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错过对的人,也不要错过垃圾车”

文摘   2024-09-22 12:00   北京  



听过“零废弃(Zero-waste)社会”吗?


1970 年代,当美国化学家 Paul Palmer 提出这个概念时,这种要求人们以减少生产垃圾为目标,尽可能重复利用资源、形成可再生循环的状态,常被认为只是一种理想


这个概念放到今天依旧像天方夜谭,“零废弃”并非不生产垃圾,而是需要减少制造不可降解的垃圾,但我们点的外卖、买的快递通常都是一次性包装;“零废弃” 要求我们选择可重复使用的产品,但许多快消品难以经受消耗。



然而,在中国台湾,"零废弃“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街道上少有垃圾桶,也不会出现乱扔在地上的垃圾。


大多数人出门都会自带水杯和环保袋;每当打包或吃完外卖,他们也会主动把骨头、厨余,与纸盒、塑料袋分开收拾,这些习惯已如肌肉记忆般刻在他们的生活之中。


夜市的小吃档也用可再生的纸容器


奇妙的是,不仅仅是个人,整个社会都在维持着减少废弃的习惯:商家会提供可再生的打包材料、社区会进行仔细的垃圾分类,清洁队会按时定点清洁回收,个人的主动性及环保意识往往只是整个“零废弃"结构中最小的单元。



这样的场景放在 50 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20 世纪 70 年代,面积仅 3.6 万平方公里、人口破千万的台湾曾直接遭受严重的污染——垃圾填埋场饱和,不少地方垃圾或被扔到山地、河川,造成河川水质污染,且漂到大海形成海洋垃圾。在市内,闲置街头的垃圾也引发恶臭与传染病问题。


新北市淡水河流域的塔寮坑溪基本成了臭水沟


面对迫在眉睫的污染威胁,最初这座小岛并没有多么宏大的愿景、或想构建多么先进的体系,人人关心的是如何解决眼下的问题


一群来自台北的家庭主妇,便是想通过将厨余制成堆肥的经验分享给他人,让人不要乱扔厨余。后来这群主妇成立了主妇联盟,走上台北街头,请愿要求建立一套城市垃圾回收系统,最终促成了台湾的厨余回收体系



不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牵扯到各方的现实考量,并非每一步都如此顺利。例如 90 年代,当局与台湾民众就因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引发了激烈的矛盾。


考虑到台湾地狭人稠,兴建垃圾掩埋场将占用土地空间,当局核定建造十余座大型垃圾焚烧厂改以焚烧垃圾为主,掩埋为辅。


然而民众认为焚烧比掩埋更危险,恐会造成空气污染,纷纷组织示威,上访抗议。


八里焚化厂,工程受抗议影响最终于2001年才完工使用。


不可置否的是,无论是主妇、抗议者或官方,面对污染人人思考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我们究竟要如何解决眼下的危机,找到一个可持续保护环境的方法?


1997 年 1 月,当局推动“资源回收四合一计划”,让垃圾回收法制化,并将各方的力量都纳入进来:社区的民众透过家户垃圾分类,将自家可回收的资源交予地方清洁队及回收商回收再利用,并且设立“回收基金”用于津贴及奖励。


资源回收四合一计划


回收的资源会被作为再生原料,流向造纸业、纺织业、金属业、电子产品业等制造业,制成新的产品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在这个完整的循环中,没有事物是完全被废弃的,曾经被一视同仁为“垃圾”的资源,经分类后被赋予了生长、死亡、再生的生命周期,如同有机的生命体,共同融入小岛的生态系统。



或许这依旧听起来非常理想,不如,这一次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人的生活场景看一看?



🍳

厨房

关于我和猪吃同一顿饭那件事


剩饭、菜渣、鸡骨头、嗑完的瓜子壳,我们一天最容易制造的垃圾,就是三餐的厨余。台湾的厨余回收分为两大类,一类的养猪厨余,一类是不能喂猪的堆肥厨余。


所以当你在收拾厨余时,只需要以一个标准来分类:猪可以吃吗?


