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投稿网友述说,某消费金融公司贷后部门,在2024年初招标了16家催收公司做其公司线上催收业务,并对入围催收公司进行了明确的要求,16家通过一定的时间的考核,最终只能保留7家。同时针对线上业务把这16家催收公司分成了两个组别,一个组别为催收360天-719天的逾期客户,该组别通过最终考核保留3家催收公司,另一个组别催收逾期720天以上的客户,该组别通过考核最终保留4家催收公司。
从委外管理角度和催收市场的优胜劣汰原则,这样的规则狼叔觉得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规则通过内部人员干预,就变成了催收公司严重的黑幕。具体这个消金公司是如何暗箱操作的呢,该网友如是说(且提供了一系列证据和录音):
操作一:明里暗里诱导催收公司充值还款,让狼叔纳闷的是逾期360+的案子,已经不考核回退了?为什么该消金公司还要让催收公司充值?其委外对接人在线下和催收公司开会的时候,明确让各个催收公司这么干,最讽刺的是这段讲话被多数催收公司录音,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无论是任何甲方对乙方的压榨应该控制在一个度里面,否则最后终将反噬自己。回归正题,据网友说大多数参与这次PK的公司垫付都在20万左右,从网友给狼叔的截图看,好多催收公司的老板都是借钱、卖车来垫付,最后还惨遭淘汰,留下了一地鸡毛。
操作二:知法犯法, 把带水印客户信息给到催收公司,让催收公司P图,伪造假材料申请减免。某消金公司的操作让人大跌眼镜,一方面把合规挂在嘴边,警钟长鸣,另一方面又把催收公司推向违规的台上。据网友说,该公司基本上每个月都会给每个催收公司提供几百条这样的数据。该消金公司的玩法,让狼叔想起了一个警察朋友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说过的一句话:“这就是他们的高明之处,把风险转移的明明白白,而第三方公司赚的这个钱,就有背锅的风险”,但是你说这个公司很高明吗?在狼叔看来,也并没有,不然为什么给这些催收公司留下一大堆证据。
操作三:人为制造虚假业务 PK 结果给到催收公司,以劣币驱逐良币,排除异己。狼叔相信这是引爆各个PK催收公司的点,无论是诱导催收公司充值,还是让催收公司伪造材料冒着违规风险,但最终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接受一个虚假的业绩和排名将其淘汰掉。据网友透露,该消金公司贷后操作手法之黑暗,除了给你一个虚假的报表,还在考核的最后时间段,压制和自己无关联的催收公司减免,让其在考核日过后第二天开始通过减免,然后把业绩算给其他公司,让债务人也无法及时还款。
最后狼叔想说,随着经济环境下行,催收行业已经有大部分公司是赚不到钱了。其实金融机构和催收公司关系,有的时候也像催收和债务人的关系一样。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债务人有时候会隐忍催收公司的做法,同理,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都能挣到钱的时候,催收公司作为乙方肯定会以甲方马首是瞻;但是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如果你还是那样做,债务人会对催收掀桌子,催收公司也会对一些比较过的金融机构掀桌子。这就是人性,谁都别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