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在劝你订杂志
是想跟你一起打开生活
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一、高品质建设和交付
央企华润旗下长租公寓品牌华润有巢于2019年12月获取了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中青路的R4专项租赁用地,总建筑面积11.7万㎡,可提供2475间精装公寓,已获保障性租赁住房认定,于2023年3月正式开业。
华润有巢公寓社区马桥 AI 店
项目建设中,从工艺及选材来看,坚持选用环保、舒适、优质建造材质,通过工艺亮点、品质软装、建造材质、收纳技术,打造满足当下租住群体对“小而精”居住空间的期望。项目采用了高于国家标准的E0级板材,并减少板材用量,可从源头控制户内甲醛释放;沙发床垫等软体选用高密度海绵,并选用独立弹簧来增加舒适层厚度,提升舒适感;选用高遮光度窗帘布,并设计交叉轨道来保障客户隐私及睡眠质量;采用钢制防盗(火)门,内部填充蜂窝板等隔声材质并设置三元乙丙橡胶密封条,保证安全及隔声性能;书桌、餐桌、床等家具边缘采用倒圆角设计,防止客户碰撞受伤;对户内的收纳功能进行整合,极大提高收纳空间容量。
从建设效率与品质管理来看,该项目采用装配式装修技术,并积极探索模块化建筑技术,彰显标准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质量把控强、节能环保的优势;墙面采用轻质隔墙系统,充分发挥灵活分隔空间、增强隔声效果的优势;地面采用石塑地板,不仅方便安装,而且具有防水防潮、超强耐磨的优势。绿色环保即装即用的技术特点,营造出绿色、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二、优化运营模式和配套功能
项目设计了包含“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产品,公寓住房租金均按照保租房规定定价,月租金一张床500元起、一间房2200元起、一套房3500元起。并在5号楼打造了“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重点辐射马桥人工智能试验区等周边五大产业园区人才及城市一线建设者,以年轻人为主。
项目内景
为了服务年轻人的多元生活需求,项目设有700㎡超大公共活动区,其中3号楼设有450㎡党群服务站,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整合马桥镇和区域单位各类资源,打造了居委会服务区、一网通办自助机、健康卫生区、阅读自习区、亲子互动区、影音视听区、文体健身区等多元化功能空间,让租户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各类服务。居住在社区的150余名党员,可以在此开展主题党日等活动,充分参与社区治理。以党群服务站为主阵地整合政府资源,为住户提供多元活动及职业培训等,实现社区共建。
社区场景
“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设有250㎡共享生活区,能有效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让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室外配置篮球场、羽毛球场、主题露营草坪、足球场和超1800㎡社区商业等配套区域,为年轻人提供家门口的美好生活。交通方面,附近多条公交线路通达全城,同时,项目开通专线班车通达地铁站、办公园区、商圈等。
通过高品质的建造、丰富多元的配套空间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治理,使得小区不仅是住的地方,更成为享受生活的重要场所。
三、强化优质服务和高效管理
项目创新打造了“3i”智慧型科技社区,为租户提供居住生活全方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造“以人为本、舒心、安全、智能、高效、便利”的居住生活。其中:智慧硬件层(i-infrastructure)通过搭建智能家居、智慧能耗、智能监控等智慧硬件实现硬件设备云端管理和对接业务系统;智慧软件层(i-service)以有巢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为核心,以App、小程序及官网作为用户触点,以运营管理系统、运营管理App为业务管理工具,实现平台全业务流程覆盖于一体;智慧生态层(i-ecosystem)集成第三方服务,为租客提供居住环境智能化、衣食住行便捷化的生活服务。
公寓卧室
在安全管理方面,项目秉持“责任驱动进步、绿色改变生活”的EHS管理理念,建立了“投资拓展+建设开发+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为租户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社区生活环境。投资拓展阶段会对项目开展系列安全风险评估,为项目的获取、承接做好充分准备;建设开发阶段全力做好安全保障;运营管理阶段对设备、服务、管理做专项分类的管理,从消防安全、电梯安全、安防系统,全方面护航,坚持把租客安全放在首位,一切为租客安全服务。
同时,有巢倡导Y.O.(Youtha Organizer活动组织者)伙伴式服务社区,通过伙伴式专业服务和“巢生活”共建社群,为租户营造尊重独处、引导相识、提倡共享的社群生态和服务体验。定期组织不同形式的主题社群活动,为不同的社群提供价值共享、价值共创的高质量交流平台。
四、以“好房子”营造好生活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华润有巢公寓社区马桥AI店“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详细了解了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情况,他强调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该项目深度探讨并创新实践保障性租赁住房运营发展模式,得到各界的高度肯定,发挥了示范作用。
原文见《建筑》2024年第10期
编 辑:张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