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狼叔接到很多催收同行的咨询,觉得自己在催收行业沉淀了一段时间了,想开一个催收公司。甚至有一些小伙伴连未来做什么业务都没有确定,已经在装修职场了。还有小伙伴告诉狼叔,现在不是自己要不要创业的问题,而是接下来应该怎么创的问题?那么2025年,是否应该躬身入局,去创业开催收公司呢?狼叔的答案是不建议盲目、冲动的入局。
现在很多想创业的小伙伴,不外乎都有一个共性,在目前自己所在公司带一个小的团队,可能随时能组织十到二十个人。目前所做产品,觉得回收还不错。所以觉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凭什么自己老板可以,自己就不可以,所以干脆单干。殊不知,你对行业的认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你只看到了狼吃肉,未看到狼挨打。而真正的创业,其实是九死一生。回顾过去五年,有多少创业的催收公司,“坟头”草已经长的很高了;又有多少催收公司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只有那些经历过创业的老板心里才最清楚。
一、创业公司和中小企业一样面临着很难获取优质资源
有些人会认为随着经济环境下行,债务人违约率会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对催收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业务资源的角度,这个话说的没有问题,问题是一个刚起步的创业公司,是无法享受到这个时代带来的业务资源的。现代催收行业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头部催收公司已经囊括了银行、现金、大型互金资源。留给中小企业基本上只剩下一些长账和曾经一些p2p的存量案件。甚至一大部分小型催收公司只有做着一些资产包项目。市场现状是催收行业内已经明显分层,头部和大型催收公司拿着优质的资源,中小企业拿着啃剩下的骨头,甚至有些连骨头都没有。所以大量的优质资源是无法轮到中小企业。
有小伙伴告诉狼叔,身边有些小型催收公司做着资产包的业务,感觉赚的还不错。确实,资产包给到催收公司的费率相对较高,但是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是否具有可持续。通常一个资产包打半年以后,回收会呈现断崖式下降,那么半年后怎么办呢?很可能你前半年赚的钱,因为没有业务然后三个月内亏掉。
通常一个刚创业的催收公司,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转包,要么接受加盟。两个模式都各有利弊和风险,当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均可能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现象。所以创业不仅仅需要激情,更需要对未来风险的把控。
二、债务人还款能力下降,金融机构指标要求高,创业公司抗风险能力弱
其次经济环境下行,催收业务量增多,表面上看到的是行业繁华,实际上是越来越多的客户无力还款。当你用尽各种催收手段,都抵不过一句客户真正的没有钱。在经济环境下行的客观条件下,催收行业和绝大多数行业一样面临的都是无比艰难。
狼叔之间曝光过行业内卷,环境越难,指标压力越大,金融机构要求越高。大型公司已经形成规模效应,它可以做到多垫付,他可以摊薄人均利润,但是总体还能维持。而中小企业或者刚创业的催收公司,人均利润一旦突破,基本上无法覆盖经营成本。近期在和一些同行交流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越是规模越小的公司,人力成本越高,不然根本留不住人。
不要觉得你身边那么十几个人目前做的项目业绩还不错,在经济环境下行的时候,很多时候很难对抗规律。尤其是很多团队拉出来创业的时候,根本没有准备好足够的现金流来应对风险。
三、行业整顿与重塑期,红利时代褪去,监管更加趋严
凡是在催收行业干了五年以上的从业者,就应该清楚的知道现在的催收和五年前的催收完全不一样了。这五年催收经历了什么?扫黑除恶的严打和扫黑除恶的常态化,给催收行业上了一个“紧箍咒”,随着各种法律法规的落地,各种监管政策的落地。已经明确的给了催收边界感。
现在有些催收公司之所以能有点微薄利润,那完全是打着擦边球,或者抱着侥幸心理在玩火。为什么现在关于暴力催收的案例还是层出不穷,而这背后最低的代价是赔偿,重则承担刑事代价。而在这合规面前,老板一定是最大的责任,有人调侃到,催收创业就是一只脚踏进监狱,这个狼叔觉得并不夸张,因为你拿到的不是优质资源,所以你的团队有时候不得不铤而走险,不得不打擦边球。而这一切的风险最大的责任,都在你这位创业的老板上。
通俗的讲,现在很多政策不是非常明朗,适当的观察一下,比贸然入局的好。为什么这样讲,因为目前在整个债务市场的博弈上,政策明显是偏向于那些欠款人。所以这个过程需要催收公司忍耐,等待。而等待是一个过程,入局创业要思考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否等得起。
狼叔个人认为,2025年很多形势还不是很明朗,整个催收市场的信心也不是非常充足。对于急于想创业的小伙伴们,应该三思而定。各位同行,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