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降级"是近年来的流行语,甚至是热搜上出现最多的字眼之一了!
观众们吐槽内娱遍地"普男普女",还有网友选出了"四大普男":
"四大普女":
甚至还选出了“普女后备役”沈月和易梦玲。
虽然两人并没有同过框,但网友们还是把她们拼到一起,让大家评判到底谁看上去更“普”。
更有甚者把现在当红的小花、小生跟当年的“四大花旦”、“天涯四美”比较:
并得出一个结论:内娱“普人”当道,审美降级。
我不关心八卦,我只想从专业审美的角度聊聊:
小花小生们为何被认为"普"?
"普"的根源是什么?
"审美降级"的背后,真的是审美出问题了吗?
1
"普"从何来?
“普”原本是个中性词,指普通的、平常的、一般的。
我之前的文章里说过,我们做颜值评估的重要一环就是要和"平均值"做对比来评估"特征值",而"普"本身意味着"平均"性高,并不是差的意思。但用在明星身上,就略带贬义了。
"普"意味着这些靠"脸"吃饭的人,颜值却不比普通人强多少,这种大众化的脸和真正大明星的脸差距甚大。
那真正让观众信服的明星脸应该长啥样呢?
一直以来大众对惊艳的面孔会有这样一种观点:
“五官越大、面部留白越少,越容易有惊艳感,越容易出大美人”比如范爷,热巴、关之琳似乎就是最佳诠释。
现在,无论是普通素人还是内娱小花们都是基于这种观点来做颜值美化的。
"普"女之一的赵露思,近期的妆容惹来大众热议,有人认为更漂亮了,也有人认为辨识度越来越低。
但本质上,露思应该是想从甜美风改走惊艳大气风,所以才会采取各种方式扩大五官、减少面部留白。
还有她近期热播新剧《珠帘玉幕》中的另一位女演员谢可寅,都是同样类型的脸。
现代妆照还能勉强看看:
古装剧照实在是看着难受:
脸小到装不下五官的感觉
五官直接跳出面孔
因为,这个思路本身是有问题的!!!
惊艳感的来源并非是依赖“大五官、少留白”,真正带来惊艳大气的基础是强势骨骼。
绝对的美貌本身就是一种威慑、一种冲击。
是豪气干云仰面饮酒的东方不败:
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郡主赵敏:
是玲珑有骨,蹙眉失魂的绝色小倩:
是黯然落泪的神仙姐姐:
"美"的后面隐藏着一股力量,触目可及的是一种不可逾越的隐形的墙(强),这才是令观众信服的大明星。
被说"普"的这批新生代演员,一般都是通过演小甜剧火起来的,细究出身,又多是网红,爱豆,原生脸大多属于甜妹、小白花、小帅哥类型。
这类脸普遍骨骼存在感不强,距离感和攻击性弱,面部软组织丰富,皮相优越,线条流畅,属于明显的暖调长相,观感上舒适养眼但缺乏冲击力和惊艳感。
之前的影视剧大都是顶着明星脸演普通人,但现在正好相反。
顶着甜妹脸、幼态脸、科技脸演绝世美女,明明比例失衡的普通帅哥演第一美男,很难不激起观众的逆反心理。
"普"就这样诞生了!
