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审美,方得自由

文摘   2024-11-30 19:31   黑龙江  


自从提出"有颜值,才有答案;因审美,方得自由"的slogan后,对颜中之"值"分享颇多,但对后半句一直没细说。



原因就是「自由」是一个太过广阔且有歧义的话题,它探究的是“人”本身。这里的“自由”并非简单的人身自由,这里的“自由”是人性中不可磨灭的光辉。


而人性从何而来?人性与自由有何内在关联?人之为人,何以为人?人性是天生习得还是后天所塑?……诸如此类晦涩深奥的灵魂拷问。



本月读书会,畅谈科学之美。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何谓“因审美,方得自由”。




【人之初】性从何来?


中国自古便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而西方则宣扬"性恶说"。



我们暂且不探讨谁的说法是对的,因为没有对错,只有因果。自我总是在与他者的对比中确立自己的,不同文化熏染下自然就开出不同的花。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天生如此,包括“审美”。



人的后天养成源于人类的普遍早产。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大脑的快速发育与人类的直立行走是相互冲突的。直立行走要求人类女性的骨盆不能太宽,而人类进化使得大脑越来越大。



正常成年人的脑容量一般在900—2100毫升之间,全球范围内人类的脑容量平均为1349毫升。


正常情况下达到成体脑量的一半是哺乳动物胎儿娩出的合适脑量,以此推算人类应该孕育21个月脑容量达到675毫升诞生才是正常的,但孕育至21个月的人类胎儿太大了,人类的母亲无法娩出这样大的胎儿。人类女性为了直立行走,其骨盆的最大宽度只能容纳300毫升脑量的胎儿娩出。


于是,进化无情宣判——人类必须早产!



这种生物学意义上的早产,使得人类的婴儿有漫长的后天学习时间。正是先天缺失使得人类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自己创造自己。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人本无性。人之性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性恶、性善都不存在)。



这个"后天"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家庭小环境,而是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文化。每个人生下来就已经生活在某种文化之中了。在这种文化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生的意义"。


作为生下来就面临死亡的人——有死者,人需要为自己的“生”找到存在的意义:"何为有意义的人生"?"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国文人自古便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慨叹,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人生理想。这些都是对“什么是理想的人",如何达成这样的理想人性的答案。



人生因为有死,所以根本上是一种无本质的存在:人可以是任何东西,甚至可以不是"人"。正因为人可以不是人,所以骂一个人不是人才成立,我们从来不骂一头猪不是猪,因为那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说法。


人的无本质特征和人的无本性特质,决定了人可以有多种规定性,不同的文化就造就出关于"人"的不同规定。



汉语的"人文"其实说了两个东西:


"人"是理想人性;"文"古代通"纹",是一个动词,表示划道道、留下痕迹,之后发展为达成理想人性所采纳的教化、培养、塑造的方式。所谓"文化"(文而化之)指的就是这种培养理想人性的过程。



所以,有什么样的"人"和"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性理想和教化方式,不同的人文,就会有不同的文化(此处"文化",不是学历高低的意思)。


东西方的文化差别,就是从"人"和"文"的差异开始的。



东西方不同的“人文”理想


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


我们有广袤的土地,中国人喜欢安居乐业,不喜欢四处迁徙,甚至叶落都要归根,离开家乡的人被描述为"背景离乡,流离失所",似乎是一种十分悲惨的人生。



费孝通称之为"乡土中国",由此诞生了"地缘文化"。


地缘也是血缘,住在一起的人都是熟人,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都是亲戚,既然"亲"必然"近",此处"近"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近,中国以前的家族必然有族谱,这是血缘谱系中的近。血缘秩序成为一切社会秩序的基础。



地缘-血缘都是亲情,由此中国文化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人情社会。儒家正是把"情"作为人性的根本,以"仁"概而言之,才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占据了统治地位。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把"仁"作为人性的根本。



什么是"仁"?简言之"爱","仁者爱人"。但所谓"仁"之"爱"是建立在血缘亲情上的差等之爱,不是"一视同仁"的平等之爱,因为血缘秩序本就是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


如何平衡好这些亲亲疏疏,远远近近的关系呢?儒家的"人"之"文"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礼。



《礼记》说:"是故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


"克己复礼为仁"。



礼丰富了"仁"的内涵,是规范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式,也是通达"仁"这种理想人性的意识形态,更是典章制度、道德规范,礼文化深入人心。


"仁- 礼"构成中国主流的"人-文"。在仁爱的人性理想下,中国精英文化追求礼学、伦理学,把"德"行作为修身养性的人性理想。



谈完中国人的人性理想,我们再来看看西方人的人性理想。


西方文明被称为两希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与中国典型且成熟的农耕文明不同,希伯来人是游牧民族,希腊人则是航海民族。无论是《圣经》还是《荷马史诗》都是讲漂泊的故事。由此,与中华民族的熟人文化迥然不同的西方文明总体来看是一种生人文化。



由陌生人群组成的群体,不可能以血缘关系来约束,一种崭新的社会秩序的构成机制在起作用——这就是"契约"。


西方文明的契约特征在希伯来文化,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的经典《圣经》中反复出现,《旧约》和《新约》讲了上帝与人类订立的七个约定。"约"是规则,是共同承诺的规则,具有平等性和普遍主义的特征。


在这种「契约」文化的大传统之下,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人性理想呢?



