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和君新能源行业每日观察20241216
作者:和君咨询咨询师 新能源事业一部 姚昕煜
在全球“双碳”目标的宏大叙事之下,2024年的动力电池产业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行业巨著,每页都写满了突破、变革与博弈。从原材料的价格风云,到技术路线的激烈角逐;从产能的极速扩张,再到国际市场的暗流涌动,这一年,动力电池产业全方位地牵动着各界神经,为新能源未来勾勒轮廓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棘手难题。
回首2024,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依旧居高不下,“宁王”宁德时代稳坐头把交椅,凭借规模优势、技术沉淀与完备产业链,不断夯实全球供货体系,装机量一骑绝尘,为国内外众多车企的主力车型“输血”。比亚迪则依托整车与电池双轮驱动,刀片电池名声大噪,安全性与能量密度兼得,在自家王朝、海洋系列畅销车系里大放异彩,装机份额稳步上扬,成为抗衡外资品牌的“国货之光”。
与此同时,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二线梯队不甘示弱,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产品打入更多车企供应链,凭借差异化服务、灵活供货机制,蚕食部分市场份额;欣旺达等后起之秀也携新技术、新模式入局,聚焦储能细分赛道,或是与小众车企深度绑定,试图在缝隙间闯出一片天地,让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
技术革新:续航焦虑破冰,安全与快充成关键词
续航里程曾是新能源车主的“心病”,2024年却迎来重大转机。固态电池研发捷报频传,多家企业成功突破实验室阶段,实现准商业化量产,固态电解质替换传统液态电解液,有效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理论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大幅拉近与燃油车出行半径差距。
安全层面,行业标准愈发严苛,热失控防护技术成为研发焦点。企业通过优化电池管理系统(BMS),实时精准监测电芯状态,搭配智能热管理模组,能在电池过热瞬间启动降温程序,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
快充技术更是革新出行体验,高电压平台、超充桩大规模铺设,部分车型可实现15分钟补能至80%电量,“充电像加油一样快”不再是奢望,让电动车长途跋涉、应急补电更从容,技术迭代正重塑大众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与使用习惯。
年初,碳酸锂价格高台跳水,一路从超60万元/吨的历史高位,滑落至10万元/吨附近,让中游电池企业成本骤降,利润空间陡然拓宽;但镍、钴等关键原材料,因地缘政治、资源垄断等因素,供应时有波动,价格反复无常,为电池生产埋下隐患。
海外矿业巨头紧握优质矿源,国内企业则加速全球“找矿”布局,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远赴澳洲、南美开矿建厂,投资并购,力求掌控上游话语权;回收利用产业也蓬勃兴起,废旧电池化身“城市矿山”,梯次利用于储能、低速车领域,资源循环降低对外依存度,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续航。
出海征程:全球逐鹿,机遇与暗礁并存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步伐愈发坚实,欧洲、东南亚成为重点“战场”。欧洲严苛碳排放标准倒逼车企电动化转型,本土电池产能尚缺,为中国企业递来橄榄枝;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等接连落地欧洲工厂,就近供货、规避关税,深度嵌入当地供应链。
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市场方兴未艾,劳动力、土地成本低廉,吸引电池企业布局产能,辐射周边新兴市场。但海外扩张并非坦途,文化差异、法规壁垒、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美国IRA法案补贴“排外”,欧洲电池法案严苛审核,都考验企业出海的智慧与韧性。
储能赛道:“风光”储能崛起,开辟第二战场
伴随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井喷,风电、光伏“靠天吃饭”的间歇性、波动性短板凸显,储能需求应运而生。2024年,动力电池企业纷纷跨界储能,凭借锂电池技术积累,打造大型储能系统。
磷酸铁锂电池因成本低、循环寿命长,主导储能市场;企业与电网、发电企业携手,落地“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削峰填谷、调频调压,提升电力稳定性与消纳能力,储能业务渐成营收增长新引擎,拓展产业纵深发展空间。
站在2024年末回望,动力电池产业这一年硕果累累却也荆棘满途。未来,行业需聚焦技术原始创新破局、全球资源整合、跨领域协同合作,方能在新能源浪潮中稳舵前行,驶向绿色出行、低碳能源的理想彼岸。当电池技术革新与市场拓展同频共振,下一个十年,动力电池产业必将续写更辉煌篇章。
和君咨询新能源事业一部:新能源事业一部是和君集团旗下专注于新能源的专业团队,以“赋能新能源企业有效增长和传统能源企业的新能源转型”为己任,为国内新能源领域的相关机构提供管理咨询、投资并购、专业培训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