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成了厚黑学代表?他真是一个只会哭和逃的无能之辈?
文化
历史
2024-11-25 21:12
湖南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往往给人一种懦弱、无能的形象,所以才有“刘备的天下哭来的”说法。提出“厚黑学”主张的李宗吾更以刘备作为厚黑学中的“厚”者代表,与曹操形成强烈对比,认为刘备的成功完全是因为其“脸皮厚”的结果。事实上,刘备的成功自有其原因,绝非一般人印象中的懦弱、无能,更不是因为“脸皮厚”。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后为徐州牧。不久,刘备兵败而先后投靠袁绍与刘表,在新野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公元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先主。英雄之器,人中之龙
一般人的既定印象中,刘备是很窝囊的,跟曹操与孙权不同。他的本事,一是会跑,二是会哭。这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错误的印象。历史上的刘备并非只会跑,只会哭,这并不是他成功的原因。其次,会跑会哭也不丢人,历史上会跑会哭的人并不少,同时期的曹操哭与跑的记录难道就少了?重点在于刘备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功,所以瞧不起刘备的人不少,如袁术就曾对吕布说“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而汉中张鲁说的更为露骨,直言“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受到曹操与袁绍的敬重。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曹操,曹操让他做豫州牧,表他为左将军,不但“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更是直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背叛曹操后,被曹操打败,转而投靠袁绍,袁绍亲自出城二百里相迎,袁氏父子“倾心敬重”。曹操与袁绍为当时河北的两大霸主,他们不约而同地敬重刘备,可见刘备在两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曾经和刘表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说到陈登。一个名叫许汜的人批评陈登是“湖海之士,豪气不除”。经刘备询问后才知道,原来许汜曾至下邳见陈登,却被对方所轻视。刘备却认为许汜虽有国士之名,可惜并无国士之实,所谈论的尽是“求田问舍,言无可采”,难怪陈登瞧不起。这就是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出处。由此可知,刘备不但有英雄之志,而且有英雄之器。虽然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但是他也有其冲动的时候。刘备因平定黄巾党人之乱,被任命为安喜县尉。当时朝廷已经下诏,要对因军功被任命的官员进行淘汰,刘备担心自己也可能在淘汰的名单中。正好督邮来到安喜县,准备遣返刘备;刘备原本认识这位督邮,于是前往馆驿求见,督邮却称病不见。刘备感到气愤,便带着一伙吏卒,闯入馆驿,声称奉上司的密令逮捕督邮,将他捆起来,拉到县界,然后解下自己的印绶,系住他的脖颈,把他绑在树上“鞭杖百余下”,还打算杀掉他。督邮哀求饶命,刘备这才住手,扬长而去。督邮是汉代郡级官吏,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相当于现今直辖市民政局与宣传部的主官,而刘备则是类似县警局局长的职务。若是论职级,督邮地位应高于刘备。加上刘备与督邮相识,无论是谁,身处督邮的角色,自然不方便与刘备见面。刘备眼看自己用鲜血换来的官职即将保不住,难免怒火中烧,只是可怜了这位督邮。仁德之名,天下皆知
在《三国演义》的渲染下,刘备成为仁义的代表,甚至仁义过了头,被鲁迅评为“刘备之长厚近似伪”。不过刘备确实以仁德作为处事的标准,并以此自豪。刘备曾对庞统说,“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蹫,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由此可知,刘备对于自己的仁德形象是极为重视,并且视为成功的条件。刘备为人“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这一点与汉高祖刘邦的个性颇为相近。刘备在起兵之初能获得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的帮助顺利筹募资金,进而组成义勇军踏上历史的舞台。这在当时并不稀奇,曹操与孙坚都曾接受过财团的资助。不同的是,曹操举兵讨董卓的时候在获得同乡卫兹资助的同时,自己也散尽了家财;孙坚则是被任命为佐军司马后,以政府官员的身份“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刘备在当时只是“织席贩履小儿”,既不像曹操有家产可散,更不像孙坚有官职在身。刘备孑然一身,居然获得张世平与苏双的资助,如果不是刘备独特的魅力,如何获得张世平、苏双的信任?