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电影艺术》2024年第6期
黄兆杰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励耘博士后
助理研究员
摘 要:与其说结构电影是一种形式、风格或艺术流派,不如说是对一系列具有类似意识的实验电影的创造性接受。西特尼对"结构"与"形式"的区分构成了他命名结构电影概念的基础,对"形态"的强调和认识,使结构电影的批评话语发生从创作角度到接受角度的转移,感知维度与智识维度成为观看结构电影经验光谱的两极。由于精确性、严谨性的缺失,结构电影概念难以成为实验电影的有效理论,只能作为批评术语和历史范畴存在,但也由此获得一种面向未来的阐释弹性。
关键词:结构电影 实验电影 西特尼 极简主义 先锋电影
在早先发表的文章中,笔者曾将P. 亚当斯·西特尼(P. Adams Sitney)对结构电影的正式命名视为实验电影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宣告了基于艺术发展史的宏大叙事的终结,唯一的线性历史逐渐被抛弃,被共时性多元实践的认知框架所取代。1很大程度上,这种判断主要出于一种体制性的观点,以至于后来的批判者们将结构电影视为亟待推翻的正典的象征,甚至将其形式特征与实验电影的学院化、体制化混为一谈,一并视为实验电影从黄金期衰落的罪魁祸首。除了少数例外,当代研究对结构电影的提及,都以一种整体印象压制了对其具体历史语境和多样性的认知,或是将其视为格林伯格式的、还原性的媒介特殊性在实验电影(乃至电影整体)中的实践和实现,或是将其与吉达尔(Peter Gidal)在英国左翼电影与大陆理论的背景下提出的“结构/物质主义电影”混同,由此简化为借助暴露电影物质性与机制来抵抗电影装置内在意识形态的反幻觉主义事业。2然而,除去个别“杰作”之外,仍有大量的影片尚未被讨论,结构电影在不同时期与地域、乃至乍看之下具有相似创作意识的不同艺术家之间丰富的差异仍尚未被充分发掘。为了充分实现结构电影实践与思想对于当下乃至未来的研究潜力,有必要首先回到这一概念出现的原点。
一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与其说结构电影是一种形式、风格或艺术流派,不如说是对一系列具有类似意识的实验电影的创造性接受。《结构电影》初版发表于《电影文化》第47期(1969夏季刊,实际出版于1970年初)。在时任主编的梅卡斯的安排下,本期《电影文化》没有封面,3这个决定让西特尼那句“臭名昭著”的宣告能够第一时间直击所有读者的视网膜:“突然,一种结构电影出现了。”显然,这样石破天惊的骤然登场只是西特尼的修辞策略。从时间跨度看,在文章中被西特尼视为结构电影“前身”的影片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库贝尔卡的《阿德酒吧》(Adebar,1957)、《施维沙特啤酒》(Schwechater,1958)和《阿努尔夫·赖纳》(Arnulf Rainer,1960)(更不用说彼时在法国、南斯拉夫等地少为人知的具有结构电影雏形的创作),如果回想西特尼对德伦不同阶段影片的观点,那么结构电影的作品谱系将远比西特尼在文中认可的更长(甚至毫无意外地同样能在先锋电影时期找到更具艺术智慧的先例)。
二
三
相较之下,西特尼在文章中归纳的结构电影四个基本特征24——固定的摄影机(观看者感觉自己在观看固定的影像)、频闪效果、循环印片(即时性的镜头重复,完全精确地排除几次重复之间的差异)及对银幕的重拍——就相对不那么重要了,它们充其量只是20世纪60年代的实验电影人为了与前20年的“形式”电影相区别,实现他们预设的结构在时间中的延伸,策略性地运用了手边方便可用的技法。西特尼同样也意识到这些技法本身的历史偶然性和非必要性,他在文章中指出,少有真正完全具有所有这些特征的结构电影,甚至也有并不遵循这些特征的结构电影。因此,这些特征不能用以判断一部影片是否是结构电影,而更应该被视为结构电影人在历史上可以参考利用的“工具箱”,而这个工具箱进一步丰富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说某种内在的前瞻性和未来性,正是结构电影能持续成为当代实验影像实践内在参照系的原因之一。
电影《胡扯猜词游戏》剧照
参考文献
1 黄兆杰.实验电影的概念生成与历史挑战.电影艺术,2021(4):42-43.
2 吉达尔1989年个人文集的标题直接抛弃了“结构”,以“物质主义电影”为题,便可看出其纲领真正的重心所在。他对结构电影与结构主义的挪用更多是策略性的。
3 当然,这并非是《电影文化》首次采取这种无封面策略,该期前后的第46期与第48—49期合刊均没有使用封面,这两期刊物的封面文章分别为1968与1969年《电影文化》独立电影年度大奖的专题文章,两次奖项分别授予迈克尔·斯诺的《波长》与肯尼斯·安格尔的《我恶魔之兄的祈愿》。
4 [美]P. 亚当斯·西特尼.结构电影.黄兆杰,译.[美]安妮特·米切尔森等,著.黄兆杰,编.电影与激进的渴望:实验电影文论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203-204.
