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程情结——华都篇(下)/ 作者:朱永淇

旅行   2024-09-15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我的工程情结(之四)

华都篇

(下)


朱永淇


三年的华都工程,三年的华都工地,我早已记不得跑过多少次了,有时每天一次,有时每天数次,记得包括虹桥机场接机送机,最多在浦东浦西和南浦大桥跑过五个来回。那时我家已搬到毗邻银星宾馆不远的淮海西路、虹桥路。淮海西路尽头,南北方向还有铁路轨道和火车通行。为赶在早晨7点20、同时有若干客车和货车通过,大约要有将近15分钟的暂时关闭,我通常必须赶在此前出门,通过道口,不被阻挡。沿淮海西路到华山路,转北京西路,泰兴路口市政协对马路接上两位等候同行的冯所建筑师代表,沿外滩中山路上南浦大桥,8点以前一定赶到已开工的华都工地;晚间工人、管工都会赶夜工,作验收,建筑工地,本来就是如此。一早出门,下班回家一般马路上车辆已寥若晨星,夜阑人静了。老板在沪,一个电话,必得赶到;晚间工地检查,碰头,协调,开会,送酒店,后半夜再收工回家,早就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三年的浦东工作,三年的工程施工,按合同执行,专业的公司承担专业的责义,专业的人士从事专业的事务。按《施工组织设计》,按建筑师设计图纸,按施工计划和现场协调,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联合承包,各司其职。一个主管工地施工的项经,协调好你身边的工程人员,梳理好你当下百十口技术工人,管护好你手中的材料保证和经济账本,应付好你头顶上的各位老板,本也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现场工程管理,那时身边有配备齐全的专业工程师,有各分包的承包商代表,有各类技术主管和技术工人,按指定进度计划行使职责。但数十、乃至数百员工的公司,不可能会有现代企业管理班子,有管计划、管生产、管质量、管安全的分工;管好各自一摊外可以商量,可以协调,可以迂回,可以重复。多供应商多承包商;多司职多纵横,多工种多线条,多方位多特征。工程施工和安装之紧凑、之严密,任何错过错失,任何忽视懈怠,都将会干扰某个节点,会影响进度协调。没有请示一说,没有犹豫一条,没有挑选一由,没有退路一条。往往需要许多当机立断,果断拍板敲定的决策举措。作为代表承包公司的项目经理,除了应付处理,完好执行来自工程施工之外的公司要务之外,最主要最吃重的担责,是对老板对公司的绝对负责,对工程对进度的绝对重视,对员工对安全的绝对关注,对施工材料供配、对设备供货物流的绝对保证保障。对一个面对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必须独立思考,独立处事,重要事、关键事,甚至必会事必躬亲,亲力亲为的我,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全新的实践。
记得这是在我工程经历中从未碰到、从未有过,是突发的、紧急的,却也是一件非工地现场施工的事务。这么个过程最严峻,印象最深刻的一件往事。根据曾留下的“流水记录”,回过头看看想想,几乎难以想象和难以置信的,是华都工程三年中,唯一有过连续不间断,为一件事,忙活三天,且负重一个整夜,通宵达旦,不休息,不睡眠,连续工作近30个小时的劳心劳务经历。
在大厦土建工程已经结构封顶,我公司承担的外墙玻璃幕墙施工已经铺开,,楼宇内部机电管线系统和设备安装全线进入,现场施工各专业、各工种施区域工安排和进度的配合协调,不容有一点耽误和偏差。大厦主楼升降梯电梯井道结构和预设管线已全部完工,塔顶电梯机房、裙房扶手梯结构全部完成,根据施工计划安排,电梯供应商技术顾问和安装人员已到沪,进场准备。已具备大厦电梯主体安装施工的条件。
按计划,本应该提前抵达的电梯设备,因为设计变更和出厂装船运输的延误,收到供应商保价加快货单两个个月后,才刚获得信息,电梯货柜刚刚抵达宝山国际货运码头。按常规的流程,货单提送,海事报关,商检核验,委托运输,至少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才可以出港送货。还不允许有任何货单、清单、报关、商检方面任何差池。
记得那年,距离华都大厦计划的完工,也就半年多一点时间,机电系统设备基本完成,分别进入系统调试和联动调试。作为单一系统,电梯安装能否及时完成通关,运输到场,投入安装,时间,绝对是唯一关联此项任务最重要最主要的关键。
