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衛龍親嘴燒在日本被召回的新聞引發了廣泛討論。辣條因被檢測出含有日本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劑TBHQ(特丁基對苯二酚),超過43公斤的產品被日本退貨。應該有不少人好奇,這個添加劑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在日本被禁,但在中國卻能使用?
衛龍的回應表示,這次召回是因為國家間的標準不同,並強調產品符合中國標準,安全合規,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並表示將根據日本標準調整配方以適應日本市場。這讓許多消費者心生疑慮,手裏的辣條仿佛都不那麼香了。
首先,TBHQ究竟是什麼?它是一種常見的油溶性抗氧化劑,用於延緩油脂的氧化,延長食品的保質期。對於像衛龍這樣以高油食品為主的企業,TBHQ的使用無疑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選擇。
然而,TBHQ的安全性一直存在爭議。雖然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其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這意味著目前尚無確鑿的人類流行病學證據,但高劑量的TBHQ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出與基因毒性和潛在致癌風險的相關性。因此,歐盟一些國家和日本早已對TBHQ說“不”,將其列為禁用物質。
不過目前中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對TBHQ的態度還是寬鬆的。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TBHQ在中國是被允許使用的,只要在規定範圍內符合最大使用限量。
中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制定的框架。這個組織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創立,旨在協調各國的食品標準,推動食品安全的全球化。但CAC的標準更多是出於“最大公約數”的考量。
而日本對於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根據《食品衛生法》,所有食品添加劑必須經過厚生勞動大臣的批准,並遵循嚴格的使用規範。在2004年,便全面禁止了TBHQ的使用。
兩國在食品安全上的側重點稍微會有些不同。
日本這樣的高消費國家,消費者願意為高標準支付更高的價格。例如,使用維生素E來替代TBHQ是常見的做法,但這種替代品的成本幾乎是TBHQ的兩倍。
而在中國,地區間經濟發展還不均衡,這種高標準一旦普及,就意味著生產成本和售價的上升,最終壓力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對於一些中低收入群體而言,食品價格的上漲可能會帶來更大的負擔,這也是制定食品標準時必須考慮的現實問題。
這件事還引發了另一個問題:食品企業在不同市場上是否應該保持一致的標準?
衛龍在日本市場上提供符合當地法規的產品,而在國內銷售符合中國標準的產品,這種“雙標”現象是可以被市場接受的嗎?
答案雖然還是與生產成本和市場定位有關。但若企業能以此為契機,推出高於國家標準的高端產品線,滿足對食品安全和健康有更高要求的消費者需求,這無疑會幫助其建立更加積極的品牌形象。
同時還看到有一些人表示中國添加劑要求標注的更嚴格,日本很多添加劑不標注,所以只是看上去更健康。對於這點也去查了一下相關資料,不敢片面結論。
目前中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大概2300種,日本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約有1500種。
在中國,法律要求凡是使用了食品添加劑,必須在標籤上詳細標明其名稱,對於香料,可標示為“食用香料”或其具體名稱;對於膠基糖果的各種膠基物質製劑,可標示為“膠姆糖基礎劑”或“膠基”。
日本的食品添加劑確實具體的標示方式和細節有所不同。例如,某些日本產品在標注時,可按法規要求進行概括標示。也存在一些豁免情況比如自然添加劑等不總是要求明確標注,但它仍通過詳細的風險評估和更新標準來保障消費者權益。
說白了,每個國家的食品安全法規與其食品文化、消費習慣密切相關,各有其邏輯和考量。雖然中國和日本在食品添加劑的法規和管理上有所不同,但這些標準無疑都是在權衡了對健康影響的基礎上制定的,相信只要严格的按照标准执行,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过建議还是少吃零食)
而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是商家是否嚴格執行這些規定,不超標不違規才是重中之重。
视频号:东京宅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