刘备担任平原相期间,确实颇得人心。据《英雄记》的记载,当时平原郡“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后来北海相孔融遭管亥率领黄巾军包围,孔融命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刘备接获消息还惊讶的“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这段记载在《后汉书.孔融传》与《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中都有记载。从上述的两件事情可以确信,当时的刘备确实颇具仁德之名。三国时期的诸位领袖大多有屠城的记录,如曹操曾经以报父仇为名,在攻打徐州期间下令屠城,使得当时徐州“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可见当时杀戮之惨。就连孙权这位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之称的东吴英主,也有“果于杀戮”的记载。当时孙策曾用李术为庐江太守,不料孙策死后,李术竟不承认孙权的继任权,反而收容不服孙权统治的叛逃之人。孙权在几次交涉不成后,举兵攻打李术,并且在城破之后下令屠城。除此之外,孙权在攻打黄祖时,也令凌统、董袭“屠其城”。在乱世中,以降低对方抵抗心,往往会采取大肆屠杀的方式以达到震慑对方的效果。然而纵观刘备的一生,从未有过大肆杀戮的记载。甚至在曹操兵下荆襄,刘备被迫“弃新野,走樊城”的时候,一个被曹操数十万大军追杀的人,还能说出“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放眼古今中外,可说唯有刘备一人而已,单凭这点就十分难得。夷陵兵败,功亏一篑
刘备的仁义形象过于显著,使得许多人都忽略了刘备在智谋上的成就,加上刘备晚年为了夺回荆州而兵败夷陵,被曹丕讥为“不晓兵”,以致于刘备“屡败之将”的形象就更加刻印在人们心中。事实上,刘备不但“晓兵”,更非“懦弱、无能”。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的功劳,然而历史上真正的博望坡之役却是刘备所策划执行的一场胜仗。刘备自从投靠刘表之后,刘表以上宾之礼对待,并委以重任屯兵新野抵御曹操。然而刘备在新野期间,吸引了许多荆州豪杰前往依附,使得刘表开始疑心刘备。不久曹操命夏侯惇、于禁率军南下,刘备于博望坡设下伏兵,并且火烧营栅并诈败退兵引诱夏侯惇。夏侯惇眼见刘备败退,率军追赶,果然遭到刘备事先安排的伏兵攻击。当时诸葛亮尚在隆中,未曾出山。建安二十四年春,刘备自阳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安营。刘备的举动引起夏侯渊的攻击。刘备命黄忠“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逼使曹操亲临汉中。面对曹操来势汹汹,刘备非但不为所动,反而意气风发地表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后来刘备采取“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的策略,拖垮了曹操大军,逼得曹操撑不过夏天便引军还。这一段“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足可说明,刘备的智谋在于“见于未萌”。然而“晓兵”的刘备却在晚年的时候因为荆州之恨、关羽之仇而出兵伐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的大败而回,最后不单自己无颜回蜀,病逝白帝城,更让蜀汉元气大伤。许多人将夷陵之败归罪于刘备的一意孤行,然而仔细探讨后,征东之行,确实有其必要。刘备攻打东吴表面上来看是为报关羽之仇,但是事实上却是为夺回荆州与巩固益州统治权为主要的战略目标。依《隆中对》的计划,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后,方有北伐中原的能力。刘备与刘璋闹翻后夺取益州。因益州人心未稳,刘备不敢有所动作,这一点从曹操取得汉中后,成都一夜数十惊足以证明。不过也因为曹操取汉中,为稳定益州人心,逼使刘备要提前展开北伐计划而攻取汉中。刘备取得汉中可说是一场意外,益州人心依旧不稳,因此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并没有直取关中,反而留魏延镇守汉中,自己则回到成都继续安定益州人心,而不是如《隆中对》的计划准备北伐曹操。正当刘备在益州的统治权逐渐稳固后,达成《隆中对》的基本要素,只需待北方有事,刘备即可进行北伐。但是更大的意外却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隆中对》的计划一夕之间全毁,更令刘备难以忍受的是,孙权立刘璋为益州牧(早在刘备取得益州后,为降低刘璋对益州的影响力,因此将刘璋移往公安居住,孙权取得荆州后,同时获得刘璋),孙权这摆明是要与刘备争夺益州的统治权。因此,无论是关羽之仇,还是荆州之恨,亦或是为保全益州的统治权,刘备伐吴绝对是势在必行,因此诸葛亮才无法劝阻刘备伐吴之举。最后,刘备为何有自信能够打胜东吴,其实刘备的信心来自他的战略。刘备采取水陆并进的策略沿江东下伐吴,由于东吴的水战能力高于陆战能力,这一点从东吴历来的战绩就能证明,陆战方面,东吴除夺荆州一役获得大功之外,陆战可说败多胜少,因此刘备派遣黄权率领水军自夷陵顺江而下,牵制东吴水军,自己则率领陆军自秭归出,逼迫东吴以陆战一决雌雄。