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凝聚强大共识 汇聚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磅礴伟力

文摘   2024-11-08 17:45   福建  



11月3日,以“新内河、新格局、新征程”为主题的第二届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湖北宜昌举行。来自全国内河航运管理部门、港航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关行业学会(协会)等200余家单位的嘉宾代表齐聚一堂,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内河航运重点领域和方向展开对话交流,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今年是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连续举办的第二年,去年12月,首届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武汉成功举办,为凝聚内河航运界的智慧与共识,推动内河航运技术交流、信息共享、协同融合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有力提升了内河航运的行业形象和影响力。今年,论坛以1个主论坛和4个专题论坛的形式,聚焦新质航运、枢纽通航、绿色船舶、通信感知等业界热点和前沿问题,持续构建分享探讨、互学互鉴、共享共进的行业交流平台。



向新图强 提质增效 绘就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1月3日举办的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2024)主论坛上,嘉宾共享经验、共商对策,深入探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

对标新要求 内河航运任重道远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内河航运发展,2020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内河航运发展纲要》,为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引领内河航运发展提出了战略指引。目前,我国内河航运在现代化建设之路上,还面临哪些挑战?论坛上,代表们对标发展要求,结合发展实际,展开热烈讨论。

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副局长(主持工作)李永恒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珠江航运迎来了跨越式发展:西江航运干线航道上划为中央事权;平陆运河成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标志性工程;百色龙滩通航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江海联运拓展延伸、日益蓬勃,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发展;西江12个梯级19座船闸、北江15个梯级21座船闸分别实现智能联合调度,规模位居全国之首。同时,他表示,对照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目标,珠江航运还存在基础设施存在瓶颈制约、运输装备发展质量不高、智慧绿色航运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资金筹措渠道比较单一、航道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等新老问题。

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交通强国建设要求相比,枢纽通航领域也面临着新挑战。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局长齐俊麟表示,通航建筑物运维管养数字化、智能化、绿色转型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安全防护还要继续巩固,重要领域全面自主可控需要继续推进;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仍需加强,推动形成国内外可资借鉴和共享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新征程开创枢纽通航发展的新格局,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聚创新之势、谋共享之福。

松花江航线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内河航线,连接了黑龙江省与吉林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货物运输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令三表示,目前由于缺少互联互通的规模能力和新的可释放空间,导致东北地区虽然区位优势显著,但区域经济活力不足,产业空心化和产业绕行现象比较明显,无法实现东北地区由区域地理中心向经济发展重心转变。他建议,积极构建东北亚国际水运大通道,形成全新的“沟通南北,连接亚欧”的东北全面振兴的地理经济空间。

聚焦新课题 培育航运新质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内河航运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内河货运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内河通航里程世界第一,长江成为全球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黄金水道。如何进一步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成为论坛热议的焦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珠江航运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李永恒表示,珠江航务管理局将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攻方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重点做好创新这篇文章,着力推进珠江航运高质量发展和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现代化珠江航运体系建设,主要从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进珠江智能航运发展应用、促进珠江航运绿色低碳转型、推广应用先进运输组织模式、深化珠江航运体制机制改革、发挥试点突破示范带动作用等六个方面发力。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内河航运领域一直是武汉理工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行业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学校把深度融入交通强国建设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深化行业协同、校地协同、学科协同,以交通强国试点任务的实施为驱动牵引,服务重大战略、突破技术瓶颈、创新工作格局,助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形成。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运行管理着全世界规模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内河船闸与升船机,这里呈现“枢纽通航要素最齐全、黄金水道区位最特殊、安全稳定压力最集中、行业创新引领最前沿、山水闸船生态最和谐、社会民生保障最关切”的显著特点。齐俊麟表示,该局将聚焦“1套技术体系、4大能力建设”,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和管理方式创新,创造了船闸通过量设计指标基础上持续提升和枢纽通航持续安全稳定两大成绩。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翼介绍,长航集团将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在长江航运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构建智慧运营、智慧决策、智慧服务体系,着力实现航运、文旅数字化引领长江、融入生态,全面推动港航数字化转型目标。

“内河航运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协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春辉表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5G-A和AI技术的融合为内河航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厚植驱动力 谱写内河航运新篇章

