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新上映的电影又开始拿着虐女情节作为噱头和卖点了:
为什么在男导演的电影中,镜头对准的总是受害者?看起来,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无穷无尽地强调、渲染对女性的暴力,用猎奇的笔触把受害者异化成一种景观,来供群男进行狂欢和意淫。
不单单是这一部电影,而是近年来的多部电影:满江红中的性侵段落、第二十条中长时间的性暴力特写、坚如磐石中的女生惊恐到失禁......
甚至也不仅是电影,而是包括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在内的大量文化领域:被细致描写的只有受害者的惨状,而对受害者的生平、声音和诉求轻描淡写,对加害者受到的惩治一笔带过。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激起人们的愤怒与同情,不是为了惩恶扬善宣传正义,而是为了唤起公狗的兴奋,让他们能带入自己进行模拟施暴。
可一谈到这个话题,就有很多人用着同样的话术出来捂嘴:“现实就是这样的”“这是披露黑暗”“不是你不看现实里就没有这种事了”......但这些对女性苦难的渲染和强调,真的是所谓“揭露黑暗”,还是别有用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凶杀案中男性受害者比例占78.1%,女性被杀概率只有男性的四分之一。并且:
这时候怎么不“揭露现实”、“如实反映”、“不是不拍现实中就不存在”了?如果我们认为电影如此热衷展示女性遇害的惨状、媒体如此热衷于报道女性受害的案件,是因为他们真的关心女人的处境,那此地这种爱男到疯狂的地方,为什么不优先去关心男人的安全?张姓男导演怎么不拍自己被轮奸的戏?为什么影视中女男被杀害性侵的比例和现实中的是反过来的?为什么大众向的影视里只有详细的虐女情节而没有男的遭宫刑的特写?扭曲地“反映现实”那不叫反映现实,而是包藏祸心。
有人说,那我们应该怎么对待那些女性遇害的新闻呢?难道要捂住眼睛不去看吗?并非如此,关键在于用什么方式去“揭露”。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抗战期间,同样是描述日军暴行,哪些是唤醒民族精神、反抗精神的;哪些是渲染“日军不可战胜”的悲观主义和投降情绪的,一看便知。
再比如,主流媒体和文艺作品喜欢描述女人有多惨,孙吧男也喜欢说男的很惨。但“描述惨”的方式和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男的卖惨是为了让男的在现实里占尽便宜的同时,还要占领舆论和道德高地,同时动员和号召更激烈的仇女行为。但主流媒体描述女人惨,则是为了进行威胁和恐吓,甚至达到瓦解反抗意志的效果。
相比于男人遇害总是被用悲壮而肃穆的笔触描写,死了的男人呈现在新闻中就是蒙着白布的一具安详而值得落泪的尸体。而女人的受害却永远会被塑造成供人品鉴的猎奇景观。例如,在《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段安迪被强暴的桥段,但仅仅一笔带过,我想很多看完这部电影的人恐怕都快忘记了。那为什么这部电影不去好好“反映现实”,详细用猎奇、香艳的镜头语言记录这一切,而是重点放在了表现男主的坚韧和希望呢?而再看看女性受害的桥段在电影中又是怎么被表现出来的?
因此新闻和文艺作品中那些详细描绘女人如何受害的桥段,根本就不是什么所谓的反映现实,而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光明正大地把女人的苦难制成男人的乐趣,变成对女人的恐吓与打压。这种男权视角下的“揭露黑暗”,本质就是施害的后续环节,是社会性施害过程的一部分!而男的看多了这种情节,不但会产生比原本更多的暴力念头,还往往以为性侵和男的无关,自己就不是一盘菜了。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不但不完全来自于亲身体验,甚至可以说主要来自于间接经验,即从社交媒体书刊杂志或道听途说来了解。男人之所以如此自信自大,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于社会所渲染出的虚假的男性神话,即男人不会成为性客体,男人不会成为受害者。记得之前有博主讲过,她侄子要去巴基斯坦,不怀好意地笑着跟她说那里强奸多你可不能去。她面无表情地说男的也被强奸,此后侄子再也没提过这件事。还有一个男的跟她眉飞色舞地大谈特谈有钱人包养小三云云,她就给那男的讲男宠、男三。那男的笑容瞬间就凝固了,说你别讲了我要吐了。
影视里没有男的被性侵的桥段就是为了避免让男观众感到不适和抵制,连篇累牍地特写女性被侵犯就是迎合他们的某些下流的心理。多么简单的道理,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除此之外的什么“反映”“揭露”“深刻”“艺术”......都不过是他们用来掩盖在公共领域开变种黄腔的幌子。
对女性而言,我们如今更需要的是表现女性勇气和力量的作品,要看受害时一笔带过而施暴者被惩罚时大书特书的作品,而非永无止境的恫吓和镜头霸凌。报道苦难不会终止苦难,报道如何终止苦难才能真正终止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