没有人可以请教,没有人可以协商,没有过任何经验,没有过任何先例。应该有点独特、有点大胆的设想,瞬间跳进我的思路:是不是用有条件、有可能的方式,走一条非常规的“捷径”。我捋顺了自身现有条件下的可行和优势,也缕清了当须必要的准备和操作。几十年过去了,许多细节已经很模糊,记不清了,但一些关键事务和重要节点,还清晰的留在未失的记忆之中。
首先,进入华都工程后,进口材料、设备,全部都是华企公司从香港境外签约定货,货单一般由频繁来回的属下两家机电和装修公司人员带沪,或也是直接保价寄上海华企收的。华都筹建处有一位大学生报关员小吴姑娘很配合,在办理进口材料海关手续方面已经有非常给力的协助,但大部分的海关码头的报关、商检、核销手续,及委托运输,现场开箱接货,仍需要、也须由我公司自行承担,具体操作的。经过逾一年、前后已共有超过四十单的木材、钢材、玻璃幕墙、花岗石材和机电进口材料设备理货,我已经很熟悉其中的工作程序,此单电梯设备也已是临近尾声最后几个货柜了。通过好友介绍,当时还已结识了一位就在吴淞海关进口科业务主管孔先生,一来二去,很熟悉,很投缘,彼此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和信誉,有时,一个电话,派员工过去,就可以迅速搞定通关,放行货柜,也有频繁委托,比较熟悉运输公司和车队。恐怕最重要的就是,有过银星工程的直接印象和直观所知,我对电梯,无论升降梯,还是扶手梯,包括曳引机、钢丝绳、配电箱、梯级板、桁架、导轨、轿厢、配重等,都有从装箱包装、卸车移动,一直到就位组装、整体调试的全过程。只要做好充分人力物力、工具辅料保证,具有充分充足的停车、卸货、搬运条件,以及空置周转场地保证,“一次性”完成多个箱柜从码头运到工地的设想可行性是绝对可能的。不仅可以节省不能预测的“走程序”时间,可以节省码头压仓费用和运输周转费用,最重要是可以以最快捷最准确的时间,即时进入供应商抵沪安装人员进场实体安装的施工计划。
在反复斟酌,形成初定方案之后,与港方派驻工地的两位机电和装修工程师通气商榷,得到支持;电话请示在港机电承包公司老板黄先生和总经理仇先生,获得批准。并通报大厦筹建处和另一主承包方,要求配合。进货前三天,分别接到海关电话告知,进口电梯货柜如数到港,离船落地。在吴小姐的配合下,我们预先到吴淞海关办理好相关手续。在工地现场,由土建公司以最短时间,腾出首层空间和安排负一层的空置场地、行走通道;自行准备充分的照面灯具、起重工具,两台卷扬,以及足够的钢质圆形滚杠,缓冲承载木方等搬运辅料,并配合机电安装和装修工程进场材料设备的运输、搬运的需要,早就从原单位真大路仓库借了一辆闲置的2吨叉车和驾驶员;在这辆叉车的基础上,再向临近工地租借了一辆叉车。另外,我特别发现那时崂山西路还没有公交,有条件作为卸车场地利用。特别联络属地街道、公安、消防、路政,落实卸车地点,进路线,办理临时道路占用的、夜间施工(卸车、搬运)的手续……等等,根据经验和需要,凡必须的,可能的,都想到了,准备了。
记得距今已有整整三十年的那个夏末,1994年8月末,一个完全与今天的酷暑两重天,并不炎热的大晴天。一早,我就带着公章、支票、批文、货单,从家里直接驱车赶到逸仙路3301号上海吴淞海关码头,赶在海关窗口一上班就办理货柜通行手续。在孔主管网开一面的帮助下,核对货运清单,办理通关手续,签署现场商检申请书。随即办理物流委托,签订集装箱公司委托协定,就当晚运输、抵达、时间、地点等等细节再重复,再落实。中午返回工地后,立即安排公司管理人员、驾驶员、安全员和组织二十名身强力壮的技工民工待备;安排伙房夜间开水和夜餐点心的准备;再行核查夜间马路与工地同时卸货、搬运可能会出现和必须避免的施行问题、安全问题,等等。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夜间的一场大战役,考察我这个短暂的现场“总指挥”和我身边的这个团队,能不能完成自找的、自揽的一项有点艰巨,有点难为,有点惊险,有点特殊的工程“试卷”。下午,我专门派两名驾驶员,开一辆面包车到宝山码头等待接货,监督全部集装箱如数出发,准时码头出发,一名驾车引领带路,一名坐阵首辆集卡,直达工地。那边发车,电话即到,这里即已厉兵秣马,严阵以待。傍晚时分,路政配合到位,华都大厦西侧崂山西路,从张杨路到长航医院以南的一条无名路实行了道路封闭,叉车,卷扬、起重工具、运输辅料一应俱全,往事具备,全方位恭候。
7点半刚过,包括升降梯、扶手梯,以及正同期好到货的进口石材,两个20尺,四个40尺的集装箱车的浩荡车队已到。按预先计划部属,马路中间留出卸车空间,沿崂山西路南北方向约150米的封闭路段,集卡车头分别朝北、张杨路方向,朝南、横马路方向,三三对应排开,尾尾背对相靠,以便卸车完毕,运输车辆即可迅速离开。
卸车同时,工地安保人员不间断马路周边巡视执勤;属地警署、街道、路政,消防也安排人员到场查检,保驾监护,我们也尽量注意减少噪音扰民,争取速战速决。