如何共谋内河航运发展大计,共创美好未来?主论坛上,嘉宾们畅所欲言,积极为内河航运发展出谋划策。

魏春辉表示,为落实智慧长江建设与应用试点任务,湖北移动联合长江航务管理局共同建设基于5G-A场景化覆盖的“通信链”,打造联人、联物、联船的“应用链”,构筑新设施、新装备、新模式、新产业的“创新链”,提供全流域、全方位管控的“服务链”,创新可推广、可演进的“价值链”,助力长江航运数智化转型,服务湖北航道运输高效发展。

智能时代,内河航运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就必须依靠高质量教育培养出大批“AI+航运”高素质人才。这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更需要产学研用一体化工作走深走实,多方共同发力。

杨宗凯表示,武汉理工大学将通过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建设内河航运大模型教育应用试点、建立多维综合的人工智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汇聚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构建智能时代内河航运人才培养新形态,形成具备良好推广带动效应的“武汉理工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将聚力为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打造‘三个高地’,即打造枢纽通航技术创新高地、人才培育高地、协同发展高地。”齐俊麟说。


用“新”赋能 加“数”发展 内河航运掀起新质浪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随着交通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我国内河航运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底色更亮、智能化系统更强、数字化符号更足,创新成果层见迭出,赋能发展成效显著。11月3日,在第二届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新质航运专题论坛上,行业高层、企业专家及研究学者热议新质航运,分享探索案例,引领行业发展。

聚焦创新 赋能内河航运新质之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为打造航运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实现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专题论坛的承办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

“内河航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是经济融通人文交流的纽带。发展新质航运要坚持创新引领,构筑智慧新优势。”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宫生晨表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内河航运必须向科技创新要产业的增长点和发展的加速度。要着力突破内河航运关键技术,充分运用新技术改造发展业态,加快推动航运网络畅通、运输结构优化、服务能级跃升,加速构建畅通高效、绿色智慧、衔接融合、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实现更优品质、更高效率的人畅其行和物畅其流。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刘亮表示:“长江是世界上最大的航运网络,已经形成一条联通川渝湘、畅行鄂赣皖、通达江浙沪的水上高速,承载着沿江80%以上的铁矿石、电煤和外贸物资的运输,2023年长江干线货物吞吐量达38.7亿吨,有效支撑服务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他建议,要聚焦“创新”特点,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实现船舶智能化、港口自动化、航道网络化、数据资源化;把牢“质优”关键,加快推进内河航运清洁低碳转型和结构优化调整,逐步打造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着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坚持“先进”本质,加快港航基础设备更新,构建掌上航运线上物流,着力实现全流域管控、全方位服务,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协同,推动产学研合作、交文旅融合、港产城协同,延伸拓展航运产业辐射面。

“加大高质量人才供给,对于保障内河航运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表示,随着航运绿色、数字、智能化加速,需要绿色航运技术、新能源技术、航运大数据分析以及智能化管理等方面人才,航运规模扩大和业务复杂化,需要产业链管理与运营等方面人才,航运量增加和船舶技术升级,亟需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级船员。要提升人才培养成效,以高素质人才支撑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

加“数”发展 促进内河航运提质增效

从加“数”发展到加速发展,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服务,提高效率和效益都是内河水运释放创新动能的重要方向。

“新质生产力是能力和信息‘双轮驱动’下的生产力变革。”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冯小香表示,当前水运数据要素培育体系有待完善,新质技术融合应用有待提升,水运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要以数为基,推动数据、算力、算法等智能要素的基础设施数字化,形成数据底座。要科技赋能,以可解释、可接管、可落地的人工智能算法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牵引水运高质量发展;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协同互动,推动科学、技术、产业、人才、生态等全链条深入融合发展。

“在科技创新推动下,航运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要让各类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高效配置。”湖北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伟表示,要做好湖北航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这篇大文章,加强运输基础技术创新,推进航运生产智慧化发展,加强航运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及延伸。

“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全球未来产业最火热的赛道。”武汉理工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刘祖源表示,国际海事组织定义了自主水面船舶的四个功能等级,目前自主水面船舶(L1)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发展船舶远程驾控(L2和L3)是国内外共识、世界科技前沿、学科交叉热点。“岸基驾控为主、船端值守为辅”的新一代航运系统,将实现乘客和货物的舒适搭载与个性化、高效精准位移。

