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间新能源企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摘   财经   2024-12-27 10:00   浙江  



系列:和君新能源行业每日观察20241227

作者:新能源事业一部副总经理 业务合伙人 张果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新能源产业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随着“十四五”即将结束,“十五五”期间,新能源企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需直面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将从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痛点及企业经营发展建议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新能源企业如何在“十五五”期间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十五五新能源行业发展机遇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十五五”期间,全球及中国对新能源的需求将持续攀升。据国际能源署预测,至2030年,全球新能源发电占比将从当前的25%左右提升至40%左右。而中国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领头羊,其新能源发电量和装机规模将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以风电为例,截至2023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3.8亿千瓦,同比增长10.8%,“十五五”期间,预计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将稳定保持在4000万千瓦以上。光伏领域同样发展迅猛,2023 年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5亿千瓦,同比增长23.5%。,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下降,未来市场规模有望实现更大突破。


(二)氢能产业迎来爆发期

氢能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十五五”期间迎来爆发式增长。全球多国已制定氢能发展战略,如欧盟计划到2030年电解槽装机容量达到40GW,日本计划在2030年实现氢能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达到10%等 。我国亦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到2030年形成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供应体系,实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200万辆左右等目标 。国内部分城市如上海、佛山等地已率先开展氢能产业示范项目,通过建设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等措施,推动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三)储能技术成为关键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储能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电池储能、氢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将成为新能源消纳的关键手段。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239GW,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最高,达到94.5%。在我国,储能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如青海省的“清洁能源示范省储能项目,通过配置储能系统,有效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提高了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新的业务方向和盈利增长点。


(四)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融合加速

智能电网作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撑,将在“十五五”期间加速建设。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以更好地适应新能源接入和消纳需求。例如,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投资3万亿元用于智能电网建设,重点推进智能变电站、智能调度系统等项目的建设。同时,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将推动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各环节的高效协同,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苏州工业园区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通过整合分布式能源、储能设备、智能控制等技术,实现了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可靠的能源服务。


(五)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大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十五五”期间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将不断提升,价格将更加亲民,消费者接受度将进一步提高。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预计“十五五”期间,预计 “十五五” 期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到2500万辆,复合增长率达到20%。成为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十五五新能源行业发展挑战



(一)核心技术缺失与依赖进口

尽管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但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上仍存在短板,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据海关统计,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已达2184亿美元,其中汽车用芯片进口占比较大。以电池为例,目前我国高端锂离子电池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仍需进口,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限制了行业的自主发展。特别是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进展缓慢,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充电设施不足与分布不均

充电设施的不足与分布不均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小城市,充电设施稀缺,且城区充电桩分布不均,难以满足车主需求。数据显示,广东、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充电桩保有量合计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保有量前十省份占比高达70%以上,而一些中西部地区和偏远省份的充电桩数量则相对较少。

(三)政策支持不稳定与市场预期波动

政府政策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近年来政策调整频繁,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不确定性。如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退坡,曾导致部分企业在短期内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市场销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以2019年为例,受补贴退坡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这种不稳定性不仅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市场布局,也导致市场预期波动较大,不利于行业的稳定发展 。

(四)市场竞争无序与低价竞争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采取低价竞争、偷工减料等不正当手段,破坏了市场秩序。例如,某新能源汽车品牌为降低成本,在电池容量、车身材料等方面进行减配,导致车辆性能下降,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和投诉,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品牌形象,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声誉和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 。

(五)产业链协同性不强与资源浪费

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存在信息不对称、协同性差等问题。这导致新能源项目开发成本高昂且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电池生产企业与整车制造企业之间的协同不够紧密,导致电池供应与整车生产计划不匹配,增加了企业的库存成本和运营风险。同时,产业链协同性不强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如一些地区盲目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但配套产业不完善,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 。

(六)新能源消纳压力与电网灵活性不足

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高,新能源消纳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在充电高峰期,电网面临较大压力。然而,当前电网的灵活性和调节能力有限,难以应对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据相关研究表明,15-20%的新能源发电因消纳问题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不仅影响了新能源的消纳利用,还增加了电网运行风险。例如,在西北地区的新能源发电项目中,由于电网调节能力不足,在风电大发时段,出现了弃风现象,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



三、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新能源企业应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成果转化。特别是在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要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例如,湖南久森新能源有限公司与高校联合研发固态电池,其固态电池经过性能测试后即将试生产,并规划了1gwh的固态电池生产线。此外,合源锂创(苏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地质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开展固态锂电池相关领域的研发某新能源企业与某高校合作成立联合研发中心,专注于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

(二)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新能源企业应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产业联盟等形式加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氢能产业领域要推动制氢、储氢、运氢、用氢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如由红杉中国、国绿投资、恒旭资本等几十家头部金融机构、氢能企业等成员组成的国内首个氢能产业投资联盟,其中天津安捷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欧格尼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安亭镇达成签约合作。另外,2023年9月27日成立的新疆氢能产业发展联盟,大会期间签约和启动了多个氢能产业及合作项目。

(三)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

新能源企业应积极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氢能领域要拓展氢能在交通运输、工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推动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某企业在某工业园区建设了氢能综合利用项目,将氢能应用于叉车、物流车等交通工具,以及分布式发电、供热等领域,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同时注重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融合发展,通过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服务等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四)加强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

新能源企业应注重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工作,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通过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工作,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制定针对性的市场开拓策略。例如,比亚迪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了海豚,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和好评。其海豚车型生产主要依靠长沙工厂与福州工厂协作,长沙工厂每月产能达15000 辆,福州工厂于2024年4月正式启用,两厂协同有效缓解了交付压力,并使海豚车型在7 月份实现了20493辆的销量。

(五)推动智能化转型与数字化升级

新能源企业应积极推动智能化转型与数字化升级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生产运营全过程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如大唐集团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发电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实现了设备的精准维护,提高了发电效率和设备可靠性。






和君咨询新能源事业一部:新能源事业一部是和君集团旗下专注于新能源的专业团队,以“赋能新能源企业有效增长和传统能源企业的新能源转型”为己任,为国内新能源领域的相关机构提供管理咨询、投资并购、专业培训等服务。



和君咨询新能源事业一部
和君咨询新能源事业一部官方公众号,分享新能源产业洞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