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关注狼叔聊催收公众号的同行和狼叔聊到他现在作为一个催收员对其身处的公司的催收手法担忧。
该同行说现在自己在某信保内催,主要是做C-M0。简单的说就是逾期前五天开始提醒客户还款,客户逾期到M1后开始催收。自己所在的分部对外催收非常正规,但是实际对客户的催收“尺度”非常夸张。由于涉及到G企,所以狼叔不披露哪一家公司,只希望这篇帖子活的久一点。才可以让类似手法给予催收同行警醒。下面狼叔就把同行反馈的大尺度总结出来:
一、该公司催收鼓励客户“以贷养贷”
因为是属地催收,到了客户账单日未还款,他们会直接上门。直接查看客户借呗、花呗、微粒贷的额度,甚至拿着客户的手机下网贷看额度。只要客户有额度就会套出来或者贷出来处理当期欠款。
狼叔问这种情况客户愿意吗?同行的回答是不愿意也得愿意,因为都是上门搞客户。由于对信保类催收模式狼叔有所了解,所以问是前端销售,还是催收去做的这个事情。同行回答都有,因为这个模式是催收的组长或者前端的销售都可以去,还互相配合。
这种让债务人不断扩大债务规模的做法,实在让人费解。一个客户一期账单还不上,你通过其他平台套现或者借贷还上一期。那么下一期怎么办呢?意味着还款压力更大。但是该公司的催收并不会管债务人下一期怎么办,只知道当下的指标任务是完成了。
该同行反馈,他自己的流入率控制在2%,但是自己的催回率在95%,属于公司比较差的水平。可以想象在经济环境如此差的情况下,指标做的如此好,应该有多少猫腻。
二、“软暴力”催收无处不在,让客户苦不堪言
按照这个同行的说法,该公司有个“潜规则”。对于账单日前三天未存入的客户,一律按照“逾期客户”处理,直接开始短信骚扰或者不断拨打客户工作单位。
其领导直接要求该催收员打爆客户工作单位。但是这里有一个方法,就是不能以本公司的名义,而是以其他公司的名义去操作。举个例子,比如某客户欠广发银行的贷款,这个催收员则以招商银行的身份去打爆客户的工作单位。
狼叔再追问,这种操作手法客户怎么去还款呢?同行告诉狼叔那不管,反正就是要不断去骚扰他,直到他还款。还是一种是打客户联系人,通过某个银行的信用卡审批中心去联系人那里套取客户的信息,看有没有施压点。通常客户除了系统上的联系人,信保类产品通常在客户贷款时,还会预留很多联系人电话在纸质申请表里。当然同行也强调了一个前提对联系人拨打也是客户账单日前三天,联系不到客户才会去联系。但是对联系人的拨打没有下限,有时候一天拨打40-50次。
三、催收管理带头辱骂客户,客户投诉形同虚设。
“你吃屎了吗,你来这里找我,我就在这里”(然后直接报公司地址),这句话是今天公司催收团队的组长对客户说的。该同行如是说。听到该同行讲到这里,狼叔莫名其妙的有点感慨。有人说在G企如此催收,是因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如果是第三方外包这么干,早就死的透透了。同时债务人也是很悲催,被欺负,甚至无处申冤。
为什么这么讲,狼叔问同行,这么搞债务人不投诉吗?同行回答,会投诉,但是没有用。内部投诉就不用说了,监管投诉,直接是这样回复监管的:
1、催收行为是否存在违规?答:否
2、客户是否接受安抚?答:是
3、后续跟进计划?答:合法合规沟通
这样的答复应付监管,客户肯定会继续投诉啊?狼叔对此不解。同行告诉狼叔,没用的,客户投诉几次没有下文,就不会再投诉了。
最近狼叔披露了一些催收公司,遭受到很多攻击。甚至有人认为狼叔去干反催收了。当然认知不一样,过多的解释也没有用。但是狼叔想提醒身处在一线的催收员,一定要懂法,不要无知者无畏。催收这份工作在合法范围内大胆干没有问题,但是越过法律的边界,必然会出问题。尤其是一些小组长算一个小管理,如果公司出事儿,量刑的时候,你肯定比员工更重,所以懂法,对团队合规管理是最基本的。
近期也有一些催收员给狼叔投稿类似不合规催收,他们有时候也会对这样的行为感到不安,狼叔给他们的建议就是远离这些不合规的公司,因为自由比赚钱重要。
有些催收的恶,不是不存在,而是在局中的你,假装看不到。如果你真的热爱这个行业,更应该披露并打击这个恶的一面,因为恶并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