“航道管理模式与服务手段正呈现新局面,数据互享、信息互通、服务互联,数字航道向智慧航道转型升级,将进一步提升内河航道养护效能和公共服务品质。”长江航道测量中心主任朱剑华表示,通过构建综合立体的智慧航道监测感知体系,实现航道要素信息的可测、可见、可控,打造一条“透明”的长江。推进实现无人化的航道监测、巡查、测绘,自动化的航道养护作业,高效化的航道疏浚与应急调度,构建具有较强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能力、可持续进化的航道“智慧大脑”,为用户提供多场景、全方位、多层次的应用服务。

“我们已进入数据时代,要实现数据要素的治理和市场化,构建一个可信的数据资源空间。”中国联通湖北分公司副总经理黄波分享了赋能智慧长江建设的案例。下一步,该公司将致力北斗数据治理服务项目,在航运船舶、船员方面提供数据共享。

降碳扩绿 擦亮内河航运生态底色

新质生产力是绿色发展的赋能之道和必由之路,厚植内河航运新质生产力绿色底蕴,在本次论坛上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

“当前,长江航运绿色发展正处在由‘治污减排’向‘降碳扩绿’转变的跃升期,绿色理念持续深入。”长江航务管理局通航处处长徐厚仁表示,长江航道整治护岸工程绿化率达80%以上,生态固滩面积超300万平方米,累计3327万方长江航道疏浚土“变废为宝”。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明显,港口岸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近零碳码头试点。长江干线推动建成纯电动船30余艘,氢能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完成首航,累计完成3.34万艘船舶污水直排管系“双铅封”。推动长江干线建成17处绿色服务区,截至2023年底长江经济带岸电使用量超过1.2亿度,提前2年实现“十四五”用电量超亿度目标。

千帆竞发,向绿而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综合部主任强兆新分享了我国内河船舶新商业模式的探索,以“日新月异”来形容新造船舶在安全环保、智能高效方面的进步。“我国LNG供气的沿海内河船舶已超过600艘,电动动力船舶240艘,各地都在探索支持船舶投资建造的新模式,大力实施了绿色化、数字化的先进技术工艺。”强兆新表示,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还远落后于船舶总装制造的发展,要促使内河船舶先行先试若干先进设备,提升国产设备的整体配套水平。

“从在船上架设局域网,到接入视频监控、接入新能源,我们完成了全船信息化的采集和标准数据采集,实现了在船端的闭合。”武汉汇江航运服务公司总经理王磊分享了内河船舶信息化集成的探索与实践。该公司承担的首艘碳纤维新能源客渡船项目,已在香港维港投入公共交通。

在新能源船舶的电动化过程中,如何解决“芯片”问题?楚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部部长张运介绍,该公司瞄准“储能芯”,突破这一卡脖子问题,实现了安全性能和长续航的提升,极大提高了新能源船舶的经济实用性。

航行中的船舶怎样收快递?低空经济正在长江开启新篇章。江苏长江汇科技公司董事长方保利表示,无人机物流已实现长江低空配送,该公司研发的汇闪送2.0,在船舶航行过程中自动跟随进行物资投送,实现了“船船通”。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航运的使命将从通道向经济职能转变。”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于少强表示,新质生产力促进了内河航运区域经济腹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调整,为内河航运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新质航运,是内河航运开辟发展新领域、培育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让船舶逐“绿”前行
全球每产生10份造船新订单,就有超过六成流向中国。随着新能源动力、信息技术持续赋能,“绿色船舶”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11月3日,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绿色船舶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共享绿色船舶成果、共商绿色船舶对策、共建绿色船舶愿景。

实干笃定 向“绿”求变

如今,航运进入“绿色纪元”,绿色船舶正抢占新赛道,引领船舶行业可持续发展。绿色船舶制造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不仅体现在动力上,也体现在设计、研发和建造的环节上。

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强表示,长航集团聚焦加快纯电池动力、混合动力、替代燃料动力等绿色动力系统和智能机舱、智能效能和智能集成平台等智能船舶系统的船舶设计研发。未来,该院将加快推进三峡新通道及新运河标准船型、高效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及实船应用和绿色智能内河多能源船舶补能技术等层面研究。

