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同样是年薪15万,国企外企民企,选哪个?》中,我模拟计算出来了三类企业“年薪15万”的到手工资,大致如此:民企的年薪15万第一年到手工资大约才7万,外企年薪15万第一年大约到手12.5万,央国企和体制内所述的年薪15万到手是16万。
因此,同样的税前工资数额,民企主要因为试用期工资打折、转正后才有绩效甚至社保,且浮动工资占比较高,实际到手工资就大打折扣了,甚至大致只有当初入职时允诺的税前工资的一半;央国企和体制内因为一般会有补充公积金、试用期工资不打折、主要是固定工资而非提成等浮动工资,且还有其他一些福利可以折算,所以工资到手甚至是大于当初允诺的税前工资的;外企则介于他俩之间。
以上三者(民企:外企:国企)的实际工资之比大约是2:3:4,国企等体制内的工资性价比类似到手工资的金额之比,达到了民企私企的2倍。也可以根据实际到手的工资来推导出来如下公式,国企月薪5000≈外企月薪7500≈民企月薪10000元。
因此,如果你去了一家小私企或创业公司上班,你确实在当初面试中和入职前容易被对方允诺过很多,被画饼了,最终发现实际工资确实只有之前认为的一半。民企私企容易虚夸工资,央国企则喜欢低报工资,两者相反。
另外,很多央国企的午休2小时是包括在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之中的,他们的工作时间实际6小时甚至都不到。而民企则容易是996工作制,工资的性价比不高,折算成时薪确实也只有央国企的一半。
因此,单位性质或者说企业性质,还是很重要的,会导致翻倍或者减半的悬殊。我们来看下今天的星友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何入职后才发现工资只有原来允诺的一半,下一步是认栽,还是找公司理论,还是跳槽。
“幽哥好!本科毕业12年在二线城市。”
比如在杭州,34岁,本科毕业12年了,算职场资深人士。
“去年被老东家裁员,当时月薪10K*12个月,用您的方法赶紧找到新公司入职。”
去年在上家公司的年薪不高,才12万,居然还被裁了。但好在看了文章并在我的适当指导后,跳槽进新公司了,想必工资有了大幅提升。
“目前在新公司上班已经7个月了。”
这是已经过了试用期。
“当时挑offer的时候一个是看中是世界500强大公司(内资),”
看来当初还是有两三个offer可以挑选的,求职技能大致学会了,可惜在挑选offer时有些迷糊了。看这篇《世界五百强,并不是500强》,500强主要是根据公司规模来排序,而不是真的按照“强”来排。一般在每年的世界500强中,外企占据接近400家,国内的央企占据其中70家的样子,还剩余的30家主要是国内的民企,因为规模达到了。
这30来家进入世界500强名录的民企,大致也是耳熟能详的,比如华为、联想、小米、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美团、拼多多、字节、滴滴等互联网巨头,也包括恒力、立讯、美的、魏桥、顺丰、平安、TCL、吉利、奇瑞、比亚迪、宁德时代等,还有当初上榜现在大多不在榜的恒大、万科、万达、龙湖、融创、碧桂园等房地产公司。
其实他们就是大民企,参差不齐,尽管是民企中的翘楚,但大多也是名声在外,对内相对还是比较压榨员工的,在其中打工比较苦逼,确实工资容易忽悠人。你没明说,根据你所述的“公司业绩不好”,我估计你是在其中的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商。
“另一个方面也是HR忽悠有6-8个月年终奖,选了996的公司,看似16K*19薪=30W入职。现在看来是看走眼了,公司今年业绩不好,年终奖严重缩水,据说只有1-2个月。”
大民企在你入职时忽悠说一年发19薪,结果入职7个月时发现少了6个月工资,不得了,这是很大一笔收入,年薪30万就要先变成20万了甚至都不到,而且还要996加班,真实的时薪可能都没有你的老东家多。
“同时我能力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体力差熬不了夜),公司也表示对我看走眼了,绩效一直给我打最低,而且今天找我谈话降薪降职,降到11K。这样的话,相当于一年11K*13薪=14W。而且流水即将变得很难看。”
这么一看,你的年薪继续从我们算出来的20来万变成了14万,这多降的五六万,是月薪已经被降低了5千。其实你可以不答应或者去仲裁的。30万预期变成了14万的现实,工资流水确实比较难看,因为降低超过一半了,算比较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