可惜刘备正确的战术方针却出现了意外的变数,首先是黄权的水军未能如预期与刘备水陆并进,呼应刘备在秭归的攻击,形成水陆夹击的态势,反而滞留在夷陵道,并没有随军前进,如果蜀军水陆齐进,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一点连陆逊自己都不敢否认。其次是战线意外延长。由于四川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虽然能够有效地抵御外来的侵略者,但是也阻碍了向外发展的能力。刘备领主力军团东出,必须经过崇山峻岭,因此战线出乎意外地被拉长,也导致补给线过长造成补给不易的情况,为了确保补给线安全无虞,刘备只好选择连营八百里的下下之策来维护补给线。当然,如果刘备水路并进的战术成功,自然可以避免上述的状况,可是问题就在刘备必须避免与东吴水军作战,以免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的不利情况。最后就是遇到了比美周瑜的陆逊领军,刘备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都失去利基的情况下,因而兵败夷陵,饮恨于白帝城。三起三落,折而不挠
陈寿把刘备比作汉高祖绝非溢美之词,他们相像的地方太多了,刘备更坎坷的是他面对的不是一个勇而无谋的项羽,而是举世无双的英雄豪杰。刘备最了不起的是他面对失败不屈不挠的韧性,若非这一点,刘备早就被时代所淘汰。陶谦让出徐州给刘备后,不久却被吕布所侵夺,本来是徐州之主的刘备反而只能窝在小沛屯兵,最后更被赶出徐州。虽然不久借着曹操的力量,重回徐州,但是为时不久就被曹操所击败,只有投奔袁绍。官渡之战,刘备像是流寇一样的,先后在汝南一带发展,最后落脚到了荆州,驻守新野。可惜不久又因刘表病亡,曹操南下,刘备只好弃新野、走樊城,犹如丧家之犬般地逃往夏口。赤壁大战后,刘备趁势夺取荆南四郡。至此,刘备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人生也才开始走入顺途。相较于同时期的群雄,曹操虽然也有吕布袭取兖州一事,但是程昱至少还帮他保留三县,使他有反攻的本钱,不像刘备是连根据地都没有。孙权则是袭父兄之荫,除了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外,孙权几乎没有遇到过大型的危机。至于袁绍、袁术等人,只因为单一战役的失败就一败涂地,毫无翻身的余地。刘备的韧性,确实冠绝于当世。如同《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所形容的一样,“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刘备就如同蛟龙一般,一旦机会来到,就能够“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知人待士,高祖之风
刘备识人之明,可说是无出其右。老班底的关羽、张飞从一介布衣而成独领大军的世之虎将,大胆破格任用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为军师,命初降不久的魏延为汉中太守,另外如赵云、徐庶等人都是在刘备的手上发光发热,更何况在临终前还能看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要诸葛亮“其察之”,由此种种,足见刘备的眼光一流。不过刘备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赤壁战后,庞统自东吴转投刘备,以功曹从事的身份兼任耒阳县令。对于有“南州士之冠冕”之称的庞统而言,做一个县令不免有大材小用之嫌。尤其从郡功曹变成一个人口不满万的县令,对庞统而言根本是贬官,结果庞统因“在县不治”而遭到免官。多亏鲁肃与诸葛亮的推荐,刘备才不至于失去了这位不亚于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赤壁大战前,庞统在东吴担任郡功曹之职,受周瑜所敬重。周瑜于南郡太守期间,曾协助刘备取得荆州。周瑜死后,庞统往返于东吴与荆州之间,刘备不可能不认识庞统。因此刘备任命庞统为耒阳令,明显是担心庞统为东吴间谍的缘故,因而故意大材小用。若说刘备因为担心庞统为东吴间谍而不敢重用,尚情有可原,但是蒋琬的大材小用,刘备就当真看走眼了。蒋琬随刘备入蜀后,被刘备任命广都令。可是这位“社稷之器”的蒋琬,有着与庞统一样的臭脾气,经常酒醉不理事,气得刘备想杀蒋琬以为众官警惕。多亏诸葛亮为其说情,这才为蜀汉留下一位“英相”。基本上,陈寿的评价是非常公正的,相较于曹操与孙权,刘备的表现可圈可点,说刘备老奸巨猾,这对他并不公平。有人总拿摔阿斗的事情来证明刘备心机很重,因赵云深入敌阵将阿斗救回,刘备为此将阿斗摔下借此收买人心。不过刘备摔阿斗这个情节在《三国志》中,无论是《先主传》还是《赵云传》都没有记载,完全是小说家加油添醋下的情节。
根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的记载,刘禅继位时为十七岁,因此推测刘禅大致出生于建安十年左右。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说,刘备弃新野,走樊城,兵败当阳长坂坡的时候,刘禅大约已经二到三岁了。一个二到三岁的小孩子,怎么有可能如《三国演义》中所述,让赵云抱于怀中,左右冲杀,最后让刘备摔在地上?正如陈寿所说,“机权干略,不逮魏武”,跟曹操相较,刘备可说是一老实人,也因为如此,所以刘备“基宇亦狭”。更何况,身处乱世,没一点心机,如何在乱世生存?本专栏已经写完,后续章节可以点击下方《刘备的热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