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3月份开学的时候,得知前两周要封闭管理后便去理发,理发师寒暄道:“大几了啊?”
我说:“大四”
“那要毕业了啊”
“没有,我们是五年制专业”
“哦哦,你是学医的啊”
“不是的,我西工院的”
理发师停顿了一会儿又说:“那你学的是城乡规划专业”
我不由得欣喜,“你知道这个专业?”
二
这学期开学一来,大家的节奏好像突然都变了。听说女生那边每天早上一大早宿舍就集体出去复习了,又听说对面宿舍晚上学到多少点才回来,大家好像每个人脸上都写着4个字:我要考研。
舍友们也开始坐不住了,纷纷执行起了自己的考研复习计划。这个时候,我突然好像变成一个“闲人”了。
此时是大四的第二学期,和很多学校相比,我们这学期的课程不算多,只有城乡总体规划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两门。即便如此,大家也很难再分出很多精力集中在课设上,好像和考研无关的一切东西都显得有点浪费时间了。
没事儿的时候,我也会问问身边的朋友为什么要考研,得到的回答通常是:不考研,你觉得能找到工作吗?
其实还有另一个现实是:每年考研的人那么多,能考上的其实也没几个。但那又如何,不试试怎么知道那个幸运儿会不会是自己,考不上了就随便找份工作喽,尝试过了自己也心安无憾,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内心写照了。
大家都在准备考研,总感觉我们好像离毕业不远了,但明明还有大五一年呀,还有几门专业课程没有上啊,但我们好像很难再沉下心来上课了,我们是提前焦虑的一批人吗?
三
做公众号之后,经常会有读者朋友加我微信,免不了要被追问几句。
“您是老师吗?”
“不,我是学生”
“哦,那您是博士还是硕士?”
“我本科在读”
“你在哪里读大学啊?”
“西安”
“哦哦,西建大呀”
“没有,双非,你可能没听过”
“你是考研/保研,还是出国留学呢?”
“呃……我打算就业”
四
3月末的时候导员来查宿,告诉我们上届学生考研成绩不太理想,就业情况也不是很乐观。
问我们宿舍的同学考研还是就业,他们说考研,问考哪个学校。
舍友说:烤肉。
五
在这样一个变革期,在所处的双非院校的背景下,考研和就业对我们来说同样困难。
关于如何选择,我曾经思考过很多,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考研需要勇气,不考研需要底气。
勇气是从功利的角度来看,面对考研失败后“虚度”了一年的复习时光和错过了应聘与实习机会的勇气;底气是面对能不能找到工作,以及工作之后晋升的职业天花板的底气。
无论从城乡规划学科知识的广度和复杂性来看,还是从城乡规划至国土空间规划的变革来看,亦或是从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背景来看,知识只是流量而已,于我而言,按部就班的学课本抓成绩绝不是最佳选择。
当眼下的路一眼望得到尽头,充满竞争且泥泞,我要做的,或许是自己杀出一条道来。
六
四月初的时候情绪比较低落,和一位读者朋友闲聊,她问我考不考研,我说不考,她说:“有点惊讶,不考研确实是意想不到,不过也有点能理解。”
“为什么说能理解?”
“我这是从我的理解出发的哦,我考研的目的主要是想考一个211的学校,以后找工作好找一点,而感觉你呢,对未来好像有很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以后要做什么,也愿意为之努力。
所以就算不考研,也会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的话好像不考研也能理解了。”
七
5月中旬的时候,同级其它专业的同学们开始拍毕业照,我们在朋友圈翻看着。舍友说:“好羡慕啊!”
“羡慕什么?”
“羡慕他们可以工作了,可以走向社会了。”
“走向社会会比现在更好吗?”
“反正不想上学了,太累了。”
“工作之后不是会更累吗?”