契约文化要求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能负起责任,从而能够制定有效的契约并严格遵守。什么样的人能制定并遵守契约呢?


答案是:自由的人。由此,“自由”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成为了西方人的人性理想。



然而,什么是自由?如何塑造自由的人性理想呢?


为了塑造一颗"仁爱之心",古代中国要学"礼",礼就是仁的人文形式,仁和礼构成了古代中国人的人文结构;


那么为了塑造一颗自由的心灵,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人文形式呢?


希腊人的答案是:科学!




自由与科学


"自由"本不是一个汉语词汇,而是日本人对英语freedom或liberty的翻译。跟"自然"、"科学"一样,是一个地道的日译汉语词汇。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自由有三种解释:


1


形容词。不受拘束,不受限制;eg.自由自在

2


名词。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的意志活动的权利;eg.人身自由,自由平等。

3


名词,哲学上把人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奥秘及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叫作自由;eg.知其必然为自由。


我们探讨的主要就是第三种“自由”(名词,哲学上把人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奥秘及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叫作自由;eg.知其必然为自由)。


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有一个著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只有五个字,但里面所涵盖的哲学奥义实在是太深刻了!深到你很难理解——"认识"被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即认识是追随知识"本身",知识"自己",它是一种内在性的永恒存在。


一代代希腊哲人薪火相传,就为找到这个永恒不变的东西。



苏格拉底在西方思想史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孔子。他的旷世贡献是把追求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这一知识论传统确立为西方的正宗传统,成为西方大传统的开山祖师爷!



苏格拉底始终不渝的把追求知识、真理作为最高的"善",知识为什么是最高的善?


秘密在于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不是一般的知道,懂得,了解点什么,而是通往"永恒"的唯一途径。知识并不只是接近"事实",而是接近事实之中含有"永恒"要素的东西,这些要素即使在事实消失之后仍然存在,比事实更坚硬,这才是知识之所以成为最高追求的根本原因。



孔子也谈过知识,但他的「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知」不是知本身,而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还是「德」的范畴。


柏拉图结合老师「一般本质」和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思想提出了「理念」【理式form/idea】。“理念”之为理念,就在于它永恒不变,完整无缺,它是事物的理想状态是事物能被认识和理解的依据。



永恒不变的东西「理念」为什么这么值得追求呢?


西方思想着眼于"自己",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本性","本性"是属于事物自己的,追求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追求事物的"自己"。因为它独立不依,自主自足,它是"自由"的终极保证。只有永恒不变,才有"自己",坚守"自己"就是"自由"。


"认识你自己"就是追求自由的最后根基。



我举"数学"的例子尽量帮大家消化一下。



算术,大家都熟悉吧?希腊数学一开始就强调证明,这点和中国算术完全不同。


在希腊人眼中,科学是通往自由人性的基本教化方式,这体现在希腊人特有的科学——“数学”那里。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特别强调了数学的非功利性、纯粹性,以及它对于追求真理的必要性。


因为学习算术和几何不是为了做买卖,而是"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研究这门科学的真正目的纯粹是为了知识。




中国的算术从《周髀算经》到《九章算术》都是应用导向,就是计算出结果,并不关注计算程序或计算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单纯的计算技巧、技术或方法。



但毕达哥拉斯学派却认为"万物皆数"。把研究「数」本身当成是开启世界本源的钥匙。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开篇第一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把"知"的问题摆在了最为突出的地位。


没有对知识,对科学的追求之心,你就不配做一个自由人!



"自由"—"科学"构成了西方人的"人”—“文"。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名画「自由引导人民」


很多人诟病中国学人缺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文化缺乏"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为审美而审美"的精神。学以致用的传统太过强大。


中国人眼中知识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读书本身不是目的,读书的价值在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问本身也没有价值,学问不过是敲门砖,"学而优则仕"。我们甚至嘲笑无用的学问是"屠龙之术"。


这种情况就如同我讲【美商课】,通常第一天上午的美学和艺术内容是被人投诉最多的,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只会关注一个问题:

有用么?

学了能挣钱吗?

这些内容又不能帮我挣钱,学它干嘛呢?





结束语


剖析到这里,我想大家对“因审美得自由”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体悟......


审美,可谓人类精神的顶端,对审美本身、自身的理解才能让我们获得自由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成为「美」的主人。


面孔不过是美学世界里面最基础的底层【自然物】存在,而审美才是这大千世界金字塔尖的瑰宝,探究「审美」本身是我们通往自由之路的过程!更是走向真理的必经之路!


现代西方语言中,nature一词有两个基本意思:

一、自然界(natural world)全体自然物的集合

二、本质、本性(nature of science)科学的本质

     (human nature)人性


这个过程收获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它才是滋养灵魂的甘露!


因审美,方得自由。希望你懂!

懂了就帮我点个赞吧!😉👍❤️




END

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至其他公众号

如需转载请到后台与我们联系


精选专辑

三维美学艺术设计


无龄公主
《三维美学艺术设计》审美理论创立者、书籍作者; 三维美学数据量化审美系统及「无龄公主」APP软件工具发明人;中国美商教练营创办人;骨相美学开创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