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活着”

文摘   文学   2025-01-21 16:43   安徽  


为无为语录精选

 

翻译:纯然的空

摘录:无有

 

(连载2

 

无自主意志地生活,是一个用词矛盾的说法(除非它意味着“被活着”)。

 

不对事件产生反应,是领悟的结果——领悟了这种非自主意志的生活(或“被活着”)。

 

智力上的理解是一种受制约的因。直觉的领悟是一种无媒介的因。

 

因与果在时间中被分割,但在永恒中它们是一体的。

 

只有客体才可能受苦,但就现象而言,主体与客体作为一个整体,就像一枚硬币般旋转,使得正反面之间的间隔不易察觉。因此,痛苦或快乐似乎是持续不断的。

 

就整体而言,不存在承受苦或乐的客体。本体是坚不可摧的,不可能有其他情况。本体是我们有情众生之本质的未显面向,而现象体则是我们的显现。

 

作为显现,我们必定承受痛苦与快乐;作为未显,我们不可能体验二者。这两个面向都是永恒且同时存在的,一个受制于时间(伴随所有的显现,使事件的延伸变得可感知),另一个是无时间性(或永恒)的。

 

本体,作为无时间、无空间、不可感知的存在,是我们的本质;现象体,作为短暂、有限、感官可感知的存在,是我们(作为独立客体而存在)的表相。现象体,受制于时间,是意识中短暂易逝的虚幻片段,但它们不过是本体的显现,本体的梦境(梦的几种情境中有一种是由于睡眠、药物、窒息等心理因素造成的)。同样地,本体什么都不是,不是真正的、可证明的、可认知的(因而是客观的)任何事物,也就是说,除了(或离开)其作为现象体的显现之外,无”存在。

 

“最终,要记住:从最初到最终,即使任何可感知(可把握、可实现、可见)事物的最小粒子都不曾存在过,也将永远不会存在。”

  

现象体与本体是一体的。分辨表相及其源头,二者都不过是概念,我们必须永不忘记这“一件事”,即:它们是一体的。

 

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一件事视作“一件”,我们就尚未看清它,我们错过了它。它不是“一件事物”,事实上,我们永远不可能“看见”它,因为在这里,这是无视之视(或无看之看、无见之见),在其中,没有“人”在看,也没有“事物”真正被看见。

 

眼睛看不见它自己。所求即求道者,被寻找之物即寻找者,寻找者不是客体。“一件”是概念,因此,是具有客体性的,而“‘它’没有一丝一毫客体性的痕迹”。

 

我们无法看见(找到、把握、实现、触摸)它,因为“我们”根本不是客体,“它”也不是客体。就本体而言,无论“我们”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如此,我们是一体的,而且,在本体中,不存在“一件事物”这样的客体,因为,正如我们刚刚读到的,也没有诸如本体这样的事物(客体)存在。

 

现象化客体——显现中的本体,尽管它们除了本体什么都不是,也可以认知这一点,甚至可以通过所谓的“智力”等现象化心理机制来实现这一认知,但它们无法以其个体化的、(受制于)时空的、概念化存在“活出”它来,因为该存在受制于短暂且虚幻的因果进程。尽管这就是现象化客体的全部真相,尽管因此,事实上,它们没有什么可实现、可把握或可占有的,但为了让它们可以在任何意义上“活出”它来,而不是客体性地理解这一点(也就是说,客体性地理解它们的本质),它们必须让自己去除现象化,去除客体化,不再将其主体性认同为其所投射的现象化自我(这个现象化自我是由“我”之概念支配的)。

 

除非作为表相,否则不存在可以让此事发生的客体;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并由此发现,虚构的执着或身份认同并不存在,也从未存在过,因为它只是一种虚构。这种主体性的移位是从表相客体转移至终极主体,从现象体转移至本体,从虚幻的边缘转移至虚幻的中心(因为无限不可能有中心),从假定的个体转移至遍在的绝对,而主体性是终极主体所固有的。

 

这就是从“生活”这一现象化的梦中醒来,进入本体的非个人化无限性之中,在其中,现象化“生命”的每一个可能的问题都消失了,不留一丝痕迹,而“生活”之梦局限于感觉的感知和虚拟的“自由意志”的范围内。

 

从每一个更进一步的维度(或高级维度)来看,所有先前的维度(或次级维度)都可以被视作一个整体;例如,立方体空间或体积本身,包含长度和宽度(即平面),以及高度。

 

我们观察现象化宇宙——它在我们看来有三个度量方向,长度、宽度和高度——是从第四个方向(或维度)来看的,这个方向可能就是我们所知的持续期限(或时间)。

 

现象化的看,通常是从第四个维度观察三维。这就是把表相感知为体积。然而,很可能有些有情众生只能感知二维的长度和宽度,或水平(或垂直)的平面,而第三个维度——体积,是一种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推论,尽管它们正在这个维度中寻找。

 

如果现象性可以等同于三维的感知,那么,我们难道不能假定本体的本质特征是从一个更进一步的方向(或更高的维度)感知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从几何学来看,我们所说的“觉醒”就是,醒来,进入一种更进一步的视野(或高维视野),我们所说的“解脱”就是,从立体视野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而“开悟”就是,高维“宇宙”突然绽放光明,这个宇宙包含了三维宇宙,而我们一直在三维宇宙的有限黑暗中探索;这三个词语(觉醒、解脱和开悟)描述的是,主体位移至一个中心,从这个中心,他能以一种更进一步、更丰富,也更完整的视角来感知事物。

 

那些“觉醒”之人感知到了一个更进一步的维度(第四维度)——通常,我们正是在这个维度中观察,因此,这是我们的维度。而他们本身是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中感知的,即第五维度。然后,如果有任何实体要感知到“觉醒者”,那么,这样的实体就要在第六维度中心来感知第五维度。

 

无论如何,没有实体存在,只有感知本身存在,整个(几何学视角的分析)过程就是对本体的现象化诠释。因此,这是属于现象界的虚幻科学,只能让我们理解表面上的机制,从而让现象化客体能够认知本体。

 

除非开悟,我们才能从自己的体验中知道,“觉醒”,若非同时,所有现象界的问题也会立即随之消失。这就像打破了桶底,由此,所有的困惑,所有的“不纯粹”,我们世俗心(佛心的现象化面向或佛心的投影)中的所有内容都会消失。不是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就像砍掉了九头蛇的一个脑袋,它会再长出来,而是所有的问题(作为觉醒的结果)同时且永远消失,就像刺中了九头蛇的心脏。


--- TBC ---


译文仅供学习交流,请勿用作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网络。

一就是一切
哲学原创翻译或文章,不定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