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动物园围栏,亚洲象们住在仿印度风格的庙宇建筑里。
布宜诺斯艾利斯动物园在 1888 年就建成了。
它曾是博尔赫斯在城中最爱造访的地方,也是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博尔赫斯最喜欢的动物是老虎,“在竹子的条纹中我辨认出/它的条纹,并且想见/它颤动的华丽皮肤所覆盖的骨架。”
然而,在过去一百四十多年的现实中,老虎被关在狭小的笼子里,只能有气无力地对着游客晃晃尾巴。人类很难看出这意味着欢迎,还是驱逐。
布宜诺斯艾利斯动物园中的老虎
就在 2012 年圣诞节前夕,一则悲伤的新闻让布宜诺斯艾利斯动物园陷入争议之中:馆内最后一只北极熊 Winner 因为噪音和热浪变得紧张而烦躁,最终死于高温症。
在很多年时间里,园内的北极熊们只生活在一个直径 2.5 米的水池中,直到 1993 年才得到改善。
2016 年,时任市长宣布关闭布宜诺斯艾利斯动物园,理由是“将野生动物囚禁和展示是可耻的(degrading),这不是照顾动物的方式。”
在当时的规划中,动物园会被逐步改造为一个“生态公园”(Eco Park)。园内现有的 2500 只动物会被逐步转移至阿根廷的自然保护区,还将为非法贩运中救助的动物提供庇护。
然而,实现这个愿景的路却很曲折:2018 年时,由于园区装修时管理不善,人们发现共有 119 只动物死亡,还有 12 只逃脱,还有人拍下了围栏内的老鼠和蟑螂。
大象 Pupi 和 Kuki 在闭馆后的动物园里
好消息是,经历种种曲折和质疑后,今年夏天,“生态公园”终于重新敞开了大门。
你很难再在这里按照“猛禽区”、“灵长区”、“海洋区”的分类按部就班地观赏动物,因为如今仅有几只元老动物仍留在园中:因为年纪太大难以迁移的河马、需要定期接受足部护理的大象,以及每周都得针灸的关节炎骆驼。
最大的改变在于,园方希望游客们看到的,不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动物被列队展示,而是人类对动物造成的影响。
布宜诺斯艾利斯生态公园俯瞰图
生态公园如今每天仅限 2000 名游客进入,园内原有的建筑被改造成办公室、咖啡馆和动物医院,还拥有南美洲最大的生物样本库。
如今生态公园的入口处,一只巴塔哥尼亚豚鼠(Patagonian mara)正在蹲守
如今,许多没有现代救助设施的省份会把动物运送到这里来康复治疗,这些濒危动物们经过医治后会被放归野外:公园和各种 NGO、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已经开展了数个保护项目,并且放归了总共超过 3000 只野生动物。
这些过程并不全都能被公众看见,却是人类该做的正确的事。就像公园管理者所说的那样:“人们也逐渐理解,‘动物园’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保护本土物种,而非展示外来物种。”
把“动物园”变成“生态公园”,这是一个重要的新趋势。
阿根廷的门多萨和科尔多瓦动物园也完成了类似的转型,而许多南美地区的国家级动物园都已闭园。这背后当然有游客数量不足的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是时候意识到,大多数的“动物园”都只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
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长颈鹿背后是假的天空背景墙
即使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曾在去年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动物园、水族馆等是保护野生物种的“重要力量”,但从动物园资金的流向来看,大部分动物园仍在为了娱乐和利润限制动物的自由。
2022 年,238 家获得非盈利组织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的动物园、水族馆,共同在保护物种和栖息地上花费了 2.52 亿美元,但却只占总建设和运营支出的 5%。
繁殖和圈养,在一定意义上的确起到了“保护种群”的作用。但正如《野生灵魂》(Wild Souls)一书作者 Emma Marris 所说的那样:
“动物园拥有种群登记册和遗传谱系,认真仔细地繁殖动物,仿佛随时要释放它们,就像打开诺亚方舟的门,将它们放入等待的野生栖息地。然而,那个释放的日子似乎始终没有到来。”
假如你曾去过一些不够知名、不够“高档”的动物园,你一定见过生活在厚重玻璃和水泥房间中的老虎和狮子,它们所拥有唯一接近自然的东西,可能是一根水泥浇筑成的树桩。
在狭小的环境中,动物往往会发展出“刻板行为”,许多研究者将之称为“动物园精神病”(zoochosis)。
纽约中央公园动物园的北极熊 Gus,以在池中“八字形”游泳而闻名,有时会持续游 12 个小时,这是一种典型的刻板行为。Gus 已于 2013 年去世。
当然,支持动物园和反对动物园存在的声音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但我们仍可以在近几年的进化中看到,一个更“人性化”的动物园,可以是怎样的?
如布宜诺斯艾利斯这样的“生态公园”当然是一个好的选择,它承担的更多是救助和保护动物的功能。生态公园之外,另一种新趋势是“动物庇护所”(sancturaries)。
譬如,科罗拉多的 The Wild Animal Sanctuary 占地 1214 英亩,收容了被救助的熊、老虎、狮子、狼等物种,它仅在 2000 年初开始向游客开放,但游客只能从保护区的观景台和 1.5 英里距离外观看动物。
“庇护所”中的动物,往往是被遗弃、受伤或从偷猎者手中抢救回来的,而非传统动物园那样,通过繁殖、购买和野外捕获来维持动物种群。
这类设施最重要的目标,是尽可能让动物们过上更自然的生活:住在更符合习性的栖息地里,与更完整的生态系统共存,以及——尽量不被人类打扰生活。
泰国北部的大象自然公园(Elephant Nature Park)也是一个类似的庇护所:公园内照料的许多大象,都曾参与过大象骑乘体验和马戏表演,因而遭受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在这里,大象们不会被鼓励“积极营业”,而是悠闲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游客们不能进行喂食、帮大象洗澡等传统“娱乐项目”,只能跟着向导了解大象的习性,远观它们在泥坑里打滚,或者散步。
这当然不是为了批判所有动物园游客:毕竟,我们中的许多人,真正面对面见到地球上其他美丽、神秘的非人类居民,大都仍是在动物园里。许多机构也仍在踏踏实实地保护、留存着许多濒危种群。
但或许在未来,你可以更多前往那些比起游客体验、更在乎“动物体验”的园区——那才是动物和我们共生在一个星球上,最快乐的样子。🌏
Reference
● Modern Zoos Are Not Worth the Moral Cost, NY Times
●From showing animals for profit to protecting them: the reinvention of Buenos Aires zoo, The Guardian
●Zoos aren’t for animals. They’re for us., Vox
●●●
编译、整理:Lili
版式:Andy
就这样,候鸟跟着人类学会了迁徙
夏日怪谈:冰岛全国的黄瓜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