江苏是全国船舶海工产业第一大省,招商局金陵船舶(南京)有限公司见证绿色船舶产业提质升级。据该公司技术中心副经理廖华介绍,目前已重点围绕新船建造和船舶营运两大层面实施低碳减排,其中涉及线型优化、气泡减阻等水动力方向,高效电机、电池混动等节能设备方向,LNG、生物燃料等清洁能源方向,以及碳捕捉的后端处理方向。

“京杭运河、长江上运营的船舶以传统能源船舶为主,在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等方面与绿色低碳发展有差距,需要升级迭代、提档转型,船舶改造、建造市场潜力巨大。”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强建议,围绕“绿色智能化造船”,以数智造船为核心,推动船舶制造的模块化、标准化和批量化,实现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引领内河船舶数智化变革。

制定完备的安全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规范,加大对绿色航运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强化全产业链协调发展……上港集团能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文斌针对绿色航运发展新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多维聚力 依“绿”而兴

造船业是我国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随着新能源动力、信息技术持续赋能,我国造船业“含绿量”持续增强。淄柴动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辛强之认为,船舶动力系统发展趋势是低碳、高能效、低排放、智能化,绿色低碳零碳替代能源在内河船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其中天然气和甲醇被认为是当前解决航运业降碳最现实的方案。湖北东湖实验室创新中心代表介绍,新能源船舶在降低运营成本和节能减排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是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他建议各方结合产业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开展船舶绿色动力技术、智能技术的创新研发与工程应用,推动内河绿色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款高热效率发动机的热效率每提升1%,油耗下降3.5—5g/kW.h,这是在2022年10月,潍柴推出本体52.28%的全球最高热效率柴油机,连续三次打破世界纪录。”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晓青重点介绍,高热效率发动机提升船舶动力节能减排能效。展望未来,尹晓青表示绿色船舶是未来船舶的发展方向,天然气、甲醇、氢燃料在作为替代燃料方面有先天优势。

电池采集数据不能实时上传、计算SOC值不准确、电池寿命短……基于传统BMS系统问题,东土科技(宜昌)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薛百华具体介绍,东土科技研发自主可控芯片的船舶储能箱管理系统和基于自主可控操作系统的能源管理系统,利用可控芯、魂、数智平台赋能航运绿色发展。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船舶业务部总经理马明涛介绍,中海石油致力打造可持续、多方共赢的长江航运绿色生态圈目前已布局江苏南京、安徽芜湖、湖北鄂州3座委托加注站,并实现常态化加注,同步推进重庆港、宜昌港、九江港、南京下游等港区站点布局,力争建成可覆盖长江上、中、下游的LNG船舶加注网络。

新质赋能 向“绿”而行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制造业”发展到“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助推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船舶高质量发展。

长航货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明胜提出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契机,组建长江绿色船舶运力池,提供定制化的长江绿色快线服务,协同船东、行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船舶设计及建造企业等行业相关单位与机构,构建绿色生态圈的合作他表示,该公司将以绿色船舶为抓手,探索船舶绿色低碳新技术合作,强化绿色船舶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共同提升绿色航运服务能力助推长江航运供给侧改革与新质生产力转型。

“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源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上海宝钢航运有限公司国内航运事业部总经理张艳奎重点介绍长江绿色快线的意义所在,表示将逐步增加宝武集团沿江钢铁公司航线运营,进一步增强长江绿色快线影响力,构建业内领先、独具特色的绿色低碳物流供应链、生态圈。

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所长甘少炜表示,虽然在以旧换新、能源转型、科技发展等为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带来诸多机遇,但在清洁能源供应、安全监管、产业配套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他就加强顶层规划和明确减排目标、低碳发展路径应与物流链、能源链等相协调、内河航运清洁能源选择应与我国产业和资源基础相结合等方面提出建议。

潮涌波澜阔,风劲正扬帆,一曲高质量的“江河共荣”之歌正热烈奏响。在不久的将来,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绿色革命”在航运领域遍地开花,不断奏响“绿色船舶中国造”乐章。