原则上,烹饪过的食物都属于猪能够吃的,而一些猪难以消化的,如骨头、蔬果外壳,或带有长纤维类的食材如甘蔗、香茅草等等,都可归类为堆肥厨余。



每一天,家家户户的厨余经分类后会交给环保局的清洁队回收,再分别流向养猪场和堆肥厂。


据统计,台湾近五年平均厨余量达 202 万吨,其中有 75 万吨能够有效回收使用,在这些有效厨余中,六成主要供养猪业喂养猪只。


养猪场需先将厨余以高温蒸煮,降低疫病传染的风险,才能充当饲料喂养,当地优良的猪种——台湾黑猪,一直以來都以剩食餵食為主。



另一方面,流向堆肥厂的厨余则会有更长的生命周期。


工厂工人会加入木屑和菌种让其发酵,大约在 3 - 4 个月后,完全腐熟的厨余将变成堆肥,被包装成袋,供民众可以拿其他资源回收物品来兑换领取,或是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售。


其有机的部分最终都回归到土地里,化为养分滋养其他作物生长。


无法作为猪饲料或堆肥的厨余将被掩埋,或作为生物燃料发电。


💡

如果你不知道猪可以吃什么,想想你可以吃什么,它和你吃的是一样的。🐷



🍙 便利店

谁污染,谁付费


在台北,若是想扔垃圾,必须使用专用垃圾袋


2007年,台北全面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制度,当局以统一的价格出售专用垃圾袋,按 3 公升至 76 公升的容量分成 7 个型号,每公升的售价为 0.36 新台币。购买专用垃圾袋,就等于缴纳了垃圾清运费。


专用垃圾袋在便利店就可以买到


扔垃圾是要付钱的,专用垃圾袋的出现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


环保部门自 1996 来在“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下,对已证实对环境有害的实体单位课征环境税。其中,垃圾清运费与空气污染、土地与地下水污染同样被归在对环境造成人为破坏的污染税之中。


目前,台北、台中和新北采用随袋征收制度,其余各地为随水征收


早期全岛的垃圾清运费都是随水费征收的,民众往往意识不到缴纳的水费包含了垃圾费。台北后来改随垃圾袋征收,让使用者主动去购买垃圾袋,民众随之意识到:生产的垃圾越多,需要缴纳的费用也越多。


另外,由于回收资源并不需要使用专用垃圾袋,民众为了减少花费,也开始主动分类垃圾进行回收。


据统计,台北运行此制度后垃圾量减少了 6 成,被分类后的垃圾不再是垃圾,而是可再生的资源。


💡

不使用专用垃圾袋,垃圾车会拒收哦!



🏡

住宅区

你可以错过对的人

但不能错过垃圾车


台湾的街道基本不设置垃圾桶,垃圾桶都分布在捷运站、便利店,最主要还是社区里,因为那是民众最主要生活的地方,也是最直接生产垃圾的地方。



每周,垃圾车有 5 天会按固定的路线、固定的时间,环绕城市各个住宅区、商圈向民众收垃圾。这是自上世纪 90 年代延续下来的“传统”,台湾推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垃圾必须及时清理,社区内不会设置任何垃圾暂存处或中转站。


这项政策为台湾人倒垃圾的日常增添了一些戏剧元素——这被《纽约时报》称为“奇观”——由于垃圾车一天只来一趟,一趟只停留大约 5 分钟,群众早早就会下楼,拿着分类好的垃圾在路旁等待。


每当听见一阵古典音乐,有时是《给爱丽丝》,有时是《少女的祈祷》,一辆黄色的垃圾车从街角显出身影,民众们都知道:扔垃圾的时候到了。


台北垃圾车每周三、周日不收


垃圾车后方一般会设置两个装厨余的大桶,民众需要提前分类好再倒进去;装在专用垃圾袋的垃圾则扔进敞开的车后厢。


黄色的垃圾车后方,还有另一辆资源回收车,这辆车通常比垃圾车更匆忙,车上的清洁队员需要迅速接过民众递过来的分类好的废弃品,眼疾手快地按塑料、金属、玻璃等类别分类摆放。


回收完毕,两辆车就会播放着音乐再驶向下一站,有时你会看见一些提着垃圾袋的人追在垃圾车后头跑,毕竟错过这一趟就没法扔垃圾了。



每一天,清洁队员沿着同样的路线式基本将全城的垃圾清理完毕,垃圾会被运到焚烧厂,可以回收的废弃品将会变卖给回收商。


💡

垃圾车带有自动追踪系统,可以实时查询路线及抵达时间。🔍



🧃 回收站

你妈没有告诉你,奶茶杯和吸管不能放一起


喝完奶茶要扔哪呢?在社区,台湾人一般按照“可回收”或“不可回收”,根据“一般垃圾”、“资源回收物”和“厨余”来分类,奶茶杯属于塑料材质,可扔进回收箱,吸管若非可降解材质,就需要归为一般垃圾。