因为准备充分,唯有多年前在外地工厂学到过“起重”工种皮毛的我,过往的经历和经验,临场发挥了作用和效果。现场全部听从我一个人指挥。一辆叉车管卸车,一辆叉车管移动;卸下一件,归置一件;开一箱,卸一箱;卸一车,走一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加上两位驾驶员的叉车驾驶技术不错,工人师傅的卖力和听从指挥,人停车不停,前几天曾经练过手、已掌握驾驭、铲运的我,还能够上阵帮忙充当一下叉车司机。利利索索,安安全全上半夜,就全部完成设备和材料的卸货,货运车辆全部离场,当然,按照行规,少不了有专人发放相当帮忙的集卡驾驶员的“点心费”。
此时,我已如释重负,绷紧的悬心松解多半。稍作调整休息,夜宵之后,全体人员,就集中投入搬运、移动材料、设备,无论裸露,无论包装,无论散件,无论整箱,分组分件,货单清点;配合叉车,卷扬,肩扛手搬,拖拉移动;全部货物搬运移动至大厦内部,分类分区放置。我发觉浦东的天亮的比市区早,6点不到,天已大亮。此时,我们已经按工程的惯例、我的“落手清”一贯要求,早已完成“战场”清理清扫,马路冲洗干净,撤下封路牌示,提前恢复道路通行通车。
就这么样,24小时的连续作战,华都大厦设计选定,供货到位的五台三菱高层升降梯,一台高层消防梯,四台裙房扶手梯,包括桁架、导轨,曳引机、配电柜、钢丝绳、配重块……等等全部日本原装进口的电梯设备,用一个夜晚的时间,顺利从港口码头,完好无损,安全运输至工地现场,有序落位存放。当晚的下雨,也丝毫没有收到影响。次日,按承诺,派车接人到货场,完成现场进口设备商检核验。第一时间,移交供应商进场安装人员,即行进入现场安装施工。
正因为有如此三天紧锣密鼓的踩场部署,两个有惊无险的紧凑日夜,一场速战速决的攻坚战役。实可谓:万全策划,精细周密,面面俱到准备,实实在在执行。
有了垂直升降机设备得以准时按照原计划施工和完成;才得以早就完成工程使命的一高一低、以内一外两台塔吊顺利拆除、清场;才得以建筑物外包脚手按进度计划全部拆除,楼宇内外装饰装饰工程全面收尾,大厦按计划完成建成,竣工开业。
因为有了如此,事后,我特地向老板另外申请了一笔费用,除按日拿薪和支付夜班工资外,奖励每一位参加“夜战”的技工、民工,至少人均百元的奖励。
因为有过如此,事后,华都大厦筹建处上下和附近建筑工地,对如此小有“创新”运作,无不称奇。临近工地有浩劫同时在建的楼宇工地,传开华都工地的一家香港公司,有个会开叉车的项目经理,一个晚上可以指挥卸载多辆集卡,几十吨设备。
作为在这个地块,第一座动工的高层楼宇,有过发生,周边相邻同时在建工程的兄弟建筑公司,都会可能碰到如此材料设备进场集中,连续作业时长过夜,动用属地政府警力,道路封路闭专用等等问题,闻讯来公司,找我“讨教”。
记得有一天傍晚,江苏大厦,被有认识我的人介绍,一个南京口音的工地主任,被保安领到我办公室。因为运输公司下午送货到大门口,因入口堵塞,有几十箱木质木箱临时卸在大门入口,无法人工及时搬运入内,多处联系求助无果。下班之际,立时三刻,根本无法立刻解决道路疏通。晚间,又已经定了混凝土泵车进场浇筑,急的焦头烂额的这位有点面熟陌生的项目经理,经人引荐,特地上门求助,。正不巧公司里两个驾驶员出车一天,已经下班,不忍叫回。已锁门下楼准备回家的我,也深知一个建筑工地的“责任当家”,时有的万般无奈和瞬间纠结。“救急如救火”,二话没说,从驾驶员办公室取出钥匙,去车库发动叉车,前去帮忙。幸亏木质货箱体积不大,包装单一,运输存放路径道宽敞,提铲不难,行路不长;顺顺当当,安安全全;不到2个小时即行解除困境。大门畅通之时,八点已经敲过,混凝土泵车已一路排开,在大门口马路上等候进场。次日一早,这位项目经理,已在我办公室门口等候,千谢万谢,拿出一个红包,两条香烟,一定要我笑纳。当然,举手之劳,人之常情,我坚决不收。推辞再三,盛情难却,我留下了两条香烟,让公司同仁们分享了。此后,这位项目经理还时不时过来坐坐聊聊,一直表示要好好请我喝个酒、吃顿饭,都被我婉拒了,直到离开,也没有受邀兑现……
这些弥足珍贵,特殊印记难消的工地经历,冥冥记忆之中,时有斑斑点点尚存。
华都项目,包括各类国外进口供货,海运港口运输,华都项目的机电设备,幕墙玻璃,石材铝材,钢材木材,装修物资前后大三十余批次,近百个集装箱货柜,数千吨材料物资中,就数电梯设备,供货期最紧凑最紧急,供货量最大最集中;时间紧张,工期紧急。唯一大件整体装箱,敞开裸露包装,最短压港库存,同时委托运输,夜间集中进场,通宵达旦搬运的一次独树特例,非常另类特举,自始至终,完全自主担行,自行勉力,自由发挥,自我践行。今后恐怕也不敢再会有类似的“自说自话”,可能的“自贻伊咎”了。
因为有了如此,事后,其实,真实的我,真的有点后怕,真的有点不堪回首想象。虽有其一定的进度压力,一定的责任担当,一定的执行契机,一定的审慎思考,从某种发生发展的始末来说,确也是有相当未测,相当风险的。万一运输车辆不及装运抵达,万一没有时间余地完成转移清场,万一出现什么设备意外损失损耗,万一出现人身意外安全事故。万一有半点错失,功亏一篑;万一用心良苦,前功尽弃。作为全权负责华企公司担当的主管,都是不可想象,都是担待不起的啊!
