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整理82.2025年高三摸底考(辩论提纲,童年情景,陈寿,沉郁顿挫,移用)(2024.10.29)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B. 我们只有把所属的非理性群体转为理性群体,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评估同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并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B项前提与结果倒置,根据原文,我们分析评估群体规则、识别并拒绝非理性要求,我们的群体才能转为理性群体。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爱”“礼制”等思想,影响深远。
B. 屠呦呦历经多年探索,不断修正观点,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
C.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其理论至今仍被物理学界广泛认可和接受。
D. 企业在市场调研后,根据消费者反馈调整产品策略以适应市场。
【答案】B(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B项完全符合材料二的观点。它体现了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探究、修正观点,最终取得突破的过程,这正是材料二所强调的知识的探究和进化。同时,屠呦呦的科研过程也隐含了对知识的批判性评价,因为她需要不断评估和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找到正确的答案。A项强调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及其影响,并未体现批判性思维和不断探究的过程,与材料二的观点不完全契合。C项强调知识的正确性和持久性,但并未体现知识的可错性和探究过程,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D项虽然体现了对市场的反馈和调整,但并未直接涉及到知识的探究、可错性或批判性评价,因此与材料二的观点关系不大。
4. 材料二第二、三段多处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效果。(4分)
①选择贴近生活的事例,便于读者理解。
②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增强文章说服力。
③围绕一个论点多个事例组合,内容丰富且具有说服力。
④事例的叙述简洁明了,并进行恰当的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效果的能力。举例论证的特点和效果可以从事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多样性及与观点的契合度等方面考虑,并结合具体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5. 学校即将举办一场以“批判性思维与个人成长”为主题的辩论赛,正方观点为“批判性思维对个人成长不可或缺”,反方观点为“批判性思维对个人成长并非不可或缺”。假设你是正方辩手,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设计一个用于反驳反方观点的辩论提纲。要求:至少提出两个分论点。(6分)
示例一:①批判性思维帮助个体进行理性分析,避免盲从和错误决策。
②批判性思维帮助个体不断挑战和修正自己的知识,深化个人认知。
③缺少批判性思维,人容易固执、盲从,不利于个人成长。
示例二:①不具备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人们极容易被社会和所属群体裹挟,缺乏理性分析和独立思考,盲从他人并做出错误决策。
②不具备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人类就无法挑战、修正并增进自己的知识,无论深化个人认识,不利于个人成长。
恰当运用逻辑方法,论证个人观点时,我们既可以正面立论,也可以设置“虚拟论敌”,通过批判对立观点,得出个人结论。此外,亦可采用归谬法、反证法进行论证。辩论赛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既要求能够阐述己方观点,又要求辩手可以批驳对方观点,考验辩手的逻辑思维能力。本题要求站在正方立场上反驳反方观点,结合材料内容,我们要首先明确“批判性思维”对个人成长有何作用,然后考虑答题时如何从语言表述上反驳反方意见和确立己方观点。观点要概括材料内容:材料一——批判性思维帮助个人理性分析、摆脱群体影响和材料二——批判性思维有助于人们认识到我们和知识都可错,进而修正错误、增进知识。
【评分细则】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示例一为三点,每点2分;第一点扣材料一观点理性分析、摆脱群体影响,第二点扣材料二观点修正错误、增进知识,第三点反面驳斥;三点至少一点为反驳,如两反一正也可给分。
示例二为两点,每点3分;两个反驳,分别扣材料一、二观点; 一正一反也可给分;只有两正,没有反驳,扣2分。
7. 关于文中描述由《在壁炉旁》联想到煤球炉边取暖的情节的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壁炉里欢快跳跃的火焰让作者感到温暖,也引发了作者对童年冬日寒冷的回忆。
B. 虽然单薄的球鞋并不足以抵御冬天的寒冷,但是潮湿的棉鞋更让作者感到难受。
C. 作者将眼前图景与记忆中的童年作对比,突出童年生活的地域差异和时代差异。
D. 划线句的描写细腻生动,充满画面感,表达出作者对童年艰苦生活的深刻记忆。
C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段落内容、手法与作用的能力。C项中“眼前图景”是错的,应该是钢琴曲描绘的图景;对比突出的是别人的童年和我的童年的不同,谈不到地域差异与时代差异。
8. 文章以音乐为媒介,抒写对童年的回忆、对生活的感悟。请分析这种写作方式的作用。(4分)
①钢琴曲作为线索,勾连了多个关于童年的场景和事件,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②文章巧妙地运用音乐的情感转折来表达情感变化,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多重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③文章将钢琴曲与童年回忆相结合,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构思技巧的能力。一组钢琴曲唤醒了作者的童年记忆,引发了他对往昔生活的思考。作者将音乐与回忆融在一起,写法新颖,分析这种写法的效果,可以从对文章内容和结构作用、情感和主题寄托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几方面考虑。