“我不知道。”
八
2017年入学。
2018年,13级的学长毕业。后来学长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qq群,给我们分享他的毕业设计,在群里一起学习了前沿规划方法、gis、空间句法等,鼓励大家分享学习笔记,踊跃发言交流讨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大学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2019年,15级经管的学姐毕业。我们以前在教三楼中间大厅的桌子上探讨过很多问题,也在日暮黄昏时才去餐厅三楼吃饭,那时餐厅每晚都有人在唱歌,很吵闹。第一次答辩的时候,我说,学姐你们如果不来的话,我不敢上去讲话,最后学姐只得翘课过来。几年后回想起,那时未竟的创业梦,竟有很多人替我记着。
同年毕业的还有15级环艺的学姐。当时在杨老师的推荐下加入艺传读书会,随后经常在周末往返于金花和未央之间。大家每个人都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然后一起交流。金花的教室很旧,小小的投影仪打在教室的那面白色墙壁上,中间被柱子隔断了一处。她们像高中生活一样,教室的桌子上书摞得很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座位。这样的氛围让我开始反思以前的浮躁,尝试沉下心来去学习一些东西。
2020年,15级城规的学长学姐毕业。在我还一无所知的时候,我们一起参加了西部之光,学长手把手教会了我ps的基础操作。我们在同一间房子里住了一周,我帮不上什么忙,仅仅是看着他们讨论,甚至是争论,也学会了很多东西。学长还教我怎么用GIS,因为当时课程作业在做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他很耐心,作业得以顺利完成,后来这份作业转化成学术论文发表在了核心期刊上。
2021年,16级城规的学姐毕业。以前每次考试前总要让她们帮忙划重点,做设计时总要问问她们之前是怎么做的。她们是离我们最近的一级,我们两个年级也一起上过很多门课。总想打听打听学姐考研结果如何,工作签了没有,但又不知从何问起,我们聊得越来越少了。
同年毕业的还有17级环艺的小伙伴们。我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他们的毕业设计,行为模式、照片内容分析、图像语义分割、集聚机制、扎根理论……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重要的是,这个过程锻炼了我的研究素养。没有一个课题会一帆风顺(如果有,那你要警惕),不断地解决问题,从现实中的困境不断溯源到理论之中,不断地把障碍转化为创新点。我们一起头脑风暴过很多次,这种快乐很持久。
2022年,18级环艺的学弟学妹们毕业。我们成立了12个人的论文写作小组,我分享过2次论文读写入门的内容,期间安排了多次互动,看得出大家对于论文写作的困惑,也能看到大家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总结自己所领悟的写作方法,似乎对论文的理解更深刻了一点。希望他们都能顺利发表自己的论文,并一直保持对学术研究的兴趣。
同年毕业的,还有我自己。那时我是什么样子,我还未曾想过。
九
他们毕业了!
我们还有一年。
对于未来,我脑海中似乎一直有一个图景,但种种不确定性同样让我迷茫。
想起宫崎骏的一句话:
迷茫时,坚定地对自己说,当初的梦想,我还记得。
十
回到5月中旬的时候,前面也说过了,那段时间整个人其实处于一种比较焦虑的状态。
很多问题一直在脑海里萦绕,我的选择是对的吗?我学习能力比较强,擅长逻辑思考,大学近几年也一直是在做学术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接轨较少。另一方面,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我所擅长和感兴趣的也是偏学科史、规划哲学、学科理论演进等宏大一些的东西,对于规划原理层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至于设计、绘图方面则更无优势了。
在这样一个双重背景下,我弃考研而选就业似乎成为一种不甚理智的选择。然而我依然执拗着,仍然想要忠于自己内心的判断。
选择就业是否就意味着以后要过着疲于奔命的生活?选择就业是否意味着那些所谓的思维能力和研究素养就无用了?城市规划这样一个强实践性的学科,考研一定会比就业学到更多吗?本科生就业一定找不到好的工作吗?我这样的类型能不能胜任规划院的工作?选择就业的话,我的热爱和情怀还可以活多久?
