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造车新势力纷纷表示要造芯,某新势力车企高管表示,“购买英伟达芯片耗费了公司不少钱,为此转向自研芯片”,“上了自研芯片,每辆车BOM成本减少几百块”。
铁流认为,新势力造车未尝不可,但要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明确造芯初衷。如果是想用造芯去资本市场兴风作浪,恐怕最后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是真正想做芯片,不惜代价投入,那么可以做,只不过这种做法并不契合新势力车企的自身实际情况。
车企造芯关键看现金流和销量
就造芯而言,车企目前努力方向主要有2个,一个车机芯片,另一个是AI芯片。前者主攻所谓的智能座舱,后者主攻智能驾驶。这都是当下车企营销的重点,也是消费者最容易感知的东西。
就车企造芯而言,关键看资金和销量。铁流点一个正面案例——吉利的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龙鹰一号”。
龙鹰一号是芯擎科技自研的中国第一颗7nm制成车规级SOC芯片,集成了88亿颗晶体管,拥有 8核CPU和14核GPU。龙鹰一号是一款典型的ARM芯片,CPU核肯定是ARM公版,比如4个A55+4个A76,GPU基本是Mali,集成了14个核心。
其实,所谓的智能座舱芯片,和手机SoC基本没啥差别,高通8155其实相当于5年前的手机芯片。汽车所谓的智能座舱,其实就说加大的平板电脑。
无非是车规级对芯片的可靠性、稳定性有更高的要求。根据跑分软件,龙鹰一号已经接近高通8155的性能水平。
由于吉利资金雄厚,而且汽车销量大,可以用巨大的产能平摊成本,吉利自产自销就能养活龙鹰,因而能够在商业上形成正循环。
新势力造芯噱头多余实质
从新势力的实际情况看,其实并不适合独立造芯。从资金上看,新势力主要从资本市场拿钱,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运营上是烧投资人的钱,借新债、换旧债,开发芯片是持续性的高投入,前期基本是烧钱,新势力本身的现金流就不宽裕,一旦资本市场风吹草动,就有可能青黄不接。
芯片是需要用产能去平摊成本的,头部传统车企一年汽车销量都在100万辆以上,有销量去平摊成本。新势力虽然车卖的贵,但销量和头部传统车企有不小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新势力这点销量,想要回收芯片开发成本,时间周期会比较漫长。
因此,以新势力自身的实际情况看,其实是不适合独立造芯的。
既然如此,为何新势力要营造造芯故事呢?根源还是为了资本运作。
新势力在财报季大量释放造芯信息,要么是缺钱了,要么就是有股东想减持。
新势力“造芯”和“造机器人”,既是特斯拉的逻辑,但本质更像是一种“恒大造车”的逻辑:创造和利用一个又一个的资本杠杆,换取时间和空间,从而再去实现突破。
投资“潜力股”是更好的选择
当下,高端车机芯片基本被高通垄断,高端AI芯片基本被英伟达垄断。市场上并非没有国产车机芯片和AI芯片,只不过车企很少采购。
铁流认为,与其制造造芯新闻,投资造芯“潜力股”是更好的选择。在这方面,上汽就做的很不错。就AI芯片而言,上汽投资了地平线,成为地平线第一大股东,同时,上汽还投资了魔门塔,成为魔门塔第一大股东。
上汽的投资既给了国内AI芯片和智能驾驶企业资金,也给了应用的市场,这些“潜力股”如果能够成长起来,上汽也是受益者。对上汽而言,既保障了自己的供应链,也提升了自己与英伟达的议价能力。
国内新势力如果真想推动国产芯片发展,或者想稳固自己的供应链,那么就应该学习上汽,去投资智能驾驶、AI芯片行业的“潜力股”,只有这样,“潜力股”才有足够的市场和资金实现商业上的正循环,同时,海量应用场景可以平台成本,并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在技术上实现螺旋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