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教师
优秀案例
-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 王思雨-
只要我们愿意在芜杂中看见学生的闪光点,愿意在学生的日常点滴里看到他们成长的脚步,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希望我们向学生靠近的每一步,能够成为托举学生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优秀案例
作为一名刚刚入职满一年的新手教师,我时常沉浸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酸甜苦辣中,尤其是与七年级新生小赵(化名)的互动,让我深刻体验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用好自己的教师身份,去帮助孩子和家庭共同渡过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
一
案例背景
初识困惑,触动心弦
记得那个平常而又特别的午后,小赵在课间结束后失踪,找到后,他一言不发,犹豫再三,终于向我打开了“话匣子”,诉说了自己的种种“委屈”:同学们看不起他、自己怎么学习也学不会……
一周后的周五晚上6点,当所有同学已经放假回家后,我到班级寻找试卷时,发现小赵在班级门口静坐流泪,他告诉我说:“我把作业全部撕了,我要退学,我这样还不如去死!”
事情发生时,我已对他已有一定的了解,我清楚地知道他口中的委屈并非是客观事实导致的,这与他看问题时较为偏激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在课堂之外,小赵眼神中的落寞与迷茫令人难过,他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形的困境。此情此景,我内心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责任感。那一刻,我意识到,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要成为孩子心灵的一座桥梁,去理解他们面临的挑战,并肩共度难关。
小赵为什么会这样呢?又该如何帮助他呢?这成为我那段时间时时观察和思考的问题。
二
家庭情况
深入剖析,求真之旅
随着深入了解,小赵背后的成长问题逐一浮出水面,让我更加坚定了探寻教育真相的决心。
目前,小赵的爸爸因为工作需要长期出差,妈妈独自承担起抚养两个孩子的责任,非常忙碌和辛苦。
由于家中无人可以接送孩子,小赵长期由网约车接送。这些细节看起来在这个高速社会在普通不过,但上下学正常陪伴的缺失、平常生活中父亲的缺位,都为小赵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埋下了隐患。而小赵对学习、生活的懈怠也与家庭正确引导的缺失息息相关。
面对小赵复杂的家庭情况、特殊的身心状况和糟糕的学习习惯,我开始了一场内心的求真之旅。我反复思索如何平衡严格要求与情感关怀,怎样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小赵走出困境,重拾对于学习的信心。这个过程充满了自我审视和反思,也是一次对我自身教育理念和能力的深度挑战。
三
案例过程
仁爱行动,点亮希望
1.教师对儿童的行动
秉持着“仁爱求真”的信念,我开始了具体的实施步骤。我坚持定期与小赵进行深度谈话,倾听他的忧虑,分享我的人生经验,传递正能量。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采用了“声东击西”的做法,以课文教学引领小赵的认知转变。
在七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叫做《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小亨特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父亲耐心有爱的鼓励下,他终于得以脱险的故事。
为什么要刻意介绍这篇文章呢?因为小赵和小亨特有相同之处,但小亨特却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尝试中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改变了自己面对困难就逃避的应对模式。在课文中,小亨特从小体弱多病,在妈妈的呵护中长大,逐渐形成了“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不能冒险”的固定思维,害怕挑战,害怕失败,限制了自己对于自身潜力的挖掘,屏蔽了能使自己成长的更多可能。同样,小赵常常因为担心自己的成绩没能考到班级前列而总是在考试后不带试卷来上课或不来上课。
这里引进两个概念。根据对能力发展的认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聪明才智等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可以通过锻炼、不断地试错得到提高。
在课堂上,我做了什么呢?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重点关注了小赵,多给他举手回答的机会,下课后也就这篇课文的学习感受和他进行了交流,鼓励他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使他明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的道理。
解决了小赵对于学习上的困扰,再来关注他对于生命的悲叹——“要早点死”。有了前期沟通和相处的铺垫,我对他说话时的偏激性、随机性有了充分的认识,由此决定将计就计,以魔法打败魔法,尝试用开玩笑似的表达方式转变他的部分错误认识。以下是我和小赵的对话:
小赵:“王老师,你最好还是开个饭店吧,开饭店能赚大钱。实在不行,还是找个开饭店的老公。”
我:“为什么非要找个开饭店的老公?”