创新引领 共话枢纽通航高质量发展
船闸、升船机等通航建筑物是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目前全国共有超1000座通航建筑物,我国不断提升的内河枢纽通航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绿色智慧安全监管等发展水平,为保障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加快形成智慧便捷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畅通有序的枢纽通航服务体系,是行业当前一项重大课题。11月3日,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枢纽通航专题论坛上,来自交通运输部水运局、长江航务管理局、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等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的百余名代表分享经验,碰撞思想,为枢纽通航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智能化托举通航更智慧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通过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加快打造更加智慧、便捷的枢纽通航服务时不我待。
“2021年11月,开发乌江智慧通航管理平台,实现乌江(贵州段)船舶过闸‘远程申报、统一调度、统一发布、统一管理’;2022年8月,协调重庆乌江航道管理部门完成‘乌航通’扩建工作,实现了黔渝乌江5级8座通航建筑物的船舶过闸远程申报和调度管理。”贵州省乌江航道(通航)管理局副局长冉建国说,该局聚力攻坚,提高了乌江通航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高工侯国佼介绍,该局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助力三峡通航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形成了以诚信管理、智能管理、通航保障和政务服务为架构的三峡通航新模式,通航管理、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内河枢纽示范引领效应进一步发挥。
“近两年,我们重点研究和实施了船闸新e代智慧调度,从船舶智慧过闸、流域联合调控、过闸时刻表、绿波通行、船员服务、船舶信用管理六个方面,进一步提高了航闸智能化运行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苏北航务处高工薛森分享了先进经验。
绿色服务助力航运低碳转型
如何打造更加绿色低碳的枢纽通航服务?代表们分享案例,共享经验。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郭青松提出,加快绿色发展,强化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船闸节水环保技术改造,待闸服务区和待闸锚地岸电设施建设,新型省水船闸结构创新等,开展绿色智慧通航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
侯国佼介绍,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在三峡通航水上服务区开展“船电宝”船上送电模式试点,推广绿色岸电使用,截至今年9月底,三峡坝上岸电实验区累计使用电量超3700万度,相当于代替标准煤1.48万吨,减排有害气体约2.7万吨。
“实现对船舶尾气和船舶溢油两个最重要的监测指标进行监测,为建设三峡绿色环保船闸提供技术支撑。”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安小刚告诉大家,在三峡、葛洲坝船闸设备设施监测工程中,就包括了船闸环保监测建设。
京杭运河是国家“四纵四横两网”的重要组成,江苏段占据可通航里程的80%,苏北运河北接淮海经济圈、资源腹地,南联长三角、汇通江海,是船舶密度最大、货运最为繁忙、综合功能发挥最好的航段之一。
今年10月,京杭运河宿迁段综合整治工程通过交工验收,该工程主要包括京杭运河宿迁段护岸生态提升工程、护坡生态修复工程等,将进一步完善长三角江河湖海联运体系。这是江苏以绿色服务助力航运低碳发展的缩影。薛森在论坛上表示,苏北航务管理处通过实施一揽子绿色综合整治工程,通堵点补短板,有效改善了绿色通航水平。
推动枢纽通航更加安全高效
江河湖海交织,内河航运繁忙。如何强化枢纽通航安全?代表们从技术手段、监管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议。
“要强化安全管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枢纽通航水域通航建筑物智能化监测预警,提高通航建筑物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设施本质安全建设,加快老旧枢纽、大坝除险加固,提升船闸快速检修水平,推进船闸及升船机工业控制系统、调度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自主可控,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加快打造更加安全高效的枢纽通航服务。”郭青松说。
在设施设备安全方面,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覃仕华分享了案例。该集团成功研发出新型闸门防撞装置,有效避免了因碰撞导致停航情况,进一步优化运行方式,为长洲船闸提供了坚实安全保障,在不增加时间成本的基础上,有力提高了安全性。
面对内河通航水域上千座船闸、升船机等通航建筑物,来自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刘晅亚呼吁,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实现消防设施的远程监控、智能管理和数据分析,提高消防系统可靠性和响应速度。
“航运枢纽为保障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携手推动内河枢纽通航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长江航务管理局副局长王建斌勉励大家。


科技创新为内河航运“蓄势赋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塑造全球航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11月3日举办的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智慧感知与通信专题论坛上,来自通信信息领域知名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前沿技术与航运深度融合的未来方向,共谋现代化航运新图景。

智慧智能成为航运发展共识

随着通信与导航、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航运自动化、少人化和无人化已成为国际航运业发展追求。

“推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要继续依托区位优势,深入开启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航运新模式。”交通运输部搜救中心综合处副处长吕怡达表示,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中的支撑保障作用,推动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可靠的应急保障。

