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最重要的转折点:党锢之祸!另一种形式的坑儒

文化   历史   2024-11-27 21:18   湖南  

中国是世界上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而教育与政治一向有密切的联系。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代就已经有了贵族学校;到了周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事实上,太学源于氏族制度的公共集会所,与政治关系密切,学生在太学聚集讨论的习惯由来已久,内容从哲学思想到时政批判无所不有,于是才会有“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的记载。
武帝元狩五年,汉武帝设立太学。初时规模不大,仅有学生五十人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学人数逐渐增加。平帝时,太学校舍已能容纳一万人以上;
王莽时期,地处长安南郊的太学校区,除了有宿舍、讲堂之外,还有仓库、市场,可供学生定期集会,互相进行买卖交易,可见学区规模之大,与现代社区几乎没有差别。
汉代太学不同于周代,除了有传授知识的功能外,太学生在通过岁试录取后,可成为中央官员,没通过的学生也可以继续就读,或是选择返乡任职,所以汉代太学生是具有储备官员的身分。每当朝廷有大事,太学师生也常会参与讨论,因此太学俨然成为论政中心。
外戚集团自汉惠帝以后对汉代政局一直有着极大的影响,到了昭宣时期甚至凌驾皇帝之上,成为辅政大臣,王莽更直接篡夺帝位。不过到了桓帝期间,外戚集团势力因跋扈将军梁冀的灭亡而大受压抑,逐渐无法与宦官集团相抗衡。
早在顺帝时期,宦官已取得养子袭爵的权利,这对宦官而言是一大跃进,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曹操之父曹嵩认桓帝时期的大宦官曹腾为父,并承袭曹腾爵位。
桓帝期间以侯览为首的宦官集团,在皇帝的纵容下任用私人,败坏朝政,如侯览曾夺人宅舍三百八十一所,土地一百一十八顷;其兄谋财构陷无辜,聚敛上亿的财富。相对而言,外戚集团的窦武等人却比较清正,因此望族出身的李膺、太学生郭泰、贾彪等人便与外戚一党联合发动清议,对宦官集团进行激烈的抨击。
太学清议一般来说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发动太学生,以群众运动声援正直受冤的名士。
桓帝永兴元年,名士朱穆被任命为冀州刺史,因冀州官员多为宦党成员,一听到朱穆要来,全州一百多个县令中竟逃走了四十多个。朱穆到职后,先将多人逮捕依例治罪,另外又收捕宦官赵忠的家属。桓帝为此大为震怒,下令将朱穆调回,并罚他做苦工,桓帝想用这种方式羞辱他。可是朱穆曾在太学任教,太学生刘陶集合数千人,谒阙申诉宦官的不是,并愿意代替朱穆服劳役。最后桓帝迫于舆论,只好赦免朱穆。
太学清议的另一种形式是以言论褒贬人物。汉末出现了许多人物评论家,如太学生郭泰、名士李膺、许子将等人。一时之间,这些人物品评成为士大夫相互标榜,激浊扬清的工具。
桓帝延熹九年,宦官赵津、侯览等人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而官员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不畏权贵,在大赦以后仍然按律处置了这些人。
宦官等人向桓帝进言,诬陷成瑨等人是故意违抗圣旨。桓帝听信宦官们的一面之词,惩处了这些官员。
对于桓帝不分是非的处分成瑨等人,太尉陈蕃、司空刘茂一同进谏,并且以汉初申屠嘉召责邓通,董宣追劾湖阳公主为例,为受罚的官员们辩解,并要求桓帝“割塞近习与政之源”,将攻击矛头直指宦官。
不久又发生了河南尹李膺在大赦后处死了蓄意在大赦前杀人的张成之子,张成是宦官集团的党羽,宦官集团遂让张成弟子牢修上书,诬陷李膺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间的矛盾在此爆发。