说实话,我不知道答案。
但我知道,这注定是一条不轻松的路。
前段时间看《十三邀》的时候,许知远说:“在现在的社会价值元素里面,痛苦、挣扎、然后失落,被表现得太少了,其实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最终我们所有人都要学会跟自己人生的不幸、跟人生的无可奈何共存,而且它真是我们人生的主流。每一代人都是要挣扎着去寻找自己的可能性,寻找自我,这是很痛苦的。”
十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像我这种精神内耗比较严重的人来说,这点尤为重要。
我的判断是,眼下我到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转型阶段,这种转型是我精力侧重点的转变,也包含了所处的空间环境的变换。
我必须要深入实践之中,看看真实的世界与自我心中的理想匹配性如何,我需要及时的做出一些调整,抛弃一些不合理的想象,补上一些短板,称一称自己,也希望借助这个机会消解掉一些内心的不安。
于是,说时迟那时快,我草草做了简历,也顾不上作品集还没有准备,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向心仪的规划院投递了简历。
是的,很匆忙的决定,我似乎怕再晚一会儿自己又没有这样的勇气了,我总是会这样担心自己。
十二
白天去理发店,剪完头发结账的时候老板说:“办个会员吧兄弟?下次来可以便宜点。”
我说,“不了,我在这儿不常住。”
说完这句话我突然意识到,我好像有了一种异乡人的感觉。
是种什么感觉呢?
我以前走路是很快的,总是着急回去干点什么。可是现在好像不了,晚上出去吃了碗泡馍,然后慢悠悠地往回走,我甚至希望可以一直漫无目的地走下去,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才好。
它好像是一种孤独感。房间安静到让你必须审视自己的灵魂,你必须摘下面具,你没有办法骗自己得过且过,脆弱、敏感、焦虑,或与它战斗,或握手言和。总之,这所有的一切,你必须直面它。
对我来说,和自己和解一直是件十足重要却也十足困难的事情。但听到一位up主在谈贾樟柯导演的《二十四城记》时,我好像突然释然了,“谁还没有个破碎的长安,忧伤的屏幕上碧波如铁。”
她说:“大部分的现代生活是没有包纳废墟的空间的,你需要习惯把废墟建在自己心里。这个世界无非是这个样子,所有的一切终将逝去,但我闭上眼睛,永远可以和他们夜夜重逢。”
十三
我是6月底来实习的,同我一块实习的小伙伴大都是名校的研究生,年龄通常大我4-5岁,其中压力可想而知。
但其实更多的是动力,“学习”对我来说是很爽的一件事情。突然间接触很多未知的领域是让人兴奋的,内容如此之庞杂,信息如此之丰富,超高的效率,频繁的沟通与探讨,我可以猜测一个方案的无数种可能,然后看它在大佬们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下的最终走向,整个就是一场思维的盛宴。
实践工作中系统的方法论和高效的组织体系所散发出的魅力同样诱人,它会让人的脑海中产生一种美好的、有路径可循的图景。
同时,我也开始真正意识到规划的复杂性,之所以说“真正”,是相比之前的认知而言,有了更切实的体会,“多主体多目标”在接触了具体的项目之后意蕴才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如果说要谈谈实习的感受的话,我觉得是看到了更多真实吧。
真实的职场生活,真实的工作氛围,真实的政府部门,真实的诉求,真实的规划,真实的青年规划师,真实的领导者,真实的追寻理想的路径。
所以其实对我来说,压力是不会让我乱了方寸的。我要做的,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找自己的参与感与价值,尽我所能地想象、辩证、观察、参悟、内化、运用、思考、审视。
依然热爱,依然激情澎湃,依然在探索,依然在追寻……
十四
九月初,西安阴雨绵绵,秋招陆陆续续开始,就业的压力也随之开始酝酿。
为了对抗信息壁垒,我建了一个几百人的微信群用于招聘信息的共享,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彼时,考研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面对压力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有人选择用吐槽的方式来对抗,“已经在谷底了,怎么走都是向上,所以,直接裸考走进去,cnm考研,死了算了”。
有人选择用家人的关怀来化解,电话里无比唠叨的家长里短和鸡毛蒜皮,此刻却化身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勇气。
有人选择和同伴穿上连体衣,一起准点学习、吃饭午睡,他们是彼此最可靠的守护者。
也有人选择短暂的麻痹自己,电脑看直播,手机打游戏,台灯开到凌晨2点,也难掩内心的孤独。
有天舍友给我发消息:把我拉进就业群吧,学不动了,考个jb。
我回复:不,你好好考研。
那段时间,我好像突然特别迷恋那种丧到极致的句子。“真是糟糕啊,现在的我就像是生活在一潭死气沉沉的水里,透不进光,没有出路,激不起任何涟漪,也窥不见零星半点沿岸的新绿。”
当时有备战考研的同学描述那段时间的状态:想到一百件如果不在考研很想干的事情,羡慕考上的,羡慕工作的,羡慕不考的……
当然,他们或许不会知道,不考研的我,又何尝不羡慕他们呢。
十五
有段时间压力蛮大的,有点焦虑,早上闹钟响了,我关了,设置了一个20分钟的定时器接着睡。又响了,继续关掉,再次设置了一个20分钟的定时器。
等到闹钟又一次响起的时候,我决定要起床了,但是头还晕晕乎乎的,好像是晚上睡觉着凉了。
算了,请个病假继续睡吧。
一觉睡到了快1点,起床点外卖,洗漱。然后边吃饭边刷综艺,看的是《你好,生活》。
大概连着看了三四期吧,有一个话题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生活是一个人的话,你会对ta说什么?”
