”‌是一种专门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具有‌低门槛、‌高效便捷、‌灵活还款、低成本的特点。

例如合肥经开区“园区贷”创新金融产品是在安徽省普惠担保、海恒担保、徽商银行分别承担一定比例风险情况下,依托政务信息和大数据,为经开区内中小微企业提供纯信用、纯线上、低利率的信贷产品,拥有审批快、放款迅速等优势。

从园区角度,园区运营方对入园企业提供的融资和信贷支持有以下几种思路:①提供金融服务。园区引进银行、基金、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或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针对园区企业需求提供金融产品,帮助园区企业全方位、多维度的获取信贷。②搭建对接平台。联动园区企业和各类专业资源,搭建融资供需对接平台、产业协作对接平台等,搭建企业与银行和社会各界资源的沟通桥梁,增加对接渠道。③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园区通过自身或与其他平台合作设立基金,孵化支持初创科技型企业,推动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推出“园易融”平台,以政府大数据和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引进多类型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基金、担保、保险等九大机构,针对园区企业需求提供政策性金融产品和普惠金融产品,平台内共享企业信用信息,便于金融机构及时准确地查询企业信用情况,形成动态监管体系。

另外,在融资和信贷方面的审批材料和流程方面,可以优化服务,提升效率。例如上海市推行经营主体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实现“一份信用报告替代一摞证明”;江苏省扬州市通过实施“信用大数据公共服务应用”项目、建立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和征信平台等措施,推进“诚信扬州”建设。

4、对接国际化标准

对接国际化标准包括对外贸企业的通关、外资企业以及全球优秀人才的引进等方面。首先,可以推进园区企业跨境贸易交易,降低跨境贸易门槛;其次,要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加快推动相关单证联网核查,提高跨境贸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另外,要优化外商投资服务管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平台赋能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认定标准,在风险可控的领域允许取得境外职业资格的国际人才经备案后上岗。

例如,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依靠紧邻港澳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大批的国内外企业入驻,包括许多中外合资企业。为落实深圳市推出的《2023年深圳市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工作举措》,深化“智慧口岸”建设和口岸数字化转型,推进园区企业跨境贸易交易,积极推动园区内跨境电商行业发展,降低跨境贸易门槛,让中小微民营企业在跨境电商大浪中受益。

(四)立健全法治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和做法,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人民群众满意、市场主体支持的改革举措用法规制度固化下来;明确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应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与政策相比,法治在经济社会中能够更好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法治化原则优化营商环境,更能够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市场秩序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够提供更有力保障。

1、健全市场准入监管体制

健全市场准入监管体制主要从政府方面进行建设。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指示精神,要优化营商环境,就要加强法治能力建设,健全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机制体制,提升法治化程度以及园区企业入园和运营的规范性。

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从法律层面保证市场主体在进入某个行业或者某个区域市场时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现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例如江苏省司法厅严把执法依据关,推行合法性审核与公平竞争审查“双审”制度,防止变相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时清理不符合市场准入、有违公平竞争等方面的执法规定。

打造市场监管体系,规范涉企检查和推进监管公平统一。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涉企联合检查平台和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即随机抽取监管执法人员、随机抽取监管对象)等措施,保障监管部门对市场主体监管的公平公正性,避免监管机构对部分监管对象的随意检查。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赋能治理,创新服务型监管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开展远程监管、无感监管、精准监管。另外,可开展信用监管。通过对市场主体过去的行为、信誉等维度进行评估,对每个市场主体赋予相应的信用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级分类监管。

例如,郑州二七区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监管。区营商办会同区纪委监委创新推行的“政企码”入企扫码制度,让执法人员入企检查事项、检查行为、检查结果都公开透明,切实消除“随意执法”、“重复执法”给企业带来的经营负担。其次,企业可通过“扫码评价”对执法检查全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倒逼执法主体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

2、推进园区公共法律服务

推进园区公共法律服务有利于提升园内企业的法律意识,保障园区内企业及人员的合法权益,让园内企业“知法懂法”、“有法必依”、“寻求有道”,提升产业园区内部的法治化水平。

为园区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主要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合规经营、劳动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纠纷调解等方面。政府和园区运营方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推进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包括在园区内,或与相关机构合作,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组建法律顾问团队;推出线上法律知识普及、法律服务板块,比如微信公众号、园区方官方网站专项板块、法律文书数据库平台等。

例如上海奉贤区司法局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具体工作包括:①在产业园区构建法律服务平台。制定服务事项清单,因地制宜建设园区公共法律服务“示范点位”。②推进法企对接机制。组建园区法律顾问团,完善营商环境类法治观察点,培育园区企业“法治带头人”,落实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③发展全链条法律服务。专利领域依托科研院所相关领域专家,基于AI技术,建立法律文书数据库,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快速有效固定与互联网、信息等类型证据,解决某些案件取证难的问题,保护知识产权;④成立园区商事调解中心,常态化开展企业合规建设活动,对园内企业提供合规建设指导服务。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对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创作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因此,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提升园区营商环境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从政府角度,加强园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资金援助和服务方面。具体措施包括:①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供给;②提供相应的资金资助,推出相关保险产品,助力降低维权成本;③聚焦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实际需求,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服务网络或援助工作站,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服务;④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宣传与培训。

例如,上海黄浦区行政与司法联动,区法院、区市场监管局、区检院、区公安分局、区文化旅游局共同签署《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战略合作协议》,常态化开展商业秘密纠纷案件庭审、旁听、讲评“三合一”活动,深度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2023年,黄浦区在“商业秘密保护”的基础上,叠加一键体检、合同签署、专家咨询、政策导引等功能模块,对商业秘密提供确权存证、维权取证、未侵权自证等多个方向的证据链服务,降低当事人在商业秘密维权和纠纷处理中举证取证的负担。

从园区角度,加强园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体现在服务和培训活动组织方面。具体措施包括:①加强园区内知识产权知识和案例宣传宣讲,与相关政府和其他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论坛、企业座谈、纠纷案件庭审与旁听,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常识;②与相关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等合作,成立园区知识产权维护指导团队或提供与指导人员的沟通渠道,及时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意见;③提供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维权服务等。

例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通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运营(上海)试点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维权服务,切实保障园区企业的知识产权利益。

三、总结

从宏观来说,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微观来说,也是产业园区提升“软实力”的最优方向,是促进其招商引资的最优策略。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园区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其招商引资能力直接影响到园区和地方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并作为促进园区招商引资的有效途径。优化产业园区的营商环境,不是单纯靠制定政策,而是要将政策落到实处;不是仅靠政府去实施,而是要通过政府、园区、企业多方协同共同努力;不仅要线下实操,还可以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增加沟通反馈渠道,提升办事效率。通过实施精准营商策略,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企业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优化政务服务能提升行政效率,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而优化政策环境有助于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生根;建立健全法治环境则可以规范市场。这些措施不仅为园区运营和企业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更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添加星标,及时获取推文



推荐阅读


产业园区招商策略及案例

产业园区投资开发模式及案例解析

园区国企平台标杆研究——苏高新集团

“苏系”园区运营商的三种类型,最后一种最具备现实意义



点击阅读原文,欢迎在线咨询~

和毅咨询
和毅咨询致力于成为城市建设发展“解决方案”首席专家,全力打造政府投融资、基础设施、城市管理、产业发展、企业管理、资本运作六大业务板块,在“城市+产业+企业”三维度创新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城市健康发展、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助跑企业转型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