汉桓帝受到宦官集团的挑拨,对于士大夫的举动大为愤怒,因此诏告天下,逮捕并审理党人。太仆卿杜密、御史中丞陈翔等重臣及陈寔、范滂等士人皆被通缉。不过太尉陈蕃认为“罪名不”,因此拒绝副署诏书。
桓帝见无法获得支持,干脆跳过司法程序,直接让宦官负责的北寺狱审理此案。李膺、陈寔、范滂等人慨然赴狱,受酷刑仍不改其辞。陈蕃再次为此事上书,以三代之事劝谏桓帝,言辞激切。桓帝虽不敢迁怒陈蕃,但是仍以陈蕃提拔的人才不好的罪名免去了他的太尉一职,改以光禄勋周景为太尉,同时罢免了司空刘茂,改以光禄勋宣酆为司空。
同年十二月,桓帝窦皇后的父亲槐里侯窦武为城门校尉,因同情士大夫而上书求情。于是同年六月改元永康,大赦天下。党人等虽获得释放,但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不久,桓帝驾崩,因没有子嗣而迎解凟亭侯刘宏入京为帝,是为汉灵帝。
窦武则是以身为皇太后父亲而被任命为大将军,陈蕃再度被任命为太尉,两人与司徒胡广一起掌握朝政。名士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人得以重新被起用。
宦官首领曹节、王甫等人为求自保,在窦太后面前谄媚侍奉,窦太后在他们怂恿下多次乱下命令。陈蕃、窦武等人认为宦官过度干涉朝政,于是私下商议,趁日食的天象上书太后,要求革除宦官参政。但窦太后认为从汉元帝时就有宦官参政,是正常现象,虽然在窦武等人坚持下处死了宦官管霸、苏康等,却保护曹节等人,不愿予以处罚。
不久,窦武等人准备动手除去宦官曹节、王甫一党,却因机密外泄,使得宦官得知了士人的计划,因而连夜歃血共盟,发动政变。曹节、王甫等人先与皇帝的乳母赵娆一起蒙骗年幼的灵帝,并格杀亲近士人的宦官山冰等人,并且抢夺印、玺、符、节,同时胁迫尚书假传诏令,劫持窦太后,追捕窦武、陈蕃等。
年过八旬的陈蕃闻讯,率太尉府僚及太学生数十人手持刀剑冲入承明门企图协助窦武,一直到尚书门才因寡不敌众被擒遇害,至于窦武则是率领步兵营对抗。正巧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班师还朝,曹节、王甫一党趁张奂还朝不久尚未了解局势,便假传诏令,使张奂误以为窦氏叛乱,与少府周靖率领五营士兵与王甫所率领的虎贲、羽林两军一起攻打窦武。窦武在重重围困下无奈自杀,窦太后被软禁在南宫,李膺等人再次被罢官,并禁锢终生。
张奂虽因“平叛”的功劳被宦官们提拔为大司农,封侯,但是在得知真相后,深恨自己被曹节等欺骗,害死国家忠良,铸成大错,坚决拒绝不肯受印。
为了弥补过错,张奂以天象变化示警为由上书汉灵帝,要求为窦武、陈蕃等人平反,迎回窦太后,并推荐李膺等出任三公之职。
但是在宦官集团积极运作下,汉灵帝反而追究张奂的责任,张奂自赴廷尉,被廷尉府拘留数日,罚俸三月,最终也被罢官回家,禁锢终生。郎官谢弼上书也为窦武、陈蕃等人鸣冤,要求迎回窦太后,则被宦官贬职杀害。
宦官集团见窦武、陈蕃、李膺、杜密等名望仍在,不肯罢休,于是向灵帝进谗言,诬陷党人意图谋反。汉灵帝因而大兴大狱,追查士人一党,掀起第二次党锢之祸。近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
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解除禁锢,灵帝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收捕并处死曹鸾。接着,灵帝又下诏书,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党锢的范围扩大,波及更多的无辜者。
直到黄巾乱起,东汉朝廷为争取士人支持,避免乱世扩大,才宣布解除党禁。但是经过这两次的党锢,知识分子对东汉王朝已不抱希望,甚至提出“天下将乱”、“汉室将亡”的言论,消极者转而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积极者则私下结交有实力的豪强或将领,准备在将来天下大乱时建功立业!
(待续)
本专栏 已经全部完结,想看后续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

红小岩谈古论今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