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是指经常性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短、睡眠浅、易醒、醒后难以再睡,甚至彻夜难眠的症状。现代医学认为,长期失眠可能与心理、生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如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习惯等,导致大脑的睡眠调节机制失常。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加,失眠也越发普遍,长期低质量的睡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缺乏充足的休息会使人反应迟钝,增加工作错误和事故的风险。
由于白天精力不足,影响社交活动和个人兴趣,减少生活的乐趣。
长期失眠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焦虑、或抑郁。
影响注意力、记忆力和决策能力,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
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如心脏病、高血压等。
中医认为,失眠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涉及到人体的多个脏腑和经络系统。中医一般将不寐的患者分为以下五种证型,并采取不同的治疗,就是所谓的同病异治。
当人们长时间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下,就会导致肝气郁结,如果不及时疏泄,郁积的肝气日久化热,扰乱心神,造成失眠。这类型人群容易情绪波动、急躁易怒,并可能伴有口干口苦,两侧胁肋部胀满不适,头晕头胀、目赤耳鸣等症状。
《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过食甘甜油腻或偏好辛辣刺激的食物,都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能力降低,长此以往,像油烟机中的油烟一样,胃中堆积了过多无法排出的能量,即痰热,痰热上扰心神,造成失眠。这类型人群常常会出现腹胀打嗝,恶心呕吐,口苦口臭,头晕,舌苔厚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思伤脾”,长期的劳累和思虑过度都会消耗心血和脾气,导致心脾两虚。心血不足无法滋养心脏,脾气不足则影响消化吸收,使得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从而导致失眠。这类人群往往表现为疲倦乏力、食欲不佳、心悸健忘、腹胀腹泻。
肾主水,心主火,两者互相制约形成相对的动态平衡,若哪一方偏盛或偏弱,则平衡打破。这类人群容易出现心悸心烦、手脚心烦热、腰膝酸软、夜间汗出、头晕耳鸣等症状。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胆主决断,两者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当它们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引起失眠。这类人群经常会做噩梦,易惊醒,不由自主的感到害怕,心悸汗出,感到疲惫。
但事实上大部分人的类型都并不是那么单一的,更多时候还是多种类型的混合,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所以如果有需要,建议寻找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治,中医对失眠的治疗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你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我们的身上就有很多可以缓解失眠的穴位,平时不妨多按揉以下这些穴位,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位于头顶正中,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有助于舒缓头部的紧绷。
位于手腕内侧,靠近小指侧。正如它的名字中带有神字,可以帮助宁心安神。
在手臂的内侧,手腕上大约三横指,在两根筋的中间。
位于足底,弓起脚底心最凹陷处。
位于足背,第1、2脚趾之间。按摩此穴位有助于疏肝解郁,适用于因情绪压力导致的失眠。
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四横指,小腿中间骨头边上。按摩此穴位可以调节肝脾肾三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失眠。
按摩时尽量找到最感酸胀的点,按摩时力度适中,每个穴位按摩约2-3分钟,每天2-3次,尤其是在睡前。
保持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建立稳定的生物钟。
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帮助身体放松,如八段锦、太极、易筋经等,但应避免睡前剧烈运动。
避免晚餐过晚或过饱,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以减轻压力和焦虑。
睡前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避免吸烟和大量饮水,远离电子产品。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使用舒适的床上用品。
短暂的小憩可以提高下午的精神状态,但不宜过长(一般30分钟以内),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准备活动,如按摩、泡脚、阅读,告诉身体准备进入睡眠状态。
以上方法虽然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对于严重的失眠症状,还是应该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