5 本片同样也在其他更多方面预示了库贝尔卡的“度量电影”(metrical film)的诞生:人物的高度去心理化,表面上的叙事服从于形式结构,甚至部分段落中剪辑节奏也是根据一系列既定的(数学)规则指定的。(参见:Peter Tscherkassky. The World According to Kubelka. Film Unframed: A History of Austrian Avant-Garde Cinema. Peter Tscherkassky, ed. Vienna: Austrian Film Museum, 2012: 58-67.)
6 西特尼写作第一版《结构电影》时,弗兰普顿这样的电影人还没有发展出其“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可以说,影像材料本身的简化并不是结构电影的必然特征。西特尼自己也在1970年出版的《〈电影文化〉读本》中对这篇文章的修订中承认,“(弗兰普顿)所拍摄的电影特别难以归类,这毫无疑问值得称道。”(参见:P. Adams Sitney. Structural Film. Film Culture Reader. P. Adams Sitney, ed.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0: 347.)
7 参见:Michael Snow. A Statement on Wavelength for the Experimental Film Festival of Knokke-le-Zoute. Film Culture, 1967, 46: 1.
8 Paul Arthur. Structural Film: Revisions, New Versions and the Artifact (part 2). Millennium Film Journal, 1979, 4/5: 123.
9 R. Bruce Elder. The Structural Film: Ruptures and Continuities in Avant-Garde Art. Neo-Avant-Garde . David Hopkins, ed. Amsterdam and New York: Rodopi, 2006: 132-134.
10 Michael Fried. Art and Objecthood: Essays and Review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149-151.
11 Michael Fried. Art and Objecthood: Essays and Review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150.
12 Richard Wolheim. Minimal Art. Minimal Art: A Critical Anthology. Gregory Battcock. ed. New York: E. P. Dutton & Co., Inc., 1968: 387.
13 麦西纳斯指出的第一个错误恰恰就是“结构并不一定是极简的,也存在复杂的结构”。然而他指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错误”仍可视为一种有益的修正,一是《结构电影》对西特尼所处的合作社小圈子之外的电影人(尤其是他领导的激浪派)的忽视,二是对更大范围内(尤其是艺术和表演)的艺术形式趋势的忽视。西特尼的回应同样耐人寻味,他回避了熟人政治的指控,但针对可追溯的艺术前身的问题,他将结构电影的脉络延伸到了远远更早的杜尚乃至卢米埃尔兄弟的时代,虽然他并没有详细阐述他的观点,但对于当代重新建构一个结构电影的谱系而非将其视为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特定的艺术运动而言,是特别有启发性的。(参见:P. Adams Sitney. Structural Film. Film Culture Reader. P. Adams Sitney, ed.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0: 329.)
14 对克伦创作中结构电影时期的影片分析,参见:Nicky Hamlyn, Simon Payne, A.L. Rees, eds. Kurt Kren: Structural Films. Bristol: Intellect, 2016.
15 [美]P. 亚当斯·西特尼.结构电影.黄兆杰,译.[美]安妮特·米切尔森等,著.黄兆杰,编.电影与激进的渴望:实验电影文论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207.
16 R. Bruce Elder. The Structural Film: Ruptures and Continuities in Avant-Garde Art. Neo-Avant-Garde. David Hopkins, ed. Amsterdam and New York: Rodopi, 2006: 124.
17 R. Bruce Elder. The Structural Film: Ruptures and Continuities in Avant-Garde Art. Neo-Avant-Garde. David Hopkins, ed. Amsterdam and New York: Rodopi, 2006: 124.
18 David E. James. Allegories of Cinema: American Film in the Sixti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260.
19 David E. James. Allegories of Cinema: American Film in the Sixti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260-261.
20 James Peterson. Dreams of Chaos, Visions of Order: Understanding the American Avant-garde.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4: 77-80.
21 Annette Michelson. Toward Snow. The Avant-Garde Film: A Reader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8: 174-175.
22 Hollis Frampton. Circles of Confusion: Film, Photography, Video, Texts 1968-1980. Rochester, N.Y.: Visual Studies Workshop Press, 1983: 100.
23 波德维尔总结的现代主义艺术批评的六个面向包括:偶然性;形式与本质的纯粹性;保留制作过程的明显痕迹;形式特征与媒介特定方面成为感知经验的焦点;对艺术创作主导理论与实践的批评;促进审美距离的产生。(参见:[美]大卫·波德维尔.建构电影的意义.陈旭光,苏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55-58.)
24 西特尼在第一版《结构电影》中只归纳了其中三种,直到《〈电影文化〉读本》修订版中他才将对银幕的重拍纳入。
25 西特尼断然否认结构电影与结构主义之间的关联,这与他对大陆理论和电影研究的厌恶姿态一脉相承。(参见:P. Adams Sitney. Marvelous Names in Literature and Cinema. Kent: Crescent Moon, 2023: 201.)
26 Bruce Jenkins. The Case Against “Structural Film”. 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Film Association, 1981, 33(2) : 9-14.
27 P. Adams Sitney. Visionary Film: The American Avant-Garde, 1943-2000, 3r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47-349.
28,29 Paul Arthur. Structural Film: Revisions, New Versions and the Artifact (part 2). Millennium Film Journal, 1979, 4/5: 126.
END
《电影艺术》微店
扫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