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派皮·博特罗普:未来生长之处(Where the Future Grows),柯芮斯画廊,伦敦,2024年4月26日至5月25日。摄影:Eva Herzog
派皮·博特罗普
未来生长之处
柯芮斯画廊,萨维尔街空间
记忆之线:与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的展览
柯芮斯画廊,康杜义街空间
2024.4.26 - 5.25
柯芮斯画廊欣然呈现派皮·博特罗普(Peppi Bottrop)的两场展览,在画廊的两个空间并行展出。萨维尔街空间的“未来生长之处(Where the Future Grows)”呈现了博特罗普用铜网制作的全新作品;在康杜义街空间的“记忆之线(Memory Lines)”则展出了一系列博特罗普的单色系布面炭笔及石墨作品,以及9张来自伯恩·贝歇(Bernd Becher)和希拉·贝歇(Hilla Becher)的“高炉(Blast Furnaces,1970 - 94)”系列摄影作品。
展览现场:派皮·博特罗普:未来生长之处(Where the Future Grows),柯芮斯画廊,伦敦,2024年4月26日至5月25日。摄影:Eva Herzog
展览现场:派皮·博特罗普 | 记忆之线:与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的展览(Peppi Bottrop | Memory Lines: An exhibition with Bernd and Hilla Becher),柯芮斯画廊,伦敦,2024年4月26日至5月25日。摄影:Eva Herzog;图中作品 © Peppi Bottrop,致谢柯芮斯画廊 © Bernd & Hilla Becher 遗产,由Max Becher代理,致谢施布特-玛格画廊。
在博特罗普的画作中,可见源于艺术史并运行于线条、表面和空间的某种编码系统——这也与他创作媒材的政治历史性相关。作为矿工之子,木炭、铜、石墨和铁锈是博特罗普十分熟悉的材料。艺术家出生于德国西部的鲁尔区,该地区在近代史上是德国的工业中心,不仅为钢铁生产提供必要保障,也是经济扩张和战争的主引擎室。博特罗普对其使用的材料、基质和历史基础设施都进行了概念性研究,此实践为重构当代意识形态议程的条件及影响提供了一种方法。在构图缭绕的作品中,艺术家发出提问:时代之精神如何成为形式?形式如何成为精神?
展览现场:派皮·博特罗普:未来生长之处(Where the Future Grows),柯芮斯画廊,伦敦,2024年4月26日至5月25日。摄影:Eva Herzog
<<< 滑动查看更多作品图片 >>>
左:派皮·博特罗普,《C29.wtfg.06》,2024,铜网上油彩、丙烯、炭笔、石墨及纸,190.5 x 175.3 cm
中:派皮·博特罗普,《C29.wtfg.07》,2024,铜网上油彩、丙烯、炭笔、石墨及纸,170.2 x 140.3 cm
右:派皮·博特罗普,《C29.wtfg.09》,2024,铜网上油彩、丙烯、炭笔、石墨及纸,190.5 x 170.2 cm
在萨维尔街空间“未来生长之处”展出的作品与姿态、动作及线条绘制紧密相关,呈现了博特罗普对铜网的独特材料性的全新探索。铜网与亚麻布或帆布不同,它并不具备与传统绘画布面一样的拉伸性。细织的铜网通过内框悬覆于胶合板上,与其支撑物建立起一种具体的空间关系——黑色颜料可通过编织铜网落在画作下方的结构上,再度留下印记。支撑结构、画作表面及存于两者之间的图像碎片,于此组成一个整体。
博特罗普钟情于铜这种常见材料:它既是热和电的导体,也是极为常用的建筑材料,还是所有生物体不可或缺的矿物质——铜看似毫不起眼,但无处不在。在其富有韵律形式的绘画作品中,观者可以寻得艺术家身体与工业材料一同劳作的呼应。借此基本金属原料,博特罗普在高雅艺术与普通材料、亵渎与崇高之间创造了一种充满张力的对话,为传统抽象艺术的“超越(transcendent)”野心增添了新的维度。
展览现场:派皮·博特罗普:未来生长之处(Where the Future Grows),柯芮斯画廊,伦敦,2024年4月26日至5月25日。摄影:Eva Herzog