有人说,“请对我好一点”。
也有人说会走过去抱抱ta,说“你好,生活。”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说什么呢?
看着综艺,不知道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已经下午6点多。
不想吃饭,不知道要吃什么。看着群里大家发的各种资料,想着要不工作一会儿吧,点了杯拿铁,开始酝酿情绪。
可是始终静不下心来,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在脑子里打转。
刷了会儿微信朋友圈,又看了会儿qq空间,知乎,b站……
2个多小时过去了。
找个人聊聊天吧,可是该找谁呢。
还是出去走走吧。
晚风还是很温柔的,我就这样漫无目的的走着。
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一群大妈在跳广场舞,我停下来坐在路边的座椅上看着,其间思绪继续飞着。
等我再次回过神来时,广场舞的大妈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散去了。
绿灯,我急忙过马路,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去马路对面,但那一瞬间突然有一个想法在我脑海里涌现:如果不是今年毕业该多好。
路过小卖部,拿了瓶啤酒,结账的那一瞬间,又去把啤酒放下了,买了瓶旺仔牛奶和一根棒棒糖。
就这样边吸吮着糖边喝奶,我慢悠悠地往回走。
路上好多人,他们都很匆忙的样子,有的人车开得非常快,声音超级响。
当然,也有一些不是很匆忙的,比如我就在一棵大树下面看到一个女生蹲在那里,好久好久,她都没动,旁边停着她的电动车。
前面还有一个老奶奶也走的很慢,她腰里别着一个小音响,歌声特别大,我加快了步伐。
回去的电梯上遇到了好玩的事。我住6楼,另一个大叔住4楼,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住8楼。
妈妈问女儿,“你猜我们谁最快到?”小女孩说,“肯定是我们最快到,8还不是最快到嘛”,说话的样子非常可爱,大叔下电梯的时候,忍不住捏了捏小女孩肉嘟嘟的脸蛋儿。
回到房间,又想起那个问题:如果生活是一个人的话,你会对ta说什么?
我想我会说:你是谁?
即使生活有一万种已知的样子,我也要探索第一万零一种可能。
十六
九月下旬,实习即将结束,我将它称之为体验卡即将到期,因为从我来这里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明白自己不该属于这个地方。
但另一方面,我热切地喜欢这里的氛围,喜欢这里的人,我希望能够在这里发生更多的故事,和他们产生更多的交集。对,我想留下来。
但是显然继续实习对我来说是很不理智的选择,我需要寻找更多的机会,我需要为招聘考试做准备,我需要退路。
9月19日,中秋假期开始,我想要写一篇文章,一篇能让所有人记住的文章。是为了对自己做一个总结?是为了记录这段独特、珍贵、幸运的时光?是为了感谢这段时间前辈们的照顾?是想要送给它一个礼物,证明我曾经来过?是为了驳一个机会?或许都有。
决定了便开始整理资料,然后把一些重要的节点串联起来。对我来说最困难的,是如何在不透露个人信息和项目情况的前提下,表达清楚我丰富的感受,于是出现了很多缩写、排比句和克制的情感表达。
我是个非常业余的写作者,因为文采不好,更不懂什么技巧,我能够依赖的,只有我的热血,我要通过文字传达一种情绪,把日常细腻的观察转化为和读者强烈的共情。所以为了保证整篇文章情感的连续性,我都是边喝边写,边醉边写,以至于直到这篇文章写完之后,我都觉得像是一场梦一样。
此后,我又陆续经历了疯狂的准备、短暂的迷失、间歇性的自我怀疑、漫长又煎熬的等待、迟来的欣喜和持久的虚空。
看话剧九人在一席的演讲时,她说戏里的一段话回答了她心里面那个没有向任何人提出过的疑问。
那段话是这样的:
顾静薇说:“没有老师,没有战友,也没有战壕,你还是要做这件事情吗?”
