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极端天气不仅带来寒冷,还隐藏着诸多健康风险,今天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在低温寒潮中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
低温寒潮带来的健康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飙升
骨关节相关疾病
冬天气温降低时,人体血管收缩,肌肉和韧带柔韧性较差,对关节的保护力度减弱,容易造成关节损伤及骨折。寒冷刺激还易诱发腰痛、肌肉痉挛等。
冻伤、低体温症不容忽视
重点关注人群
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差,对寒冷的感知较为迟钝,且大多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低温寒潮下更容易病情加重,需要家人给予格外的关心与照顾。
儿童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在寒冷天气里容易感冒、发烧。而且他们天性好动,户外活动时若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受凉。
户外工作者
无论是交警、快递员、外卖小哥,还是建筑工人等,长时间在户外受寒潮侵袭,身体疲劳加上寒冷刺激,患上各类疾病的几率大增,保暖装备对他们至关重要。
防护措施全攻略
添衣保暖有讲究
(一)材质选择有讲究
在寒冷的冬天,选择合适的保暖材质至关重要。羽绒服首当其冲,它以其出色的保暖性能成为冬日必备。羽绒独特的中空结构能够储存大量静止空气,形成一道天然的隔热层,有效地阻挡外界冷空气的侵入 。实验表明,同等厚度下,羽绒服的保暖效果比普通棉衣高出许多。
羊毛和羊绒材质同样备受青睐。它们不仅柔软舒适,贴身穿着毫无刺痒感,还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和透气性。羊毛纤维能够有效隔绝空气,减少热量散失,而羊绒的保暖能力更是出众,其细腻的纤维能更好地贴合身体曲线,锁住温暖。据了解,羊绒的保暖性是羊毛的 1.5 至 2 倍 ,是追求极致保暖人士的理想之选。
(二)多层次穿搭更暖
多层次穿搭是冬季保暖的智慧之举。内层应选择吸湿性能强的衣物,如纯棉或莫代尔材质的内衣。当我们身体出汗时,它们能迅速吸收汗液,保持皮肤干爽,避免因汗水蒸发带走热量而导致着凉。
中层则要注重保暖功能,羊毛衫、羊绒衫、抓绒衣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衣物能够形成空气层,储存热量,为身体提供温暖的守护。
外层一定要具备防风功能,羽绒服、冲锋衣、呢子大衣等都是防风的得力助手。它们可以阻挡寒风的侵袭,防止冷空气穿透衣物,确保温暖不流失。通过这样的三层搭配,层层守护,即使在极寒天气下,也能让你感受到温暖如春。
(三)头部保暖不可少
你知道吗,人体约三分之一的热量会从头部散发出去,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这个比例会更高。头部血管丰富,热量散失快,如果不做好头部保暖,身体的热量会迅速流失,容易引发感冒、头痛等疾病。
选择一顶合适的帽子至关重要。毛线帽、雷锋帽、羽绒服自带的帽子等,都能有效减少头部热量散失。在挑选帽子时,要注意材质的保暖性和透气性,同时确保帽子的大小合适,既能紧密包裹头部,又不会过于紧绷影响舒适度。
(四)手脚保暖要重视
手脚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弱,在冬天容易变得冰凉。而手脚一旦受凉,会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因此,做好手脚保暖工作刻不容缓。
一双温暖的手套必不可少。可以选择加绒的皮手套、羽绒手套或者羊毛手套,它们能有效阻挡寒冷,让双手始终保持温暖。厚袜子也是保暖的关键,羊毛袜、羊绒袜等材质厚实、保暖性强的袜子,可以给双脚提供充足的温暖。同时,要选择一双保暖性能好的鞋子,雪地靴、加绒皮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泡脚,促进脚部血液循环,也能让你在夜晚感受到温暖的呵护 。
(一)早睡晚起养阳气
冬季昼短夜长,大自然的阳气也随之潜藏。此时,我们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晚起。早睡可使我们的身体在夜幕降临后,及时进入休息状态,让阳气得以潜藏,避免过度消耗。而晚起则能让我们在清晨阳气逐渐生发时,充分享受温暖的被窝,进一步养精蓄锐 。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需要潜藏于内。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过早起床或熬夜,可能会损伤阳气,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因此,建议大家在冬季尽量在晚上 10 点至 11 点之间入睡,早上 7 点至 8 点以后再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养 。
(二)室内温度要适宜
冬季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身体健康。温度过高,会使室内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流失加快,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瘙痒等症状;同时,过高的温度还会让人在外出时难以适应温差,增加感冒的风险 。
那么,冬季室内适宜的温度是多少呢?一般来说,18℃至 22℃是比较适宜的温度范围。在这个温度区间内,人体会感觉比较舒适,既能有效防寒保暖,又不会因温度过高而产生不适 。
为了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可以使用空调、暖气等设备进行调节。同时,要注意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适时调整室内温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加湿器等方式增加室内湿度,保持空气湿润,缓解干燥带来的不适 。
(三)适当通风空气好
在寒冷的冬天,很多人都喜欢紧闭门窗,以保持室内温暖。然而,长时间不通风会导致室内空气污浊,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滋生,给健康带来隐患。
因此,即使在冬天,也一定要适当开窗通风。每天至少开窗通风 2 至 3 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选择合适的通风时间也很重要,早晨起床后、做饭时、晚上睡觉前都是不错的通风时机。在通风时,可以将窗户打开一条小缝,让新鲜空气缓慢进入室内,同时避免室内温度大幅下降 。
如果担心开窗通风会使室内温度过低,也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等设备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确保在防寒保暖的同时,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
(一)温热食物暖身心
在寒冷的冬日,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或是一份香辣可口的牛肉火锅,瞬间就能让身体暖和起来。羊肉性温,具有补肾壮阳、温中暖下的功效,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帮助抵御寒冷 。牛肉同样是冬季的滋补佳品,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抗寒能力。
除了肉类,红枣、生姜等食材也具有出色的驱寒保暖效果。红枣性温味甘,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糖分,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常被用于制作各种滋补汤品。生姜则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其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身体发热,促进血液循环,无论是煮成生姜红糖水,还是作为菜肴的调料,都能为身体带来温暖 。
(二)补充营养强体质
冬季人体对营养的需求更高,合理补充营养能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豆类等,是身体修复和生长的重要原料,有助于维持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产生更多热量 。
脂肪也是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它能为身体储存能量,帮助我们抵御寒冷。但要注意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橄榄油、鱼油、坚果等,避免过多摄入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
此外,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维持身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维生素 A、C、E 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增强免疫力;钙、铁、锌等矿物质参与身体的多种生理过程,缺乏它们可能导致身体怕冷、抵抗力下降。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能确保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为身体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加重,应做好个人防护,尽早前往医院就诊,以及时获得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