<<< 滑动查看更多作品图片 >>>
左:派皮·博特罗普,《C29.wtfg.02》,2024,铜网上油彩、丙烯、炭笔、石墨及纸,189.9 x 170.2 cm
右:派皮·博特罗普,《C29.wtfg.0q》,2024,铜网上油彩、丙烯、炭笔、石墨及纸,170.2 x 140.3 cm
在康杜义街空间的“记忆之线”展览呈现了博特罗普与伯恩·贝歇(1931 - 2007)及希拉·贝歇(1934 - 2015)的作品:博特罗普的14幅布面单色系作品,与贝歇夫妇的“高炉”系列作品于此进行对话。贝歇夫妇于1959年在杜塞尔多夫开始了他们的艺术合作,并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系统地拍摄了诸多位于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建筑。他们标志性黑白照片中的水塔、煤气罐、高炉、谷物升降机和其他工业建筑,均以摆脱风格干预的方法摄制而成——此种方法提供了聚焦形式语汇的审视。在这组“高炉”作品中,贝歇夫妇以生物学家观察标本的方式来审视这些市政基础建筑,并将不同的“标本”组织为物种或 “类型(typologies)”。
<<< 滑动查看更多现场图片 >>>
展览现场:派皮·博特罗普 | 记忆之线:与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的展览(Peppi Bottrop | Memory Lines: An exhibition with Bernd and Hilla Becher),柯芮斯画廊,伦敦,2024年4月26日至5月25日。摄影:Eva Herzog;图中作品 © Peppi Bottrop,致谢柯芮斯画廊 © Bernd & Hilla Becher 遗产,由Max Becher代理,致谢施布特-玛格画廊。
<<< 滑动查看更多作品图片 >>>
左:派皮·博特罗普,《ML.XI》,2024,布面石墨、炭笔及丙烯介质(清漆),210 x 80 cm
右:派皮·博特罗普,《ML.XII》,2024,布面石墨、炭笔及丙烯介质(清漆),210 x 80 cm
博特罗普的童年生活场景与贝歇夫妇的视觉景观十分相似,他们的创作语汇有着诸多共同点——关于超越时间的场所,关于原材料和劳动力被提取和转化的地方——无论是在字面意义或是象征意义上。博特罗普在画布上用木炭和石墨创作,回应了贝歇夫妇“类型”分类中的有机形态,这些形态像植物一样从大地迈向天空。尽管高炉看似恒定且稳固,但这一朴素的建筑形式多已从鲁尔区消失。博特罗普的最新作品与贝歇夫妇的“类型”有共通之处:对过往的记忆,对简单工业形式及材料朴素美感的执着追求。
如欲进一步了解相关艺术家及作品的购藏信息,或需要媒体相关资料,请直接发送消息至本微信公众号,画廊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络。
派皮·博特罗普
派皮·博特罗普(1986年生于德国博特罗普)现生活工作于美国洛杉矶。博特罗普在2014年毕业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师从阿尔伯特·奥伦(Albert Oehlen)、安得利亚斯·秀策(Andreas Schulze)及尤塔·柯特尔(Jutta Koether)。近期个展及群展包括:“博特罗普雨林”,奥登堡美术馆,德国(2024);“Abstraction (re)creation – 20 under 40”,Le Consortium美术馆,第戎(2024);“一起,同时”, 德·拉·克鲁兹收藏馆,迈阿密(2022);“不同笔触”,杜伊斯堡美术馆,德国(2022);“此地即彼地!”,画廊周北京,北京(2022); “森林狂喜”,柯芮斯画廊,伦敦(2021);“视觉和触觉(ca. 1929-30)”,费德里克·加西亚·洛尔卡中心,格拉纳达(2021);“现在!德国当下绘画”,波恩美术馆,威斯巴登美术馆,及肯尼兹美术馆(2019);“制线工”(与阿尔伯特·奥伦联展),马西安诺艺术基金会,洛杉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