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全部在校住宿,怎么看?

文摘   2024-08-18 21:57   安徽  


    “胡老师,高一学生要全部统一住校,可,我家房子都提前租好了,孩子一直都是我带,何况一个女孩子住校我也不放心呀,能想到法子,不住吗?”最近*接到一原来学生家长的电话。急促的言语透漏出太多的焦虑。

  

   “那不是好事吗?我听说一学期宿管费只有几百块钱,比你房租便宜多了。而且学校封闭管理,不仅比你管得要安全、得法,还能把你解放出来出去赚钱。退一万步来说,你也不至于与老公这样长期两地分居呀!这不是好得很嘛。”我劝慰道。

……


      关于“2024年秋季开始,全县高一学生将统一在校住宿”这项举措,目前虽还没看到相应的官方文件(估计是我没去关注),但前期大会、小会倒是听到了不少,都是要求我们初中学校做大力宣传的。而且,听说政府在各高中学校的学生宿舍改造上是花了大力气,大价钱的。由此可见,这项新举措的实施应该是势在必行的。


     当然,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项新举措的实施,一开始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质疑。这项举措当然也不例外。比如:“一刀切”合理吗?如果不“一刀切”,那边界在哪里?如何划定?“学生都住校了,学校的宿管水平是否能跟上?食堂伙食是否能做到安全、营养、多样?”……等等等等。不过,今天我不想纠结这些。因为,我觉得“以最挑剔的眼光和最严格的标准去审视一件新生事物,本身就不科学”。今天我只想以过来人的身份回忆一下高中的“住校”生活。




我自己曾经就是一个在校住宿生


      我,89年考入望江二中。那时的交通工具只有“客车”。印象里,学生几乎都是在校住宿的。差别在于回家的频率和吃饭的档次。我们农村来的学生,大概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主要目的是为了拿伙食费和咸菜。以咸菜为主,偶尔加餐买一份新鲜蔬菜搭配,这,就是我们大部分农村来的学生在校吃饭的日常了。


      那时没有“陪读”这个词。父亲常年忙于他的工作,母亲更有做不完的农活,能让我,一个女孩子读到高中,已经是一个农村家庭最大的开明了。


     那时的晚自习很开放,老师不上课,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作业。学校考勤也不是很严,家长更没有时间盯着你的学习,现在想想应该是没有这个意识吧!所以,那时的我们不知道“卷”为何物,大部分都不知道主动去用功。完成作业后,就没心没肺的想着怎么玩。


      不过,每个团体里总会有那么一部分提前觉醒的人。他们有目标、有方向,有行动。这不,我班就有几个这样的,他们特别用功,晚自习停电后,还会点上煤油灯继续学习。结果当然不出意料,都考上了“好大学”。现在想想,这些人就是“早熟”的一批人。


      我那时是属于晚熟的人的。没有考大学的规划,更没有考到安庆之外的眼界。靠着一点点的聪明劲,学习上,尤其是数学,英语学的还算说得过去,深得班主任青睐。其实,班主任对我盯得还是很紧的。但,无奈,我总能想法子“逍遥法外”。现在有时我也会想,“如果那时也有陪读,如果那时我也能提前觉醒,我应该会……”。哈哈,世上药有千千万,唯独没有“如果”这味呀!


      不过,如果你问我“印象最深的高中时光是?”我的答案一定是“晚自习后”。


      晚自习后的时光,是自由的。你可以和好友手挽着手一路谈笑回到宿舍;你可以与几个好友相约在洗衣池洗衣嬉闹;饿了,你可以来一碗开水泡腌豇豆,那滋味,别提有多酸爽;说悄悄话,那也是晚自习后的专利,几个人挤到一张床上,叽叽喳喳,直到老师查寝。


      那时的学校其实就是大伙的家,一起学习作息统一。没有太多考试的焦虑,甚至连烦恼好像都因有人分享而无法留存过夜。


      那时,在校住宿,没有选择,但,乐在其中!



我的孩子曾经也是一名在校住宿生


      我的孩子2011年考入合肥168中学。去?还是不去?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当时只有14岁的儿子深思熟虑后做了他人生第一次重大决定——去168读书。那时的望江“陪读”已经盛行了,哪怕家就在望江城区,但离学校有点距离的话,家长也都基本上选择租房陪读,美其名曰:“用金钱买时间,为孩子节约时间成本”。


      我没有陪读。一是,我和孩子他爸都是老师,没有时间。二是,决定到合肥读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锻炼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但我知道,与儿子同时到168的望江孩子就有8个,他们的家长有的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双休日就过去。有的虽没有租房子,但一到双休日就拼车过去。只有我家,一个月去一次就算不错了。对此,我有过愧疚也有过反思,应该是那时年轻的我,喜欢自己比喜欢儿子要多一点吧。


     168的学生,大部分是在校住宿的,但也有少部分是走读的。宿舍管理接近军事化管理。早上生活老师统一喊起床,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赶到教室。中午统一睡午觉,生活老师一个一个宿舍的查岗,午休后,依然是生活老师喊起床上课。晚上楼层统一关灯,不允许熬夜学习。印象中,儿子每晚都是在11:00之前睡觉,包括高三也是如此。


     双休日,是没有课的。家离校不是太远的学生凭出入证可以回家,不回家的学生就到教室去上自习。我也是高二才知道儿子是他们宿舍的“常驻大使”,双休日经常只有他一人留守宿舍。这得有多大的胆气和多强悍的意志呀!要知道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15岁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孩子呀。

     现在想想,当其他孩子埋怨父母的饭菜不合口味的时候,住校的孩子可能还在食堂排队打饭、买菜;当其他孩子洗完澡,衣服一扔就去看书的时候,住校的孩子可能还正在热火朝天的洗衣、晾衣;当其他孩子遇到困难,家长正在小心翼翼的安慰时;住校的孩子可能已经学会擦干眼泪,自己翻篇了。当……如果有人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让孩子住校吗?”我的答案是:“会,但我也会在他高一的时候,增加双休日去看他的频率”。


      说实话,陪读有陪读的好,住校也有住校的妙,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定。但,在我看来,三年高中的住校经历,于我儿子而言,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最终考了一所好大学,而是“逆商”和“情商”的初步养成。与我这个妈妈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怎样当妈了”。


高一新生统一住校,元芳,你怎么看?

阿慧
阿慧的思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