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并非全新事物,其实已经在个别城市运行了2年多。
目前,新势力的智能驾驶技术一般是无图方案,百度的萝卜快跑则基于高精地图。
两个方案各有优劣,百度的方案要有高精地图为基础,对于无图的场景就不适用,只能在特定区域运行。新势力的无图方案则无需地图作辅助。
简言之,高精地图方案无人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好,但必须有地图为基础,而这必然会增加成本,在没有地图的场景不具备普适性。新势力的无图方案具备普适性,但可靠性和安全性不如高精地图方案。
高精地图方案无人驾驶可以达到L3、L4级,新势力的智能驾驶还是L2或L2+++级。新势力的智能驾驶出了事故,车主是责任人,尚无厂家承诺使用其无人驾驶方案后出事故承担责任。
诚然,无人驾驶是大势所趋,不过,在技术和法律上都需要完善。
技术方面主要是数据积累,芯片算力升级、AI升级等等,最关键的还是行驶数据积累。从实践上看,即便是基于高精地图,也会发生事故。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有了进步,但离真正成熟尚有差距。
以现阶段的萝卜快跑而言,更像是一款小型公交车,而非出租车,因为乘客必须在几个固定的停靠点上下车。也许技术继续发展几年之后,才能够在市区里替换出租车。
法律方面则是明确无人驾驶的责任,一旦出事故,车主、乘客、厂家各承担什么责任,无人车与有人驾驶车,无人车之间出事故,事故责任如何分配。
技术革新和法律完善都比较漫长,很可能要10年,20年完成从大城市到县城乡镇的推广覆盖。
无人驾驶的趋势是无法逆转的,最大的推手在于资本,从新闻上看,打车7-9KM,费用是4-6元,明显低于网约车市场价。这就促使资本有很强的动力投资发展推广无人驾驶出租车。
当技术、法律成熟完善后,资本会大举涌入,会出现当年共享单车、网约车平台的资本烧钱大战,火拼后的寡头会一统江湖,并以低于有人驾驶网约车、出租车的价格持续运营。
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普及,最大的影响有两个,一个是网约车司机,另一个是车企。
随着无人出租车的普及,大批网约车司机必然失业。随着转型升级和科技赋能,越来越多的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消灭。对于年轻人而言,要注重培养难以被AI和机器替换的技能。
对车企而言,无人车会使一批城市工薪族放弃买车,毕竟,大城市的车位、充电桩、牌照都不便宜,油车大城市还有限行,车辆保险保养维护维修都费时费钱,地铁+无人车会成为大城市工薪族综合时间成本和费用最优的选择。
私家车会成为有钱人的工具,代步车会逐步被无人车占据,私家车中一些特色需求的车辆类型的占比会增加,比如旅行车、奶爸车。
对于车企而言,当无人出租车普及后,私家代步车的市场需求量会下降,由于无人车的使用效率更高,原本1000万辆私家车的运载效果,可能只需要300万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就能完成,这必然导致汽车整体销量下滑。
站在更宏观视角,萝卜快跑是时代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
在改开初期,是做生意的黄金时期,体制内下海经商是潮流。
随后是大规模城市化,房地产使大城市居民个人财富大幅膨胀,土地财政使体制内的收入水涨船高。
20年前,宝洁等外企是清北学子的首选。
10年前,随着阿里上市,互联网也诞生了众多造富神话。
如今,土地财政已经难以为继,互联网光环也有所暗淡,35岁裁员成为大龄程序员的梦魇,考编开始被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
当今中国,变化太快。
早几年还是一房难求,如今门可罗雀。
早些年想着买商铺,旺铺养三代,结果没几年线下店被互联网冲击。
高考时土木专业热门,报土木被调剂到计算机的学子在网上发帖发泄苦闷,结果博士毕业房地产已经凉了,计算机反而成了“宇宙机”。
早10年考编的主力还是双非普本,如今出现了斯坦福博士入职乡镇,名校学子大量考编。
我们正经历异常剧烈的变化,没有任何东西是永久的,即便是被认为抗风险最强的编制,也可能会从铁饭碗变成瓷饭碗。
总之,学无止境,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谋生之技,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