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是手机背了锅!

文摘   2024-09-20 21:58   安徽  


      A同学,因“抑郁”休学,本学期复学。可在新的班级只坐了一上午,下午就不愿到校。班主任上门做工作,无果而返。家长不敢管,怕孩子走极端。于是最终向孩子妥协了事。


     无独有偶。A是复学的九年级学生,而B同学则是复学的八年级学生,自均衡分班到某班级后,就没看到人影。班主任上门,软磨硬泡后终于勉强到校了,可是不进教室,硬生生的在班主任办公室坐一下午。不与老师交流,只是趴在桌上。第二天又不到校,班主任再次上门,这次丢了一句话:“再拉我去学校,我就去死”。还能怎样?铩羽而归。

      

      今天,又遇一对无奈的父母。听他们的诉求是想把他家小孩办休学。我问了一下原因。

    

    “唉,抑郁了。开学以来只上了四天课,孩子说跟不上,没信心,焦虑,不愿到校”。妈妈表情有点木讷,估计也是被孩子弄的心力交瘁吧!

     “其实我们对他的成绩也没有要求,只想他能正常上学。可他就是不愿到学校。原来他还考过学校前100名的,这样下去,什么高中都考不取的……”。爸爸也神色黯然。


    “孩子🈶手机吧!”我插了一句。因为前两个孩子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拥有并“爱”上了手机。

         

    “唉,就是手机惹的祸。初二期末考试考的好,他妈妈就奖励了一个手机,说放假每天可以玩一下手机放松放松,结果……他妈妈呀…”我赶紧打断。“现在不要互相责怪了,都不容易。还是想想怎么把手机拿下来吧!不拿下手机,休学、转学都是枉然。”


               灵魂拷问1?

     “休学难道就能治抑郁吗?”


      现实很打脸:前面是A和B两个学生都是因“抑郁”而休学的。而导致“抑郁”的无一例外又都是手机。可结果呢?如果说之前有多大的希望,希望休学能改变一切,那现在就有多无奈。毕竟,把希望寄托在休学,却不采取积极的帮扶措施来矫正的话,那休学,就只是为彼此找到了一种短暂的逃避现实的路径罢了。正如许多年轻人总是以“怀才不遇”等理由,逃离当下环境一样。


               灵魂拷问2?

           都是手机惹的祸?


      答案很打脸。据不完全统计,小到幼儿园,大到大学生,谁不用手机?王者荣耀又是多少男孩的童年的回忆?那,是不是都“抑郁了?”当然不是!所谓“抑郁的”大都是那些被宠坏的孩子。如果非要找个理由的话,那大概“无规矩、无底线思维”应该是最大的祸根吧。


      我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H与手机的爱恨纠缠。



   H同学,尊敬师长。成绩中等,一直踏实肯干,为人也老实敦厚,就是不太善于与同学交流。如果没有与手机的纠缠,他应该可以考得更好的。记得不错,应该是初二升初三的那个暑假。刚放假,学校组织学生外出研学,因为他一直都很敦厚老实,他妈妈对他很放心,鼓励他与同学多交流,就给他买了一个手机让他带上,希望他能多拍点照片。虽然学校明确规定不允许带手机等电子产品,但他们还是攻守同盟,背着我带了。而且后来还得知,研学回来后手机一直就在他身上。


     孩子的爸爸是手艺人,平时白天基本不着家,孩子的妈妈在工厂上班也是早出晚归,一个假期的白天时间,孩子几乎都是一人在家。可以想象,“一机在手,一人在家”,整个暑假何其逍遥,哪有学习什么事?


      直到接到他妈妈的求救电话,我上门家访,才发现,H不但作业一点都没做,看我的眼神都显得非常暴戾。那时,我才知道,为了不让他玩手机,家里已经闹翻了天。现在家里除了在爸爸的武力胁迫下没收了手机外,还把一切与手机相关的东西都藏起来了,包括电视。没想到,这一举措,直接导致一向老实听话的孩子竟像发了疯一样跟妈妈动了手。

     

     看着眼前这个萎靡不振,还带点戾气的H,我不得不感慨:“鸦片呀!鸦片瘾发了,性格大变,甚至六亲不认呀”。


    灵魂拷问3?

“手机它一开始就是鸦片吗?如果不是,那是怎样沦陷为鸦片的呢?” 我陷入了沉思。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妈妈后悔不已。“都怪我,买手机给他”“都怪我太信任他,手机一直放在他身边。”“都怪我………”看着憔悴不堪的妈妈,我虽很气愤,但也不再忍心去责怪。而且,责怪有用吗?我想起了王达峰老师说过的话:“出现问题如果只问为什么?那只会引导人往后看,结果就是为发生的问题找原因。而,一旦改变思维去问接下来怎么办?那就能带着人去思考下一步的路径”。所以,我没有问,为什么瞒着我带手机?为什么出了问题不第一时间告诉我?为什么……而是冷静下来,带着他们往前看:“怎么办?”


     是呀,怎么办?

两个字“狠”+“爱”。


      “狠”是为了明确告诉孩子,你是有底线的,你的底线在哪里。比如,在手机问题上,哪怕与孩子干架,哪怕孩子以绝食来要挟,都不要轻易退让。在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前提下,不允许玩手机,这就是你的底线。

    “爱”是给孩子安全感。是告诉孩子,有问题我们一起扛。在生活上,该关心的必须关心,该“拍马屁”就“拍马屁”。放纵不管或因害怕而不敢管,那都是逃避,是不负责任。


     一次、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孩子会探到你的底线,感受到你的关心,慢慢的一定会转变过来。


     当然,期间,我的持续正向关注与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较信的过的人,除了父母就是班主任了。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牢记于洁老师的一句话:“当我们黔驴技穷的时候,我们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一颗真诚坦荡的心”。是呀,把学生当成一个个鲜活的人来看,你的管理就差不到哪里去。


     H,数学成绩还不错,这是他的长板。于是我一直狠狠的盯着他的长板,尽可能的搭建平台让他展示他的长板。其实,我们往往低估了孩子们的感受力。他们其实敏感的很,你真的对他好,他是知道的。话说,初三一年,H虽有磕磕绊绊,但也算是平安顺利的毕业,最终也考取了普高,后来还考取了一个不错的二本院校。


      这就是H的故事。因“爱”上手机差点迷失自己,也因明确的“狠”与坦诚的“爱”而最终找回了自己。


       所以,两位家长,你们现在知道应该怎么办了吗?


阿慧
阿慧的思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