9. 谈及散文集《山谷微风》的写作,余华曾说:“紧张还是放松,都是生活给予的,什么时候给予什么,是生活的意愿,我们没的选择,只有接受。”从本文看,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你简要概括,并结合本文的具体内容与高中教材中作家作品的相关事例加以解说。(6分)
①这句话体现了作者面对生活的随遇而安、不气馁、不抱怨的人生态度。或:这句话体现了作者面对生活的磨难,能坦然接受,能够“在悲伤里剪辑出欢乐”的人生态度。
②作者的童年游戏只是用弹弓偷袭麻雀,但回忆时还能感受到当时释放儿童天性的快乐,(或:文中写一个同学在家庭遭遇变故后,哭泣着打乒乓球,并重拾笑容的情节,)体现了学会接受现实并从中寻找快乐的人生态度。
③史铁生在地坛中坐着轮椅独自度过绝望而漫长的岁月,最终和命运和解,并从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或: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陷入仕途低谷,却最终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态度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赎。)这也是一种坦然面对、从容接受的人生态度。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张华将举A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C而疾寿Ⓓ遂讽吏部E迁寿为长广太守F辞母G老不就。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善,认为……好,意动用法,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用法不同。
B. 见,指代自己,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相同。
C. 乎,相当于“于”,与《赤壁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乎”用法不同。
D. 文,文章,与《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文”意思相同。
D项“饰非文过”的文,动词,掩饰之意,与《兰亭集序》 “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文”意思不同。A项“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指关系好、与人友善之意,与文中的“善”用法不同。B项中两个“见”字,都是用在动词前,指代自己,用法相同。C项“明乎得失”的“乎”相当于“于”,表对象; “山川相缭,郁乎苍苍”的“乎”是形容词词尾。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B. 时人称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夏侯湛、范頵等人也都认可陈寿有记述历史的才能连天子也惊异于他的才华,于是派人到他家抄写他的著作。
B项中“连天子也惊异于他的才华”错,原文中“天子异焉”指的是司马相如。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
(2)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
(1) 司空张华欣赏他的才华,认为他虽然不能远避嫌疑,但推究情理不至于(被)贬黜废弃,于是推举(他) 为孝廉。(“以”, 认为、 以为、 觉得,1分; “原情”,推究情理、依照情理,1分;“举”, 举荐、推举、推荐, 1分; 句意1分。)
(2) (史料) 取舍全凭主观猜测,奖惩在自己的笔下执行,这是作者的丑恶行径,是人们所共同厌恶的。 (“臆说”, 主观推断、 个人推测,1分; “行”, 执行、 运行、 操作, 1分; “疾”, 痛恨、 厌恶、憎恶, 1分; 句意1分。 )
14. 史官由于某种原因,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益事情真相,谓之曲笔。据材料看,陈寿在创作史书时亦有曲笔,体现在哪些事例上? 请简要概括。(5分)
①因索米不得,陈寿不为享有盛名的丁仪、丁廙立传。
②为诸葛亮立传时,陈寿因私怨贬低诸葛亮和诸葛瞻的才学。
③陈寿因父亲受刑一事在《三国志·刘后主传》中谤议蜀国没有史官,史实记载不详。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早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河北民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可是一旦朝廷战败便要成为俘虏侍奉敌国。
“输与”,意为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三、四句意为: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16. 王安石早年创作诗歌学习杜甫,本诗既有几分逼近杜诗的“沉郁”,又有得力于杜诗“顿挫”的妙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①诗中反映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苦难生活,透露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这接近于杜诗的“沉郁”。
②诗歌运用对比映衬、转折叠加、逐层深入(逐层铺叙)等手法,造成了起伏跌宕之美,这得力于杜诗的“顿挫”之妙。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风格的能力。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故而本题答案即从这两点给分, “沉郁”解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顿挫”解析诗歌的手法和节奏。
【评分细则】共6分,每点3分,第一点中内容1分,情感1分(写出一个情感即可), “沉郁”1分;第二点中,手法2分(三个手法任意写出两个即可) , “顿挫”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译文】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新学期伊始,班主任使用《离骚》中“ , ”两句话,告诉学生岁月不居、青春易逝,一定要珍惜稍纵即逝的光阴。
