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风俗相传久,祭灶扫尘迎小年。
从小年开始,新年的脚步真的近了,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了!
从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有习俗,看到这些才感觉年味越来越浓了!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汉族民间祭灶的日子。
这天也是蒙古族非常重要的祭火节,蒙古族将火视为神圣、生命、力量和兴旺的象征,火是生活、家庭和民族的保护神。
因此,祭火在蒙古族精神及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群众通过举行祭火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物吉祥,祝愿生活美满,幸福安康。
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开启洗刷刷日常。
腊月二十五
豆腐的谐音为“都富”,寓意来年富富余余,因此,豆腐是过年时节的必备食品。
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
“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豆腐做成后,切成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腊月二十六
过去,人们生活艰苦,往往在年节时才能吃到肉,故将肉称为“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就是说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杀猪、割肉。
杀猪是指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七
农历腊月二十七,俗话说“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这一天,人们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到街上赶集、集中采买年节物品。
腊月二十八
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这天要贴对联。
还要发面蒸馒头,用以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家家户户要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
除夕
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刻,各行各业停了交易。大家企盼在新的一年中,碰上更好的运气。
这天夜间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年三十儿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贴春联,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这种庆祝活动一个接一个。
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随之开始了。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称为元日。
金鸡报晓,为新岁之首,春天开始。这一天,人们凌晨起来祭祖、拜神、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敬拜天地神明,为新一年祈福。
人们开始携礼串门,名为“贺新岁”,晚辈给长辈拜年,压住邪崇。
而且家中有传统信仰的初一要吃素,所谓“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
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正月初三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觉吧!
正月初四
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灶王爷要查户口。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也是财神的生日,所以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正月初五
此日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古代时妇女们也不再忌讳出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这一天可不宜劳作呢,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马日,马到成功。人们在这一可以开始出门做生意了。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开门迎客自然要扫除垃圾,接着“送穷”,“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就是祭送穷鬼或穷神。
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乃为“人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女娲造人日,也就是人类的生日。
这一日,大家可以开始过生日了,人寿年丰,可热闹了。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一大早便有丰盛的家庭筵席,又是聚餐吃喝,又是放花炮烟花的,来庆贺生日。
正月初八
“七人八谷”,初八也就是谷日了,又叫顺星节。
传说中这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星最多,如果这一天天气晴朗,那说明今年的稻谷收成很好。
如果是天阴的话那就失收了。所以盼望着是好天儿吧!
正月初九
初九是玉皇天诞,摆天坛,众人上香,诚心祈祷,人们都会祭拜玉皇大帝,举行祭典以表庆贺。祈祷在新的一年要风调雨顺,平安大吉。
正月初十
石头节,竟然还有这么一个节日,“年初十,地生日。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踏实地。”
简单来说就是此日不能磨刀,不能研磨,不能制作石制用品,甚至很多地方会祭拜石头。这一天,石头可是个宝!
正月十一
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
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正月十二
其实是为正月十五做准备啦。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要点满新灯,想想真的是灯火通明啊!元宵节将近,搭建灯棚的时候到了!
正月十三
这一天还是离不了灯这个话题。灶下点灯,预放元宵,从这一天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元宵节成为灯节并在唐代中期已成定俗。
正月十四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式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
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
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浓浓年味起,人间小团圆。传承至今的老习俗更增加了年味和浓浓的亲情。
让我们一起跟着习俗过大年,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喜乐,万事顺意!