“当前,智慧港口竞相涌现,智慧航道不断延伸,智能船舶快速发展,智慧智能已成为我国航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海事局副局长高友泉表示,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以通信信息领域创新发展加快内河航运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步伐,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内河航运智慧与力量。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韦之杰表示,内河航运应该更加重视高科技引入和应用,汇聚高科技资源和优势,精心构建高科技引入和应用新机制,加快内河智慧航运进程。

新技术助力内河航运“智”变迭代

精准感知,宽带互联,让内河航运发展更加智慧。江河湖海上,智慧航运蓬勃生长——

“这是全球首个完成组网验证的内河航运通感一体网络。”湖北移动规划技术部副总经理桂鹍鹏介绍,湖北移动联合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通信管理局、中国移动设计院、华为及中移物联网等合作伙伴,通过部署4.9GHz频段5G-A通感一体网络实现武汉和宜昌20公里示范段连续覆盖,实现了精准识别航行船只的航向、速度和位置,秒级实时跟踪船只航行轨迹。

“2023年湖北电信与长航局、长江通信管理局合作创新实践,首创性地实现绿色零碳5G基站标志船,为增强长江水域5G覆盖和容量提供了创新的途径和手段。”湖北电信首席技术官史军介绍,依托船舶碰撞桥梁安全隐患预警产品,成功预警超速行为600多趟次、超高行为100多趟次,偏航行为3000多趟次,实现了桥梁附近航道安全运行全年零事故。

“今年5G-A正式商用,长江航道作为国内首个内河航运场景完成了示范区建设。”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无线网络5G-A领域副总裁徐之兵介绍,5G-A通感网络毫秒级实时上报航行船舶监测数据,可准确监测到距离基站2公里范围内的航行船舶,检出率大于90%,虚警率小于10%,且航迹完整,实现了VTS雷达“看得到”的能力。

南京汇海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德华介绍,汇海研发业务基座、统一了内外网的数字基座,形成了“长航航运数字基座”,并运用于长航“131”建设、长江e+建设等系统的建设中。

“在阳逻港,高德利用云境快速建模能力,对1500多米的码头岸线、12.5万的堆场面积,15台龙门吊以及其他各类实景进行还原,为数字孪生港口建设、港口运营优化、智能决策支持、应急管理与响应提供了支持。”北京高德云图科技有限公司资深架构师张博分享时说。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行业总监张姿介绍,海康威视完善长江海事局系统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建设,拓展视频监控平台综合接入能力。

“画面展示的是船舶经过卡口时,被抓拍识别的过程。卡口系统能够清晰捕捉船名,进行光学图像识别取得船名数据就识别了船舶的身份。”南京畅淼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正介绍,目前已在长江安徽到重庆段实现了示范应用。

科技打造内河航运新未来

论坛上,代表们普遍认为,在新技术与新思维的引领下,内河航运正朝着智能技术方向快速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发展潜能大、前景广阔。

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元桥认为,从技术趋势上看,内河新一代航运系统将由传统的以人为主的弱控制向以系统为主的强控制转变,系统的运行逻辑也将朝向信息—物理高度融合、人—机交互深度融合、对象—系统深度融合的方向演变。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行业拓展部总监张博涛介绍,长江流域“一江两湖七河”沿岸500米范围内有铁塔15.5万个,通过充分利用沿岸中国铁塔“塔光电维”资源优势,将服务“131”智慧长江建设路径实施,助力长江航运现代化全面推进。

中船鹏力(南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专家田池表示,未来,随着水上目标感知需求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水面监视雷达将朝着联合感知、智能决策、软件化、智能化、一体化和协同化等方向发展。

“未来,我们计划将MIBT与人工智能、云网交互、低轨卫星通信、数字孪生等高新技术进一步融合,构建一个数字化、智能化、可持续的船舶驾驶系统。”新诺北斗航科信息技术(厦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博表示,通过这一系统,为中国内河航运行业的智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对于目前正炙手可热的AI这一前沿技术领域,浙江大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港航行业总监史同洋认为,通过AI应用,可提升内河航运关键要素监管水平。浙江华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通事业部总经理陈鑫介绍也十分看好AI技术的发展。陈鑫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三维激光技术与这些技术的结合必将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带来新的突破。

转载自:中国水运报


福州海事
发布福州海事动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