因为有过如此,事后,我就曾经私下作过书面记载。今天,把多年前曾经发生的援救曾经留下的文字记录,检索出来,整理出来,不仅是对浦东华都工程的一桩最深刻的记忆,华都建筑承包工地的一篇特有记录,也是自己工程职业情结中的一段珍贵轶事,自己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珍藏插曲,值得珍惜,也值得珍视。
作为曾经的策划人,指挥者,得益于银星工程曾经的见识和了解:升降梯和扶手梯虽有前者瑞士迅达品牌和后者日本三菱品牌之别,但都是产地原装进口,都有其规范构件组合模式。都是集装箱分类装置方式,都有其设备整体装箱格式。散件、配件包装形式、钢制桁架裸露方式,以及开箱、卸车、平移、搬运形式,我都还留有印象,还曾清楚记得。曾经的顺利、成功、完满、安全,也对得益于源来自于银星工程实践学到、学得的预测预见;得益于曾经的全面周到,精心策划,做足功课的充分准备;得益于公司上下、参与员工的智慧和汗水,统一指挥,分工严密,步调一致,以及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施行过程。抑或还有禀赋一点“责任心”的执行力,还具备一点“冒险劲”的组织能力。
事后,我明白,是一种集体的力量,一种团队的精神,作为个人,只不过,处惊不乱,有惊无险,牵了个头,做了点应该的、尽心的穿针引线罢了。如果说是有一点“例外”的话,那就是曾经的银星的见识过和经历过,对大型建设项目在城区的施工特殊性和不确定性有所了解,有所准备。仅此而已。过去几十年了,历历在目,似乎就在眼前。有时回忆起来,还真是有点后怕,回味无穷,记忆犹新。假如任务没有完成,假如设备意外有损,假如出现安全事故,假如……当然,不会有假如----这就是在我的工程情结生命中有过的又一次诚惶诚恐,处惊不乱的行程,有过的又一次惊心动魄,化险为夷的体验。
事后,我曾有想到,这是我的第一次。当年,张扬路838号华都大厦,与一街之隔的东方路818号众城同时开工。附近地块,继华都之后,近在咫尺的诸如汤臣、裕安、保安、江苏、齐鲁高层大型楼宇,也都如火如荼的相继开工建设。因工程所需,可能占用车行马路,通宵交通封路,动用属地警署、消防、路政、街道,恐怕也都是将需面临第一次。通过经历、实践,洞悉、观察,我领略领悟到,在工厂、在机关,从业设计,管理,必须按部就班,严密准确,在制图板上循规蹈矩,划线画圈。无论做工程,搞施工,在工地、在现场,须恪守行业规矩,注重施工质量,适应综合协调配合,全盘考虑进度计划,还必须有一点“抗压”本能,一种“执着”精神,要有点处事不乱不惊,遇难不退不缩,见危不怵,临危不惧的强大内心,要有一点思量果断决策,果敢拍板的职责底气,考量善于思考、敢于担责的应变能力。
事后,我曾反思多少年来,有过的这段经历我也曾想得很多,想到很多。也许早已不存在的理念,早已变革了的时代,不可能更多想到什么雷锋精神,想到什么英雄本色,如果说有一点点动力和精神的话,只是当年的那份责任,那份年轻,那个在我的骨子里还留有一点:我是曾是一个“向明人”,我曾是一个“知青人”的身份。我从属的、守护的,只是自己的选择;我承担的、负重的,也只是自己的责任。如果还有,一定就是:那个年代,我们这代人,与生俱来就有点“迂腐”的认真和顶真,单一和单纯,忠心和忠厚,实诚和实在。
遇见,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幸运机缘;历练,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财富积累。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年代,则担当之下,鼎力精神不失。
从曾作为是一名工程人的摄取视角和攫取侧重,全过程经手华都大厦机电和装修工程主承包公司的工地项目经理,除了施工,给我留下另一个特色印象的,就是大厦的设计,选用当年世界上最先进、最豪华,价值不菲的原装全进口日产三菱品牌电梯作为大厦最重要的垂直运载工具,和有所展示的特殊配置娱乐场馆之外,那就是占了进口货柜很大比例的全外装的玻璃幕墙和全敷设花岗石材的公关部位墙地面。
地处陆家嘴金融开发中心的华都大厦,无论鸟瞰俯视或远眺近视,无论进入和上下,无论裙房或大堂,无论电梯厅和轿厢,其外观、外装,外挂、外敷,尽收眼底,博人眼球的满目,都是亮亮的油绿色和沉沉的土金色,简洁,沉稳,厚重,富贵。当年高层楼宇市场的高端设计,沪域初始流行的前卫选材用料。原产地来自比利时的中空镀膜幕墙玻璃,来自意大利、巴西的统一2公分厚的天然花岗石材,足以秉承诠释了申城农场业常年特有接地的、固有的基本特质和丰收愿景,承载和突显了上海农场人当年持有追求的、光大的现代崛起信念和辉煌荣耀所在。(附图①②)



