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来源于凯文·凯利《失控》《Out of Control》第二十四章“九律”。
·编者按 ·
进入城乡融合阶段后,中国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迎来新一轮加速。作为城市要素溢出与乡村要素挤入的交汇缓冲地带,城乡接合部即将承担更多的待调节性功能与发展职责。国外地理学者指出,曾经那些模糊了城乡边界的“夹缝城市”“城乡融合区”被赋予了“导向城乡联合的道路,或成就新兴的城市形态”等种种希望与可能性。但与目标相悖的是,中国城乡接合部依然面临着空间混杂无序、公共基础配套欠缺与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难题,似乎并未做好迎接新一轮城乡加速融合的充分准备。近来,中共中央多次强调重视城乡边界管理工作,提出应从单向城市化思维向城乡融合思维转变,加强对城中村、城乡边缘地区以及城市郊区等城乡接合部空间治理的研究,探索不同类型的城乡融合路径。
本期推荐南京大学方鹏飞博士等《基于城市实体地域的城乡接合部空间界定研究——以广州市为例》,该文在文献梳理与实践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城市实体地域划定思路、自然资源部高精度遥感和土地调查数据的城乡接合部空间界定体系;并以行政村和居委会为最小统计单元,提供了来自广州市的典型案例检验。这为城乡接合部研究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中提供了管理制度和规划实施上的保证,确定了城乡接合部的界定标准和规范。
·研究缘起·
中国城乡接合部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性带来的复杂空间景观效应。例如,众多乡村地域集聚大量从事非农产业的外来人口,直接推动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改变。然而短期内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存在难度,导致城市行政地域难以反映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换言之,中国的城市实体地域既包括传统的城市地区,即中心城区,也包括具有城市功能、城市景观的乡村地区,这类乡村地区是城市入侵乡村所产生的城乡混杂空间,属于城乡接合部的范畴。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城乡接合部是不同于城市和乡村的“第三空间”,对城乡接合部的行政管理进行了各种尝试,并逐渐明确以村级单元为城乡接合部空间界定的基础单元。但受制于数据统计以及技术处理上的种种困难,行政管理实践中依然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乡接合部空间治理的困境。
已有基于多元单元、指标与方法,形成了“根据城市和乡村的性质与特征差异,测度与划分城乡空间变化的位置断裂点”的基本思路,为界定城乡接合部空间提供有益参考。然而从实践应用角度,则存在过于复杂、不易操作,无法达成共识等问题。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为城乡接合部空间界定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必要对城乡接合部的空间研究单元、测算指标和测度方法进行统一,以有效服务于存量规划与治理实践。
· 研究过程 ·
1 构建城乡接合部空间界定方法体系
中国的城市实体地域既包括传统的城市地区(即中心城区),也包括具有城市功能、城市景观的乡村地区,城乡空间的划分上与城乡接合部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利用城市实体地域划分城乡接合部成为可行之路。主要可分为3大步骤(图1):一是设定最小统计单元以及最小统计单元内城市实体地域所占比例的阈值;二是将城市实体地域范围与最小统计单元进行叠加,计算每个最小统计单元内图斑面积占比;三是根据阈值识别城乡接合部范围。
▲ 图1 城乡接合部空间划定示意
▲图2 城乡接合部空间划定的流程
2 来自广州市的实践检验
广州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其城乡接合部的空间特征尤为典型,是国内开展城乡接合部研究与治理的先发城市。选择广州市作为案例具有代表性与适配性。文中所涉及的城市实体地域图斑数据和建设用地占比数据来自广州市“三调”成果,广州市居村委行政边界来自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天地图(包含广州地籍子区的行政边界),用地图斑来自中国科学院2020年30 m×30 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相关经济数据来源于团队从百度地图获取的2020年广州市购物和餐饮POI数据。
广州市城乡接合部空间界定的流程与上述基本一致,主要为:以“三调”数据为基础划定城市实体地域范围→将村级行政边界与实体地域数据叠加,进而计算村级单元内城市实体地域的面积占比→以25%~75%为空间界定的理想门槛值,初步界定城乡接合部空间(图3)→通过实地踏勘发现25%~75%的门槛阈值设定存在误差→采用瓦尔德聚类分析法对初定阈值进行验证与优化,优化后的阈值区间为10%~78%(图4)→采取遥感影像地图与实地调研综合比对方法,最终将阈值区间确定为10%~75%(图5)→根据此划定结果,利用广州市经济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图6)。
▲图6 广州市建设用地占比频率分布(a. 城市;b. 城乡接合部;c.乡村)
·核心观点·
本研究提出基于城市实体地域的空间界定方法,进而依据自然资源部高精度的遥感和土地调查数据以及成熟的城市实体地域划定方法,以行政村和居委会为最小统计单元,以广州市为典型案例,进行城乡接合部空间界定实践,最终确定10%~75%为广州市城乡接合部空间界定的合理阈值。
阈值的确定是城乡接合部空间界定技术方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通过在广州的实践应用发现,国内外大量研究所形成的25%~75%的阈值共识是较为理想的理论值,应用场景基本处在大部分空间均为可建设用地的城市,即基本不包含山林、河湖水系等自然资源的平原城市。这样的城市在真实世界是存在的,然而更为普遍的城市是包含较大比例山林、河湖水系等自然资源城市,这需要对理论阈值进行在地化修正,从而形成更符合地方实际的空间界定,而不能僵化地套用理论阈值。
·研究贡献 ·
本研究就城乡接合部空间界定问题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空间识别技术方法体系,通过以城乡接合部特征较为显著的广州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践检验,有效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与实操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乡边界模糊地带识别研究的空白,为确定了城乡接合部的界定标准和规范参考。
·延伸讨论 ·
城乡接合部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实现城乡融合的重点和难点,关注城乡接合地区识别、发展与治理等问题极具现实意义。当下有关城乡边界模糊的研究方兴未艾,“城乡接合部”“城乡结合部”等类似话语相继涌现,如何科学理清这些相似概念背后的内涵延展与逻辑差异,成为构建本土城乡边界研究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此外,本文所提及的“城市实体地域”数据以“三调”为准,这种全国大规模国土数据普查时以实体建筑为常用标注,并未充分考虑经济社会与文化等“看不见”的要素,如何在后续研究中将这些隐性要素融入至城乡边界界定体系中,也是未来城乡接合部研究需关注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