瞿健雄说:“我还是要做这件事情。”
十七
最近在学塔罗,并非我希望自己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而是想要把它作为一种自我疗愈的工具,一个与内心沟通的桥梁。
我是谁?我的需求是什么?如何达成我的需求?我的此岸和彼岸分别是怎样的?我要如何到达彼岸?我需要舍弃的?我需要面对的?我需要知道的?我将要达成的?这些追问让我剖析自己、接纳自己。
在学习塔罗的过程中,也越发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书里有一段话我很喜欢,誊写在这里:
有些人从未听到过“隐士”在呼唤他们反省内心,有些人则不曾体会到“塔”所代表的危机,而这种危机体验或许能让他们从自我防卫中解脱出来。
许多时候我们试图战胜困难,却一次次遭到失败。承受失败的感觉是非常不易学到的一课,在完全理解这一课之前,我们或许要一遍又一遍地去面对。
我们学到的经验常常不按顺序来。一个童年艰难的人,可能会提前学会“力量”这种品质,但以后必须学习“战车”的统治驾驭的能力与控制力。一个过着隐居生活的人,或许能够克服“恶魔”的诱惑,不去追名逐利,可是早晚要补上“情侣”这一课。
无论我们自我探索的过程如何,主牌告诉我们,生命应该是完整而充实的。
十八
年底的时候,不是特别忙,突然想到高中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当时嘱咐我们,在大学临毕业时,有一本书一定要看,这本书就是《沧浪之水》。
书中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
“一个人精神上再坚挺,也不能创造一套价值来对抗潮流,而只能像浮萍一样被裹挟着,随波逐流。”
许知远曾在《一条人文主义狗》中做过一个假设:
“如果把加菲猫与史努比放入同一漫画情节中,结果是什么?我个人的意见是,满身世俗之气的加菲猫将把人文气息的史努比压迫得无处藏身……”
和设想相比,一位UP主的《失败青年的春节返乡感悟》更加让我有感触。他在视频中用家乡的方言说道:
“自己既没有活成那种通透的,仅仅依靠艺文作品的滋养,就能让自己内心足够笃定的文学青年。又没练成那种,在城市之中,可以获得相对看得过去的生活面貌的劳动技能。
尽管,16年的时候,在那间老屋子的卧室里面,你也曾深深地,深深地,被那位智利作家的漂泊的文字和人生所打动,但这种打动好像完全没办法解决你大学里以及大学毕业之后所面对的一切问题……”
如何确立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如何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距离……这是我们每一个即将走出象牙塔、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都不得不面临的重大课题。
怎么办呢?我比较喜欢李敖在《十三年和十三月》中的一个说法:
“能少做一分懦夫,就多充一分勇士;能表白一下真我,就少戴一次假面;如果与覆巢同下,希望自己不是一个太狼狈的“坏蛋”;如果置身釜底,希望自己不做俎肉,而是一条活生生的游魂!”