(2) 秋瑾的“为国牺牲敢惜身”表现出一种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中国精神,而唐代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写士兵浴血沙场,不为个人功名,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3) 流水无情亦有情。古人创作诗文,常借流水寓相思离别之伤、生命短暂之慨、盛衰无常之叹、人生失意之愁等,如“ , 。
(1)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2)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8.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新中式”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5分)
“新中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并创新,使之符合当代生活的,追求实用与审美价值的一种生活方式。 (或:“新中式”是结合当代生活进行创新以复兴传统文化之“神”的、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的一种生活方式。)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货,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甲:其实同时更是创新 乙:“种文化”却可以生生不息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A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B 一席之地
21. ①在创新的过程中,②抄袭成风、缺乏新意的现象必然会出现,③虽然这只是短期现象,④通过规范产业的方式就可以“开源节流”,⑤开优质之源,节劣质之流,⑥不必过于激烈的文化批判。
(1) 序号:③修改为:但/但是这只是短期现象。
(2)序号:⑥修改为:不必进行过于激烈的文化批判。
22. 文中“种文化”的表达很有趣味,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种文化”运用移用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要把“新中式”的“种子”播撒到海外,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分) 这一说法诠释了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可以在海外生根发芽、永久生长的愿望。(1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欧,领导人会谈间习主席提到了三句中国古语:“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第一句是说君子在与人相处时保持和谐但不随波逐流,坚守中立而不偏倚才是真正的强大。另两句是说志同道合的人,纵有山海阻隔,亦如比邻一样亲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分析:
本题的材料围绕习近平主席在访欧期间引用的三句中国古语展开。这三句古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国际交往的智慧,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角度和思考空间。
第一句古语: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与人相处时,既要保持和谐,又不随波逐流;要坚守中立,不偏倚任何一方。这体现了君子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独立判断和坚定立场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坚守原则和底线对于个人成长、社会稳定以及国际交往的重要性。
第二、三句古语: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两句话共同表达了志同道合的人,无论距离多远,都能心灵相通、相互亲近。这强调了共同目标和信念对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彼此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在国际交往中,这一思想尤为重要,它鼓励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合作。
写作指导:
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立意和论述。考生可以从三句古语中任选一句或几句进行立意,比如选取第一句谈和谐与独立,或选择第二、三句谈志同道合的力量。也可以综合三句古语进行辩证或整体思考,比如同心同向与自主独立;或者整体看待三句古语在国际交往与文化交流中的当代价值,写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领导人的外交智慧等。
首先“和谐与独立”角度,考生可以探讨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保持和谐共处的同时,坚守个人的独立性和原则性,不随波逐流,这是对个人品格和立场的考验。其次, “志同道合的力量”角度,考生可以从人际关系、国际交往等方面,深入阐述志同道合对于形成紧密联系和合作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间的友情还是国家间的合作,都能因此超越时空的限制。第三,“同心同向与自主独立”角度,考生可以辩证阐述既要追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又要保持自主独立、不随波逐流。第四, “文化认同与传承”角度,考生可以结合这三句古语,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最后, “领导人的外交智慧”角度,考生可以从习近平主席的外交策略出发,分析这三句古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具体应用和深远意义,展现中国外交的软实力和文化魅力,这不仅是对国家外交政策的解读,也是对领导人智慧的赞扬。
比较来看,对三句古语进行辩证分析的立意最佳,选取一句或两句进行立意次之;而综合三句古语写文化认同、外交智慧的立意角度比较新颖。以上几种立意都符合题意,可根据学生具体写作情况给分。无论选择哪个角度,都要准确理解古语的内涵,确保立意明确,文体清晰。
【参考立意】
1.群居不依,独立不惧
2.和谐与独立
3.志同道合的力量
4.同心同向与保持独立
5.文化认同与传承
6.领导人的外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