当然,不得不说的,还有值得必须记载、特列的华都大厦建立历史性事件:前有1992年10月16日的工程奠基,庄晓天分管副市长莅临的基石挥土;后又1995年6月26日,政协副主席陈铁迪的到临剪彩。赵启正副市长的宣读贺辞,暨上海农工商集团总公司成立揭牌仪式。(附图③)
1995年初夏深秋,中央领导江泽民,李鹏(继1990年4月18日在上海宣布批准上海浦东开放之后再一次来到上海浦东),朱镕基,李瑞环,视察浦东改革开放三年成果,当代国家领导人,都曾在华都大厦现身停留。华都裙房转角张杨路口,上海市区第一条架空线落地的马路深井,(附图④)江主席还饶有兴趣,亲身下落近距离观看。 
一年之内,同期先后有国家主席、党的总书记,国务院总理,人大委员长,政协主席,在同一任期间,先后视察同一个城市,造访同一条马路,驻足同一座楼宇,恐怕在新中国历史绝无前、没有后,唯上海一座城,浦东一个区,张杨路一条街,华都一幢楼吧。正是这上海浦东开发的王者记号,造就了上海农场人的历史荣耀。(附图⑤)
图一,时任: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陪同: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黄菊;时任副市长、浦东新区党工委书记赵启正。
图二,时任:国务院总理,后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后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陪同: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黄菊;时任上海市长徐匡迪。
图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后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陪同: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时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总经理王安德。(此位,也是地地道道的老卢湾区66届初中毕业生;也曾是我74届胞妹、卢湾区巨鹿路电梯水暖修造厂,后上海房屋设备工程公司学徒三年的机工师傅;王夫人也是向明人。从当年房管局长职位上调任浦东陆家嘴开发公司第一任总经理,后任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浦东新区副区长。以他的才智、能力、敬业和仕途,为浦东开发奉献了青春和心血,成为我们同一代人卓尔不群,成就显赫的翘楚,楷模。)
图四,时任:政协主席李瑞怀;陪同:上海市市委书记黄菊。
整整三十年过去了,随着注射器、打蛋器、开瓶器(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三大巨头建成,几十大国家银行落地,陆家嘴地区,早已是上海,乃至世界,金融机构入驻最稠密,摩天高楼林立最集中的地方。昔日的华都大厦,如今也已是一个有点渺小、有点老旧,有点落后,有点不起眼的老底子建筑了。但是开始作为浦东开发的首创,陆家嘴地区最早启动、最早奠基、最早建成,最早名声在外的高层写字楼宇之一,她的为浦东开发留下弥足珍贵的印迹还在,她的为改革开放先行开道铺路的历史地位还在,她的传统传承的农场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在,她的厚积薄发和光明闪耀还在,持续为上海,为浦东的改革发展,正在运行,在努力,正在创新,在前行。