最近在看《令人心动的offer3》,有一个场景我印象很深。一位进入病危状态的女性患者,几位医学生接力抢救,三十分钟后被宣布临床死亡。
有位医学生问急诊科医生卢骁:“你们天天见这么多重症病人,不会有阴影吗?”然后卢骁带着他们走到医院门口,一起去看日出,远方太阳缓缓升起,又一个崭新的日子如期而至。
此时,屏幕上方出现一行字:
愿我们经历过最深的苦难,也看得见最真的浪漫。
十九
此前,我在知乎上发布这篇文章的时候,也陆陆续续收到了很多网友真诚的回复,就像许知远对话鲁白时说的,“如实的表达困惑是特别珍贵的事情”,所以我把这些留言在这里也一并分享给大家。
悔过者:18级双非城规专业,面临考研开始迷茫。
离谱学专家:15级,同城乡规划专业,坐标西安,已转行。这行业有毒,还是留给更有前途的人吧。
乎知:20级城乡规划,大二很迷茫,好像什么东西都没学,理论理论不会,手绘不太行,软件用的差强人意,唉,想转专业也是一片茫然。
川缘:同17级城乡规划,下半年就准备考公了。
面对面拥抱:地方二本院校17级城规路过。。。
虎妞wish1999:本来想考公务员,发现本专业公务员招聘几乎都是研究生起步,没办法,考吧。
Lewis Liu:看到人家毕业了,而自己已经辛苦的学习了四年,专业还被改得天翻地覆,不甘心出去工作,一定要考上研!
暮霭:同17级入学的规划,这两天看到他们拍毕业照挺感慨的。
legend:我也还有一年,双非本科毕业,不知未来何去何从。
想想:看完后非常感动。反观自己今年备考城规研究生,有计划有目标,却被心态和拖延打败了。谢谢你的总结,也让我找回一点信心和初心。愿我们21岁以后的日子都坚定地做自己,得偿所愿。
二十
转眼间就到春节。
记得大一的时候,年少无知,第一学期英语就挂了科,所以寒假一直在背单词,除夕夜也不例外,第二学期通过了补考和英语四级。
大二的时候,在考计算机二级,虽然很多人都说没什么用,但只要你学过,就知道有多少人简历上写的精通office都是骗自己。那段时间一直在刷题,除夕夜那晚也做题到凌晨2点多,后来很顺利的通过。
大三的时候,在考初级会计职称,这个更让身边很多朋友费解。我享受这种在陌生的知识领域里遨游的快乐,当然也深刻地体会到“隔行如隔山”是什么样的感觉。除夕夜那晚还在学所得税大题怎么做,很多知识点掌握的还不够牢固,后来因为疫情原因考试被推迟,我也有了更充足的备考时间,最终得以通过。
大四的时候,本来想考一个初级统计师,但是考虑到专业课任务繁重,于是作罢。但是这年除夕夜也没闲着,在筹划我的知识星球,我希望建立一个独属于规划人的秘密基地,以此和更多人产生联结。
我觉得想要做成一件事,既要有恰当的目标,也要有正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发即中的态度和决心。
相比之下,今年似乎是最轻松的一个春节。但这种轻松并没有持续太久,或许我就是一个喜欢自虐的人。
从学校走向职场,我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如何有效地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短板?面对纷杂的社会热点,我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如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城市规划价值观为何频频失位乃至扭曲,规划师应该秉承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如何在多重角色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归属?要构建怎样的精神世界来支撑自己度过未来可能面临的艰苦道路?
有了上述这些疑问,我开始尝试用自己粗浅的理解去回答,它代表了当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可是它琐碎、不成体系,为了方便日后我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这些问题做出更好的追踪,所以我有了写一篇长文的想法。
是不是只有我会产生这些焦虑?于是我将矛头对准青年规划师大胆发文:
当青年规划师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你要如何把握“青春的光辉”?
当边界被打破、知识体系加速重构、专业素养迎来空前挑战,你可曾感到焦虑?
当“996”与“内卷”共同袭来,工作呈现出“意义的贫困”,你是否也想过“躺平”?
当未来的图景越发清晰,而路径却充满谜团,个人提升的信念感是否被逐渐消解?