一些社区也会要求细分类,如将“资源回收物”细分为塑料、金属、玻璃等


来到回收站,回收物的分类细致得多。矿泉水瓶按照颜色可分为绿色、杂色、透明三种,并且瓶身、瓶盖、包装膜分别是不同材质,回收站员工会剪下瓶环、取出瓶盖,将塑料制的瓶身送到织布厂制成毛毯和衣服。


大部分毛毯和衣物主要由人造纤维布料如聚酯、尼龙制成,其原料与塑料瓶相同,都是石油


在回收站,一切回收物是以其再利用价值来分类的,例如保丽龙分解后,参杂塑胶原料可制成汽车的保险杆、手机支架;将轮胎拆解为钢丝及橡胶圈,后者可以加入 PU 跑道的建设。


员工会对回收物进行拆解,按材质进一步分类,再卖给相应的处理厂制成再生原料。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回收物都需要拆解并回炉重造,电视机、冰箱、时钟、自行车等可修复的回收物,回收站会有技师负责修理。修理好的家电经测试,保证能够正常运作后,会转运到跳蚤市场上变卖。


💡

餐盒、餐具、食品包装袋或旧衣物,需要清洁干净了才能被回收。✨



📰

造纸厂

下辈子还要做一张纸


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印象,纸都是用树木制成的原木浆造的,不过就台湾的再生纸而言,它的原料实际上非常多样,三成为原木浆,七成来自白纸、办公用纸等各种纸类回收物。



台湾的纸类回收分为四大类:一般纸类、报纸类、纸容器类、牛皮纸类,其中,“纸容器”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


纸杯、纸饭盒等都是纸容器的一种,早期,人们用完后并不知道要把它归类成一般垃圾,或是可回收的纸类。这对造纸厂来说也非常难定义,由于它内部有一层塑胶淋膜,无法直接被分解。



废纸再生的第一步,就是通过散浆机,利用水力将纸纤维与杂质分离。而纸容器上的塑胶淋膜由于能防水,需要另用一种高浓度散浆机才能分解,导致部分造纸厂不愿回收纸容器。


2021 年起,环保部门为了提高纸容器的回收率,利用回收基金机制,先对纸容器的制造商、进口商征收费用,再用以补贴回收商及纸业处理商。


高浓度散浆机


目前,纸容器基本都能被回收,重新作为再生纸的原料。装过食物的纸容器可做成鞋盒、礼物盒等,不曾沾染食物的可制成卫生纸。


不过,分离出来的塑胶淋膜大多都会送到焚烧厂处理。


💡

还有一种纸——便利贴由于背面有特殊粘胶,也无法回收。🌲



🔥

焚烧厂

能量的循环没有终点


在完善的回收体系下,真正的“垃圾”是非常少的,它们大多是无法被制成再生原料的产品,如球类、照片纸、机车坐垫、绒毛玩具,及脏污的物件如内衣裤、围裙、地毯等。


这些垃圾都会被直接送到垃圾焚烧厂



相比资源回收,垃圾焚烧对于官方来说属于次要的选择。目前全台共有 26 座垃圾焚烧厂,日处理量约 24,650 吨,处理规模已经达到饱和


其次,当也需要降低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因为焚烧垃圾并非一烧了之,燃烧完产生的低渣一般会占原垃圾量的 15% ,而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飞灰若排到大气,也会造成空气污染。


利泽垃圾焚化厂


现代垃圾焚烧厂已有能有效过滤废气,防止空气污染,及贮坑渗滤等各类隐患的技术,不过从垃圾管理的终极目标——减少废弃来说,更优先的是寻找再利用的可能性。


垃圾虽然无法再生,但当它们“死亡”后,燃烧剩余的底渣可以被制成砖块,用于铺设道路、管沟回填;飞灰经固化后,也可以送到炼钢厂以及水泥厂作为原料。



焚烧时产生的热能也可用以发电,当局以略低于常规的电热价格供于周边的场所——不可再生的资源以另一种形式进入了游泳池、工厂,再次参与人们的生活。


若你来到北投,那里有一处由焚烧厂巨大的烟囱改建而成的观景餐厅。你可以从宽敞的玻璃窗以百米高空的视野眺望基隆河、五分港,感受山海的气息,感受宝岛这分来之不易的美丽。 🌏


●●●

监制:Lili

作者:Max 插画:力力 

版式:Andy


未来, 香水和护肤品的成分表里会出现已灭绝的植物吗?

全球变暖的受益者终于出现了

“可堆肥”品牌原来有这么多


地球的周末
蓝地球,绿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