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肿瘤医院
“医疗行业正步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周期,公立医院只有不断寻找适宜自身发展的道路才是关键。”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刘宏旭表示,一方面,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深化和公立医院“国考”等政策的推进,医院外部运行环境日益复杂。另一方面,医院内部也面临着专科资源配置优化、管理精准化、业务规模与功能定位相匹配等诸多挑战。这些现实因素共同倒逼医院必须寻求改变,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刘宏旭
辽宁省肿瘤医院从建院之初的一台显微镜、一个手术包、寥寥几十张床位,经过49年的沉淀,已经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谈及医院当前发展的重心,刘宏旭坚信医疗的本质在于服务好患者,而医院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赢得更多患者的信任与依赖。因此,在医疗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医院不断探索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并积极整合区域力量,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搭建医工交叉平台,引领核心技术新突破
“别人做不到的,我们要勇于挑战并做到;别人能做的,我们更要精益求精,做得更好。”刘宏旭说,培养专科特色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而这一切的基石在于大力发展能够应用于临床的核心技术。
今年,辽宁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胸外科将机器人手术与单孔胸腔镜手术结合,在新一代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成功为一位周围型肺癌患者实施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这也是省内首次自主完成的机器人单孔肺癌根治术。刘宏旭说,传统机器人胸外科手术通常需要3至4个切口,而单孔胸腔镜手术则只需要1个3至4厘米的切口就能完成,此次创新实施的单孔机器人手术不仅能让手术损伤更小、切口更加美观,还能确保手术操作更加精准、高效,让患者恢复更快、疼痛更轻。
胸外科的技术创新绝非个例与偶然,而是医院注重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工作协同推进的必然结果。刘宏旭介绍,自成为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来,医院革新教学与临床培训思路,采用“医工交叉”合作模式培育复合型人才。目前,医院已经搭建起以医工交叉为核心的区域创新技术支撑平台,有效连接了临床与科研,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中的落地应用,为开展提升肿瘤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水平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为进一步激发医务人员自主创新意识,医院今年还推行了目标绩效量化管理。医院各科室紧密围绕医院整体发展战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年度目标和改革方案,增强了沟通与协作,为医院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2023年年底,医院已设立了四批共138项医工交叉项目,展现出医工融合领域的蓬勃生命力以及创新潜力,这些项目不仅为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进一步推动了医院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创新发展。
聚焦诊疗全过程,推动精准医疗服务新升级
辽宁省肿瘤医院并未止步于单纯地追求技术发展。“在肿瘤防治领域,医院关注的并非某一特定的治疗方式、技术或者药物,而是更关注患者的全程化管理。”刘宏旭表示,近年来,随着早筛、早诊的普及,肿瘤治疗在药物和医疗技术的加持下步入慢病化管理时代。为向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医院愈发关注患者诊疗全过程,并不断探索为患者带来更好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新方案。
以肺癌患者为例,医院在全程化管理上采取了多项细致入微的措施。刘宏旭介绍,首先,在手术时机上,医院针对体检发现的肺结节进行严谨评估,综合考虑结节大小、形态、实性成分占比及变化趋势,确保既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又避免不必要的过度医疗。其次,在手术方案上,医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精心选择肺叶、肺段、楔形、袖式切除术等,力求在根治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此外,医院还注重长期、综合性治疗方案的选择,为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以期提高肿瘤完整切除率和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同时,医院通过优化诊疗流程、加强多学科协作、推广快速康复理念等措施,减少患者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促进其机能快速恢复,使患者能更快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目前,医院全程化服务触角还在延伸。近日,医院开出了“互联网+护理服务”首单。医院精心选拔78名优秀护士,组建了一支服务优质、专业技能过硬的居家护理服务团队。这支团队已正式在“盛情护理”小程序上线,患者只需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再选择需要的护理项目,并填写个人信息,就可进行居家护理项目的预约,在家就能享受到更为专业、规范、安全、舒适的居家护理服务。
明确质控新标准,促进肿瘤诊疗规范化
文:本刊记者 孙艺
编辑:宁艳阳
审核:孔令敏 杨金伟
制作:中小卫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