初稿:2014年8月于杭州

终稿:2024年8月于上海


跋 文


毕竟岁月流转,过往年久。为自求完整再充实,为自求完美再求证;为重拾唤起些许记忆,也为准确修正些许文字,在我的“华都篇”终稿收尾之时,头顶烈阳高温,前后三次过江,旧地重游,大厦再访。可惜年份远遥、时代变迁,今天的公司企业,恐怕已经极少有持续服务十年以上的员工,公司变更,领导更迭,早已没有可以知悉了解三十年前华都的华丽初建……功夫不负有心人用心人,不想奇迹竟然出现,幸运再次眷顧,有幸被接访者引荐约见了前文曾述及、曾熟识的一位小朋友。
当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加入华都筹建处的吴英姿小姐,曾经因为大厦工程“进口物资”报关、商检业务,与我任职的公司走得最近最频、最熟知熟悉,也是目前唯一留存在职的华都资深老员工了。(附图⑥)坐在她的位于大厦顶层的个人办公室,忆昔忆事忆人,说前朝、数当今,意兴盎然,意犹未尽。当年风华正茂,如今退居二线,曾历任华都大厦办公室主任,经营部经理,党的书记,副总经理吴女士,已临退休。三十年未变,依旧保有,依旧守护的,是她依旧职业,依旧不变的浦东情深,一个长长久久,不折不扣的华都人,光明人。

故人邂逅惊喜称奇,解疑解困解析,核准还原真实,补缺纠误索取,幡然复稿更新。
贵人热心鼎力相助,完善完好完满,精华素材感获,受益匪浅满载,安然收笔完工。

2024年8月12日


鸣谢:朱永淇先生赐稿、朱修祥先生荐稿分享!




朱永淇热文


三十年前我与“死神”擦肩而过

窑场骤雨

知青情 球员情——记一张老旧照片的前世今生

七宝“黑仔”

我的“辣酱油”情结


淮海中路感怀

我的“向明”情结

我的“体育运动”情结

我的“读书写作”情结

我的“书墨剪报”情结

我的“淮海路”剪影


我的工程情结(之一)——校园篇

我的工程情结(之二)——初始篇

我的工程情结(之三)——银星篇(上)

我的工程情结(之三)——银星篇(中)

我的工程情结(之四)——华都篇(上)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