2
"普"之根源
外貌审美是基于人类进化、种族发展、民族特性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故而任何审美观念都能从生物学角度窥得端倪。
所谓“惊艳大气”这种广受认可的审美偏好在生物学角度对应的是 —— 强势,健壮之美。
如果以人类历史为背景,看美、美感、美学在历史上的产生和演进,可呈现为三个阶段:
一是原始时代,美和美感的实际产生。
体现为器物具有明显的装饰性,
巨大的动物形象绘画在洞穴中。
史前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的野牛画
二是神庙时代,"美"字在各文化中出现。
"美"之一字,其象形词根就是人头顶带着羊角,羊角越大则越美,故后期演变为羊大为"美"字。
美在语言上的表现,不仅是美字的出现,而且是以美为中心并由之关联着整套审美语汇。
中文中,美字与"羊"的系列、"大"的系列、"味"的系列、"玉"的系列、"香"的系列、"乐"的系列、"文"的系列等方方面面的字相关,共汇了中文所表现出来的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
而且,不难看出,"美"必然和五感关联!味觉(鼻)、嗅觉(舌)、触觉(身)、听觉(耳)、视觉(眼),皆可为"美"。
三是轴心时代,美之学即关于美和美感的理论出现。
《诗经·卫风·硕人》中,“硕”字通常表示“大”、“壮”、“美”的意思,有时也喻指人之“大德”、“美德”。
此处的“硕人”特指卫庄公的夫人庄姜,她以其修长、高大的身材和美丽的容貌而著称。
我们会觉得什么样的人更大些?更健壮?更强势?当然是体型更大的,更本质一点就是——骨骼发达。
所谓的惊艳大气可以约等于强有力的美感,本质是生物学上的"健壮骨骼",这种美感体现在脸上就是【骨量】。
下图合照,大五官、少留白的杨颖在惊艳大气这方面就输给了骨相均衡饱满、五官不大、留白略多的倪妮:
再比如下图,赵露思和张柏芝站在一起,露思的五官不比柏芝小,胶原满满,青春气息更浓郁,但论惊艳、论气场,绝对还是张柏芝更胜一筹:
还有顶着小张柏芝出道的祖儿,明明五官形态相似,而且祖儿面部留白更少,显得五官量感很足,但论惊艳和大气张柏芝依然胜出,且美的很稳定:
现在大火的仙侠和古装题材的电视剧,小花、小生们口碑跌的更是厉害。
古装对颜值的要求本来就更高,古人说美人会用“面若中秋之月”、"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等词汇形容,在传统审美中骨相饱满是正向的外貌特征。
而现如今的小花们却一味都是短小内收的下庭,强调无敌饱满的颅顶,用大五官少留白来搏杀惊艳大气美,却没有坚实的骨相基础!
明明妆造繁杂却依然被形容为"清汤寡水"
惊艳 ,无论是"惊"还是“艳”,都代表着突出的、强有力的冲击力产生的美感,骨骼弱势的美人某些角度出现在大荧屏也可以是惊艳的。
但这种惊艳发挥非常不稳定,好像时而惊艳时而普通的陈都灵,换个角度好像换张脸似的。
特别是在对比状态下,在大家美貌值接近的情况下,和骨骼强势的美人合照时弱化的面骨不够强势,不够有冲击力,那么惊艳中的“惊”落了下风,艳自然跟着消失殆尽。
综上所述,并不是面部留白越少,五官越显大越惊艳,根本原因还是要看骨骼,面部审美的深层次根源是基于生物学,其次才是艺术美学。
基于生物学指的是:惊艳大气感的根本是强势骨骼这种生物学特质。
在同等骨量的条件下 ,基于艺术美学原理,起伏明显的大线条(立体度)更有冲击力。
钟姐能成为新一代红毯霸主,
少不了她男性化的强势骨相
那么,强势骨骼配和大五官会加持惊艳感。
展开一点说,现在的大多数小花,本身就骨骼弱化,不具备惊艳的骨相基础。后期美化的思路如果还继续追求大五官留白少的话,很容易走上极端。
无底线放大头部,弱化下颌,放大五官
还是受白瘦幼审美裹挟
真正惊艳四座的明星脸不仅仅是五官大,留白少,她/他们的骨骼量感普遍发达。
没有骨量饱满这个生物学的先决条件,一味的放大五官量感,配上高对比度的妆容等强势特质不但不会带来惊艳大气美,甚至让比例进一步失衡,严重的趋向于"猴化"。
拜托露思别再按照这个思路扮靓了!
现在头脸是小了白鹿一圈,可之前更美啊!
