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决赛上,黄雅琼战胜对手斩获金牌。但在颁奖仪式结束后,另一个没有获得金牌的男的前来向黄雅琼求婚,一时间媒体纷纷拼命报道,热搜前几个全都是求婚(爆),而女运动员的荣耀时刻反而无人在意。甚至很多没有观看比赛的人看这架势误以为是这个男的和她搭档得了金牌呢,结果是硬蹭。
求婚为什么能和事业高光、国家荣誉相提并论?甚至到了喧宾夺主的地步?而婚恋叙事的大行其道,一定会和对女性的物化、客体化相伴相生的。因为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本质就是将女性降格为一个男人的附属物,“娇妻霸总”“女生事业好不如嫁得好”“男主外女主内”就是在这样的制度结构里自然而然生长出的相应意识形态:
“她不是世界冠军,她是我的小公主”。恶不恶心啊?还有人扒出来这男的ig关注福利姬......只能说,在主流的婚恋叙事中,在这样的文化背景里生活的男的,他们对女性的所有认知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很多人说,这是两个人“你情我愿”的事情,“这个女生一定也觉得很幸福”blabla。但人并非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复杂结构中。无论是长期以来“爱情神话”的霸权,还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社会期待,都会对人的行动和观念形成明里暗里的压力与制约。更离奇的是,如果这些人看到有人劝被家暴/被PUA/小小年纪却结婚生子的女性逃离或离婚,大概率就又会一秒钟感知到“社会结构”、“她这样是被洗脑了”、“要看到结构性因素,她是迫不得已”......
如果你认为一个人的观念和行动可以不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那为什么又咬定她们一定无法反抗?如果你认为她们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结构性因素的约束,很多观念和做法其实身不由己,又为什么认为黄雅琼被求婚是“你情我愿”?
我只看到,原本完整属于她的荣耀时刻,仅仅由于一个无关的男人挤进来求婚,世界冠军的关注度就被分走一半甚至大半。在无良媒体和性缘叙事刻进大脑的网友的狂热下,男权又一次将女人从主体打压至客体,弱化女性榜样和女性力量。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为什么女性在就业会遇到性别歧视,为什么哪怕是在一个女性居多的专业或领域里,权力最上游依然是一群老男人?202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Claudia Goldin女士给出了她的答案:家庭制度。
她认为,职场中的性别不平等,其根源是家庭中的性别不平等。她的研究指出,女性在生育后会遭到持久性的收入下滑,这也是性别工资发生明显差距的分界点。如果生育前女男双方工资相同,那么在第一个孩子出生的15年后,丈夫的工资将比女方高出32%。2021年的一篇中文核心指出,女性生育一个孩子后就业率会下降6.6%,而生育二孩后就业率会在一孩的基础上继续下降9.3%。2014年的另一篇研究指出,女性在生育一个孩子后工资会下降7%,生育第二个孩子后工资则会下降16.8%。
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中,女性会不可避免地遭到漫长的职业中断——这对职业发展而言往往是致命的。而在孩子出生后,女性又会被此牵扯极大的精力,于是无法从事那些需要大量时间、富有挑战性但又薪资较高、前景较好的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优秀杰出的女性婚后却销声匿迹,因为她们的时间与精力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放在自己的人生与事业上。而讽刺的是,男人却从来不会被问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因为他们作为特权群体可以免于这些繁重的家务劳动。甚至,在女性生育后遭遇收入持续下滑的“母职惩罚”时,他们却会获得“父职奖励”,被企业认为更加可靠稳重,拥有更大的职业晋升空间。
本来职场上所有人全都是步兵,突然男的摇身一变成了骑兵,你猜男的骑的是什么?
在几千年或几百年前,往往还需要通过暴力手段或经济胁迫才能让女人变成男人的生育机器和家庭奴仆,而现在却只需要一些文艺作品、爱情故事、婚恋神话即可。不但成本和风险被压缩到了最小,甚至还能获得很多女性的拥护。谁看了不说这是一种现代高效的抢婚和拐卖啊?
因此,我只觉得这是一个恐怖故事。对女性功绩的遮蔽,对她社会身份的降格,甚至是对她未来与职业生涯的打压,就这样在一片欢呼声中当众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