小年纳福瑞,笑迎得意年。
今天是2025年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
林光诗云:”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
岁岁更迭,年年轮转,小年到,小年好,小年俏,小年带来新希望。
这一天,街道上彩灯闪烁,万家万户窗子透出忙碌的身影,每个人笑容满面,暖意洋洋,正是一家人的幸福模样。
而小年除了团圆,还有其他的习俗代代相传。
今日,我们不妨守住这些规矩,为自己和家人积累福气,祈愿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事业顺遂,家庭幸福,心想事成。
小年养生指南
一、平衡膳食,温补为主
老话说:“药补不如食补。”
冬季膳食调养,宜温而避寒,生硬凉性之物当少食,以免伤及脾胃,耗伤阳气。
以温补为核心,如羊肉、牛肉、鸡肉等,能够温补脾胃,驱散体内寒气。
另外,不仅要温补,还要注重滋阴,百合、银耳、梨与蜂蜜等,缓解阴虚火旺之症,滋补肺气。
也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一次性食量过多,加重胃肠负担。
二、适量运动,不可过汗
冬虽寒,让人心慵意懒,精疲力竭。
但动一动,是给身体加把火,让气血循环,为强健体质。
做一些适合冬季的运动,如散步、太极、瑜伽,或是晒晒太阳,既能舒展筋骨,又不至于太操劳。
冬季锻炼,也要掌握“量”,避免过汗。
运动的时间,半小时左右便已足够,无需过于追求运动量,以免耗伤气血,适得其反。
运动后,也要适当穿衣,及时恢复,平衡体温。
三、起居有道,早睡晚起
《黄帝内经》中提到:“冬三月,此谓闭藏。”
冬季天寒地冷,身体需储备更多阳气来固护肌表,防止外界寒气侵袭。
但需要注意的是,早卧晚起,并不是让我们在清晨时分赖床。
而是要在这个季节里,比平时更早些入睡,适当推迟起床的时间,给自己更多时间修复。
顺应“冬藏”原则,多休息,平衡睡眠节律,方能消除疲劳,恢复精神体力,提升抵抗力。
小年养生关键
一、宜藏气
随着冬季冷气侵袭,外邪愈发猖獗。
而我们身上的正气,一旦受损,病痛就会找上门来。
养生讲究“顺应时节”,此时,万物进入沉睡状态,收敛内藏,我们也应收藏精气,固护阳气。
护住正气,身上裹,食应热,足需暖:
外出时,手套、帽子、围巾、大衣,一个都不能少;
饮食上,温性食物有助于驱散寒气,温暖脾胃;入睡前,用热水泡泡脚,15到20分钟,身心皆舒适。
二、宜养阴
冬季干燥,燥气易伤阴,使得身体平衡失调,阳气过盛,内火上升,有损机体。
顺应自然变化,补养阴气显得尤为重要。
1.唾液养阴
在古人眼中,唾液堪比“金津玉液”,能够滋阴降火,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唐代一位名医孙思邈说过:“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
早晨醒来后,他便开始用舌头轻轻搅动唾液,徐徐吞下,这样的习惯陪伴了他一生,最终活到102岁。
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智慧,起床时,闭上眼睛,深呼吸片刻,先轻轻叩齿三十次,再用舌头舔舐上颚与牙齿,慢慢吞咽唾液。
2.精神养阴
所谓,怒气伤人,怒气伤身。
生气时,气机逆乱,气血不畅,身体便会随之受到损害。
一旦将负面情绪发泄,心境便能豁然开朗,重新投入到生活的美好中。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凡事不必耿耿于怀,心中情绪若难以宣泄,不妨换个环境,换个好心情。
试着走进大自然,感受清新空气,或是与亲朋好友谈心,养好情绪,养足精神,来年更顺心。
三、宜按三穴
1.中府穴——益肺气
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
按摩方式:每天先顺时针按揉,再逆时针交替,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
按摩作用:帮助止咳平喘,清火去热,宣泄肺气。
2.阴陵泉穴——补脾气
位于膝盖下方,小腿内侧骨上,向内转弯的凹陷处。
按摩方式:用指揉法,每次5分钟左右,酸胀感为宜。
按摩方式:有助于排除体内的寒湿,健脾理气。
3.神门穴——强心气
在手腕横纹上,同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内侧。
按摩方式:用拇指指端点按30次,力度轻柔,每次按揉30秒~1分针。
按摩作用:神门穴,是心气虚的“救星”,常按能强心气,静心缓气,安睡助眠。
《小年夜》中言:“虚堂明烛小年时,子弄瑶琴父咏诗。”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春更添万道光。
撵着小年的脚步,家在心间,年有归期,归家便是万事皆安。
今日,烛光摇曳映笑靥,烟火绚烂腾空,年味弥漫,带来了团圆的气息,也带来了人们希望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