小赵:“因为男的比女的厉害。”
我:“你知道波伏娃,你知道上野千鹤子,你知道弗吉尼亚·伍尔芙吗?”
小赵:“我不知道,王老师,这是什么?”
我:“这你都不知道?啧啧啧,你没我厉害吧,王老师比你老这么多都知道,他们可是大名鼎鼎的女性主义者,我猜你也不懂什么是女性主义者。”
【谈话意图】小赵在之前的对话中经常出现看不起老师的言论。其实,不尊重老师事小,认知上的偏狭事大。在以上谈话中,我也当了一次“爱炫耀学识的人”,以这样一件小事让他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层面上的肤浅以及认知上的不足。
小赵:“我确实不懂。但王老师,我觉得你有做校长的潜质,你说话可以再摆点谱。”
我:“是吗?那王老师借你吉言啊!说实话,我觉得你也有开饭店的潜质,你可要好好活啊,等王老师若干年后当了校长,你高低不得请王老师来你的豪华大饭店搓一顿啊!”
小赵:“嗯嗯,王老师,我不想着自杀了。”
【谈话意图】运用“无中生有”的计谋,将计就计,依着他想要开饭店的愿望和他对我的肯定,转移他对于当下学习生活、校园生活的不满,唤醒他对于未来人生的希望。
2.教师对家庭的行动
到这里,故事还没有结束,后续,我继续和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希望从家长层面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学习信心。同时,我也向家长传达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共同促进孩子良好学习习惯与自信力的发展。最后,鉴于孩子的言论和行为都展现出一定的抑郁情况,我联动学校心理咨询部门的教师相机为家长介绍了一些相关概念,提示家长持续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
四
案例反思
后记
这段过程中,我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既有对教育成效的期待,也有对学生个体差异及复杂现实的担忧。
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在芜杂中看见学生的闪光点,愿意在学生的日常点滴里看到他们成长的脚步,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希望我们向学生靠近的每一步,能够成为托举学生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赵逐步走出阴霾,在学习上有所进步、自信心也因此得到了提升,与同学的关系也有所改善。我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作为教师的成长,体验到了在艰难中坚守信念、在挑战中践行教育真谛的价值所在。我想教育就是一场持续“反本能”的修行,需要我们保持耐心,巧妙地为孩子与家庭地健康发展付诸一份努力。
专家点评
该案例呈现了王老师运用教育理念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对家庭进行指导行动以及对教师自我成长的教育反思。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王老师秉承“仁爱求真”的理念,理性地纠偏孩子的思维方式,转变孩子错误认知和想法,并唤醒孩子对未来的希望,她细致耐心地践行着教育的真谛,看见了孩子的闪光,托举着孩子的点滴成长,也获得了教师的自我成长。在对家庭的行动中,王老师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联动学校心理教师进行指导,在评估家庭教育现状,整合家庭教育有效资源、干预对于家庭教育发展不良进程等方面缺乏持续的跟进和指导,略显遗憾。
专家指出,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虽然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家长的文化素质已有较大提高, 但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发展和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专业的认知和有效的教养方式,亟需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肩负着“三传播”“三塑造”的职业职责和神圣使命,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迫切需要提升家庭教育指导专业素养,守住教育的“三条底线”——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积极的人格。(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志勇语)。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丽老师从操作维度对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素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构建,将其分为七个操作部分,并提出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专业素养循证 5A 提升模式和发展建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和家庭教育研究院在袁老师教师家庭教育指导专业素养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科学的、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项目,着力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素养,培养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下的家庭教育专业人才。
END
微信号|BNUfeicdfe
邮箱|feicdfe@bnu.edu.cn
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项目
(第三期)
火热招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