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鼻子显假有时不是鼻子本身的问题

文摘   2024-11-11 08:03   黑龙江  


鼻子,应该是do脸项目中排名前三甲的一个部位。


找我看脸的求美者中有1/3是动过鼻子的,而在这些动过鼻子的求美者中最少有1/2以上是不满意,或需要重新调整的。




在这些do鼻失败的案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


鼻子没有整成功,除了鼻子本身调整出现诸如鼻山根起点过高、鼻头过尖、鼻尖形态不美观等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原因——不配套。



鼻子虽然是五官之一,但在审美功能上却隶属于轮廓,鼻子如果和周围的骨骼不能完美融合,就会显假、显僵、显突兀。



究其根本,就是没有三维骨相思维


本文我运用艺术鉴赏中的知名理论图底关系和艺术创作中的块面结构给大家解读一下这个底层逻辑。




01

图底关系之于鼻部审美


图底关系(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是一个心理学和视觉艺术中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们如何将视觉场景中的物体(图,figure)与其背景(底,ground)区分开来。



这个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提出,是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的一个重要部分。


格式塔音译自德语Gestalt,

指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将这种整体性运用于心理学研究

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


在视觉感知中,图底关系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复杂的视觉场景。


我们的眼睛和大脑会自动将视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式,其中某些部分作为前景(图)突出显示,而其他部分则作为背景(底)退居其后。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快速识别和响应环境中的重要元素。




英国摄影师Jack Davison的黑白肖像作品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大量应用图底关系

塑造画面新奇感与趣味性的情况


把这个逻辑应用到面孔上,前景的“图”就是鼻子,作为背景的“底”就是鼻子的周围区域——上颌骨。


鼻子和鼻周围区域都属于上颌骨位置,所以,鼻子的形态和结构直接受上颌骨影响。


面中上颌骨区域


在面部特征中,鼻子作为面部的中心和突出部分,其形状和大小对于整体面部的视觉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


鼻子的立体度和面中饱满度彼此影响


使用图底关系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鼻子做得比较突兀的原因:

1

突出性

鼻子作为面部的“图”,如果其形状或大小与面部其他部分()不协调,就会显得更为突出,从而产生突兀感。

2

对比度

如果鼻子的颜色、质地或光影与面部其他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也会增强其作为图形的突出性,使其显得更加突兀。

3

接近性与分离性

鼻子与眼睛、嘴巴等其他面部特征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也会影响其突兀感。如果鼻子与这些特征的距离过近或过远,可能会打破面部的自然比例,导致突兀。

4

对称性与平衡

面部的对称性和平衡对于整体的和谐感至关重要。如果鼻子的位置或大小破坏了这种对称性,就会显得突兀。

5

闭合性

在某些情况下,鼻子的形状可能会影响面部的闭合性,例如,如果鼻子过大,可能会让人感觉面部的上半部分被“切断”,从而产生突兀感。

6

连续性

面部特征的线条和形状应该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如果鼻子的形状与面部其他部分的线条不协调,可能会打破这种连续性,导致突兀。


亚洲人大多数鼻子低矮,有一个核心原因就是东亚人的上颌骨普遍扁平;而西方人则普遍上颌骨前凸,鼻中隔软骨发达,鼻头就高。



推而广之,人中、上唇、鼻头、鼻翼这些“图”都是长在上颌骨这个“底”上的附属之物。



“底”要够高,上面的“图”才能同步高凸;


"底"高不高?测一下三维面型角可知


底”是个平底,甚至是个凹底,却生出个直插云霄的高鼻(),而人中和上唇附着在扁平的基座上依然平坦,自然产生强烈的违和感。


紫妹只有小柱底足够高,其它皆是平坦,

鼻子建在高塔之上,

所以她的面中看着就特别别扭


究其根本,我们虽然是受西式科学教育方式长大的,但我们对审美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传统中式的观念之中。



除了那些专业美术生或少数医学生曾接受过西式艺术教育的人,大部分国人都没有三维骨相的审美观。




02

【三维骨相思维】是审美的基石


四年前,我开始从事美商教育就提出了【三维骨相美学】的理念,它才是面部审美包括整形医美改造的基石。


我用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区别给大家举例,为什么想变美,特别是调整轮廓,没有骨相美学的思维真的是寸步难行!





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体解剖学的进步,艺术家开始在绘画和雕塑的创作中加入了「体块」思维,把组成头部的众多骨骼用多个面来体现出来。



受过艺术教育的人都知道一个基础理论:三面成体。也就是构成一个有体积感的形状最少需要三个面。



就拿鼻子来说,描绘一个鼻子的形态,中国绘画是用一条轮廓线表达的,而西式绘画,则起码是用三个面完成的。



骨相美学本质上也是一种西式思维。它跳出了外在之"形",将内在之"式"通过体块关系这种艺术形式展露在众人眼中。



例如额头,外表看好像就是一个简单的圆弧型,而西方人却运用体块关系这种艺术手法,



将解剖结构(内在之式)包含其中,呈现出了具有容积、量感、立体感的额头。



再来感受一下中国的古典绘画。



中国的仕女图对于面孔的呈现都是二维的「线面」结构,即由线条呈现形状。



用发际线区分出头和脸,脸由外脸轮廓线和五官轮廓线勾勒出来,五官之间没有关联性,只要均匀排布到一个面上即可。


按照现代标准古典美人全部中庭偏长


这种中式二维平面思维因为没有三维立体思维,会把五官和五官之外的面部留白截然区别成两个部分,各自为政。


西方人画头像,也会运用轮廓线,但还会运用光影的明暗关系来呈现不同的块面关系,用块面拼接形成一个具有立体结构的头脸,再分别在块面上精雕五官形态和五官之外的脸部特征。



“块面”在绘画中的运用是骨相结构的简化艺术形式。



随着整形技术的日益发达,改头换面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或天方夜谭。但技术的进步并不代表艺术修养也同步提升了,恰恰相反,很多医生和从业者对艺术的了解都非常有限。



没有美学和艺术的灌溉,将五官视为独立的个体,外形上一味西化,但内在的“式”却没有同步进化,就会导致立体的五官孤立的长在平脸上,似是而非!



我记得很久以前,我就说过皮肉注射打造出来的轮廓和真实的骨点支撑出来的轮廓在质感上是完全不同的,究其根本,就是"骨点难造"。


骨点的专业解释叫“骨性标志点”。



骨点在人的体表形成较明显的隆起或凹陷。骨骼隐藏在软组织之下,平滑的皮肤看不出下面有骨头,只有看到骨性标志才知道下面骨骼的位置和形态。



鼻子长在上颌骨上面,上颌骨的骨性标志点如鼻小柱点、梨状孔点、犬齿隆突都是硬支撑,它们共同为塑造一个高鼻子提供"底层”支撑,通过皮肉注射来塑造这些骨点的凸度,最终都会导致僵硬和馒化的终局!



唯一的解题思路:三维骨再生


点击延伸阅读:三维骨再生|颠覆传统 拥抱新生


从骨骼层实现骨点再生,让骨骼重新生长出来,重塑骨骼结构是我诚意推荐给求美者改善骨相轮廓的终极解决之道!



END

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至其他公众号

如需转载请到后台与我们联系


精选专辑

三维美学艺术设计


无龄公主
《三维美学艺术设计》审美理论创立者、书籍作者; 三维美学数据量化审美系统及「无龄公主」APP软件工具发明人;中国美商教练营创办人;骨相美学开创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