其实,比露思脸大的大有人在啊!比如我两年前写过的小花张婧仪。
当时曾借用一句形容巩俐的话来写她:"她由致密的骨与肉构成,承载着山川的厚度,又融化了水泽的妩媚,盛大磅礴闪着地母的艳光,有无穷的原始生命力。"
她也是内娱少数拥有大骨量的95后小花,一直很扛镜头。
95花中少有的三奢品牌代言人
大骨量才能衬得起珠宝的闪耀
无论摄影师在哪个角度,现场打光是好是坏、镜头有多高清,她都能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美,高级、大气、舒服,有别于网红审美的存在。
和宋佳一比头脸还是小了一圈,
不敢想象其他小花的脸得有多小
由此可见,脸绝非越小越美艳,恰恰相反,中式古典美人脸盘子都不小,这样的基础画大五官和色彩饱和度高的妆容才越大气端庄,根本原因是拥有发达饱满的骨骼基础。
这才是现在的小花、小生们变普的根源。
3
审美降级
是因为审美真的不行吗?
"审美降级"其实不仅仅是在中国,其实全世界的审美都在"降级"。
品品甜茶这小下颌,再看看老布的
但我的观点是,这种现象和人类主观审美能力无关,"降级"的本质和人类近年演化的趋势相关。
论文标题:
《早期智人的颅内个体发育与演化:
来自埃塞俄比亚赫托的证据》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123553119
论文摘要指出,研究人员通过对早期人类头骨进行数字修复和比较,发现人类颅骨的物理变化可能与饮食变化和生活方式有关。
小特继承了爹妈的高颜值,but
看看老特和小特的下巴和腮帮子差别多大
你看爹和儿子谁更有气势?更有魄力?魅力?吸引力?
二代们的骨骼量感普遍较一代们弱
尤其是大约1.2万年前,当人类从狩猎采集者转变为农耕者并开始食用较软食物时,这种变化加快了,可能是因为咀嚼食物时头骨的负荷减少了。同时,论文也提到随着人类胸腔变小,肺活量减少,氧气摄入减少可能导致头骨变化。
16万年前儿童和成人颅骨的数字修复图
图片来源: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
结论是:当下人类骨骼和早期人类相比变得更显得精细弱化,且这个趋势只会愈演愈烈。
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头骨
所以大气惊艳的美人只能说且看且珍惜吧,毕竟从进化角度看,此类美人只会越来越少的。
我的第二个观点,审美并没有降级,反而是升级了。
全社会审美水平在普遍提高,体现在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致,越来越个性化。
过去普通人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美,而明星们就好看得格外突出,一举一动都能引领时代潮流。
可如今大家对美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了,获取审美知识、变美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了。
和我学习美商的在线学员超过2万人,
这个数据还不包括大量购买盗版课的
过去我们更关注优点,如今却更习惯“挑刺”,寻找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缺点。
相应的,能满足所有人所有要求的美,自然也就寥寥无几了,有一点达不到要求就会被觉得“普通”。
一些原本不算顶尖美貌的明星们,就会更显“普通”。
但其实,若将年轻时的刘晓庆和陈冲放到现在,可能也会入围普女行列。
但她们还是成为了一代人记忆中的女神。
编后语
审美是很主观,私人的事情,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也很正常,各花入各眼,喜欢什么类型都是个人自由。不管是审美苛刻还是审美包容,发表观点本身也没有对与错。
我的工作就是品鉴面孔,探索容貌,揭秘颜值,所以常常会对别人的脸"说三道四"。但我表达的观点仅仅是想通过解读面孔来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美商,没有恶意,也无意于抨击别人,更不会上升到人身攻击的程度。
毕竟,外表不代表一切,它只是我们不能割舍的一个组成部分。赞美也好,贬低也罢,在时间的长河中迟早都会烟消云散。
"零落成泥碾作尘",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最重要!
如果您也认同我的观点,就帮我点个赞、转发一下吧!谢谢大家🙏
END
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至其他公众号
如需转载请到后台与我们联系
精选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