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家校共育主题家长会

文摘   2024-09-10 10:08   北京  

家庭教育指导教师

优秀案例

-广宗县件只中心小学  董建瑛-


1



-优秀案例-



一、家长会主题背景


本次家长会是学生在刚刚升入四年级不久召开的。学生从三年级升入四年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多数孩子不太适应中年级段的生活和学习,有些孩子就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是新组建的集体,家长、老师和学生之间,都不是很了解;家长又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就成为了家长的一大烦恼,而且有好多学生反应父母不断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非常苦恼。对此,我非常关注,我相信家长都是爱孩子的,我希望爱从沟通开始,让家长、老师和孩子,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引导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和老师携手共同教育孩子。


二、学情分析


学生状况分析:四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是进入中高年级段的关键年级,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有的孩子过于自信,有的孩子缺乏自信,有的自控能力较差,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个阶段学生进入少年期,希望自己能够独立,摆脱成年人的控制,其实他们还不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习方面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心理问题也逐步显现,所以这个阶段更加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正确引导。


家长状况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到,班内所有孩子来自农村家庭,家长的学历都不高,基本上也没有正式的工作,为了生活,多数都在忙于工作,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时间,更缺乏先进的理念、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多数是散养。多数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由老师教育就可以了。


三、家长会目标


知识目标: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正视“别人家的孩子”这一现象。


能力目标:能够配合老师适当的教育孩子,科学地爱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让孩子和家长都有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在表达过程中拉近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四、家长会准备


1.确定家长会的形式和流程,以及发言内容。

2.提前让孩子们写好与父母沟通的内容。

3.做好家长的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烦恼并进行整理分类。

4.将家长期盼与学生心声对比然后讨论,让家长与孩子进行一次心贴心交流。

5.制作每个学生的优秀活动照片视频。

6.确定主持人,主持词,确定班级情况介绍的发言人及发言稿。

7.资料、视频《听听孩子们的心声》等。


五、家长会活动导图



六、家长会流程


(一)暖场游戏:数到7拍拍手


依次从1开始报数,碰到是7的倍数或者含有7的数字的人,不能出声只能拍一下手,若忘记拍手或者说出声音,则为输。全体家长参与游戏活动,输了的家长朋友,由孩子代为惩罚,声情并茂背诵古诗一首。(5分钟左右)


(二)班级情况介绍


我们班级是一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团队,共有32名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背景,个性各异,但在班级里互相尊重、合作和奋发向前。我们班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色,成绩优异,积极参与各项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得到了学校和家长们的表扬和认可。同时,我们也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写写家长的期盼与愿望


教师提出问题:你心目中的好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说起“别人家孩子”,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小时候上学可能都偷偷讨厌过那些懂事听话、成绩好的“别人家的孩子”,最烦父母提起他们。但现在你作为爸爸妈妈,有没有下意识地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呢?我想,不管是出于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每个家长一定都有过比较的想法和行为。


接下来我想了解一下,各位家长朋友们,你们心目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各位家长朋友写在手中的白纸上吧,我们一起分享。书写并分享时刻(10分钟左右)


(四)听听孩子的心声


1. 观看短片,引发反思。

2. 提取关键信息,进一步与家长沟通。

3. 看看孩子心目中“别人家的父母”,分发孩子提前写好的材料,和家长们一起沟通交流。

4. 和孩子聊一聊,和爸妈谈一谈。(期间播放温情视频,在柔和的音乐中进行交流沟通)


(五)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通过“别人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父母”的沟通交流,孩子与父母进行了深入互动,联结彼此,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就父母和孩子关心的学习、情绪、日常生活管理等方面,我提出了以下建议:


1.耐心倾听孩子的抱怨和委屈。不少孩子有厌学情绪,对学习缺乏兴趣,多数将心思用在别的方面,比如贪玩、迷恋游戏、动画片等。他们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边写边玩,磨磨蹭蹭,学习效率较低,别人半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他却需要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造成作业很多的“假象”。当孩子抱怨作业多,产生厌学情绪时,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抱怨,让孩子委屈、烦躁的负性情绪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可以引导孩子集中精力一次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自己选择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什么时候完成等等。


2.对孩子来说,家长的理解是最好的安慰和鼓励。当孩子把负面情绪宣泄出来后,心情自然会平静许多。当孩子平静下来后,家长再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作业上,一起找既快又好地完成作业的方法上,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家长最忌讳的做法是:输出“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做作业是掌握所学知识最好的途径”等大道理,甚至指责孩子,把孩子的抱怨堵回去,让孩子觉得“作业”“学习”比“孩子”重要,加剧孩子厌学情绪。家长在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上,可根据作业内容,指导孩子把作业分几部分,制定完成计划。如:可以先把大部分简单的作业完成,只剩下较难的一项时,孩子心里就不会那么焦虑和烦躁了。


3.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许多父母都会抱怨: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家长只好每天帮他整理。事实上,孩子形成这种毛病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家长要尽早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这一理念,让孩子在做中学,在做中学会管理自己。


4.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如意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或者是大喜大悲,或者是做事不顾后果,容易冲动。家长可以教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知道情绪是怎么回事,情绪的体验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等,并鼓励孩子合理地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做到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


5.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够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而且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品质。所以家长不仅要注意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还要培养孩子读好书读有用的书的习惯。家长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阅读是很美好的事,因为陪孩子阅读不光是书本的交流,更是感情上的交流。


6.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懒惰是当下孩子们极为普遍的现象。有的家长非常溺爱孩子,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做,甚至连孩子该自己做的事也一手包办,这样做表面上看是疼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因为这样做剥夺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一定会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教会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自理自立,通过劳动,引导孩子体验快乐,并在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中感到助人的幸福;通过劳动,启发孩子领悟劳动者的辛苦,在珍惜自己劳动果实的同时也懂得尊重别人的辛劳,并心存感激。


(六)总结环节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相信孩子,静待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都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颗参天大树!(在柔和背景音乐中邀请家长一起朗读这段话)


别让“别人家的孩子”伤害了自己的孩子,家校共育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2



-专家指导-


此次家长会是一次典型的体验式创新家长会,具有鲜明的主题,明确的目标,详细的流程,温暖的建议,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通过“写写家长的期盼和愿望”和“听听孩子的心声”,让爸妈与孩子聊一聊,孩子和爸妈谈一谈,加深了家长与孩子的相互理解,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董老师就父母关心和焦虑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体现了尊重儿童发展规律,期待家长放平育儿心态的教育理念。


家长们普遍存在教育焦虑:有的期望孩子做人上人,为自己争面子,经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抱怨自己的孩子;有的担心孩子没有好成绩,找不上好工作,指责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出路,没有前途。实际上,孩子面对家长的期待、焦虑和压力时,不但不会激发其奋发向上的斗志,反而会受焦虑、急躁的负面情绪的“传染”,让孩子不堪重负,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消极、越来越压抑,严重伤害了孩子。


因此,家长们首先要反观自己,跟自己对话,跟自己和解。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不能接纳孩子实际上是不能接纳我们自己,多数情况下,我们将自己的执着和期望强加给了孩子而不自知。因此,家长只有真正接纳和认识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和相信“自己家的孩子”,而非外求于“别人家的孩子”;家长只有悦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相信孩子,守护孩子。


纪伯伦的《论孩子》,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END-




微信号BNUfeicdfe

邮箱|feicdfe@bnu.edu.cn



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项目

(第三期)

火热招生中🔥🔥🔥

北师大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要从事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教学与科研。致力于发展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专业化科研机构和国家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