这一个个问题,是我在向青年规划师发问,也是我在思考,当我以后面临这些挑战时要怎样应对。基于以上考虑,我就不太希望仅仅把它作为一个过于私人化的总结,而是希望同时能够把它分享给更多的人,建立一个对话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能够有更多前辈来关注探讨青年规划师的个人成长路径;能够时时总结、常常反思,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不断对它进行修正;能够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方法、哪怕是困惑分享给更小的朋友,引起他们在这些方面的重视……
我知道这是一件很自不量力的事情,我不配写这样的文章;我知道会有人觉得好幼稚好单纯好无聊;我知道万字长文要耗掉我很多元气,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耐心的看完;我知道仍然还是会有人很多人在泥沼里继续挣扎、走不出这困境……
但那又怎样?我还是要写!而且要发出来!作为《青年规划师个人提升六部曲》这样一个大课题发出来!我接受可能遭到的所有批评甚至轻视,同时我也接受这样稚嫩的自己,这样一个热情的傻瓜。所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二十一
最近考研初试成绩出来了,老师的评价是“不太理想”。
以前我们总以为,我们这届不一样,我们更努力更有冲劲,在学校的选择上,我们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哪怕是面对最强烈的质疑,我们依然愿意相信自己有突破束缚的可能。
但从我了解到的碎片信息来看,确实和往届的情况相差不大。有很优秀的同学选择更高的目标但遗憾落榜;有同学因为英语没过线与复试无缘;有同学被压分压到连过国家线都成问题;有同学已经开始备战2023年的研究生考试……我为他们感到惋惜,但惋惜是最无力的,因为我们无法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这一切。
还有更多同学在复试线边缘徘徊,不得不做着两手准备;在为数不多的能够进入复试的同学里,也有一大部分必须要依赖超长的发挥,或许才能弥补这个不太好的“出身”,挤出一个名额。他们将要面临的问题,或许并不比初试简单。
舍友小Q前段时间在联系导师,但是几次尝试之后都没有收到老师的回复。我听了之后非常着急,因为我知道他备战考研有多辛苦,这样的机会对他有多重要,于是有点情绪激动地说了下面这段话:
我感觉说白了还是你对人家老师的了解不够,没有花足够的精力和诚意,做不到精准打击,这样挨着试一遍就有点无效探索的感觉。
这样的态度就不行,别想着偷懒。一鼓作气,如果因为复试的准备工作不足导致失利,你以后必然要后悔,而把失利的原因完全归咎于成绩显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加油叭,没有批评你的意思,就是希望你能如愿以偿有学上。
二十二
又到三月份,我们在大学度过的最后一个学期。
初试成绩出来后,很多同学已经去往单位实习。他们在公司的选择上普遍更加“实际”,与能够学习到更多东西相比,他们更在乎自己能不能通过实习期优异的表现留在这里。
学校招聘会上企业那么多,但是招我们专业的也就一两个,只能靠自己。之前听人说:咱们专业就是就业难、工资低、加班多。西安的工资也就三五千,还把腰和颈椎都干出了问题,很多女生实习一圈回来都打算转行了。
网上有个段子,规划院为什么更喜欢招男生?因为女生最多只能当男生用,而男生可以当牲口用。虽然是玩笑话,但却让人感到苦涩。
前段时间,某设计单位因为强制加班被投诉,但人社局的回复是“经调查,该公司不存在强制加班行为”,该话题一时在圈内引起轰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爆料。
有网友戏称:“我们是超级工厂,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员工成为优秀的CAD流水线工人。”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普遍的观点是:
要知道,在这个不讲道理的世界里,没有人会为你的未来买单,你要么努力地向上爬,要么慢慢地烂在社会底层的泥沼里,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这段话听起来很燃很励志,但我个人的意见是,“向上爬”不是只有一个方向,它不是告诉你不加思索地、要在一条道路上盲目地死磕到底。
我们要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剖析,我们要把自己所有的兴趣、经验、能量、责任统统汇聚在一起,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我们在“向上爬”之前,要想清楚我们要去哪,不是别人都在去哪,也不是别人认为我应该去哪,而是我想去哪,我要去哪,我一定能去哪!
项飚老师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有这样一段话:
“中国的社会分化是一种全民参与式,以市场为基准的社会竞争。
大家都觉得自己有权利在这个分化的过程中受益,也都想着比别人快一步半步,害怕被甩在后面,造成了一种强烈的末班车心理。
跟我们在印度看到的森严的等级不一样,也跟现代西方学术里强调的被排斥、被驱逐、边缘化、直接的压迫很不一样。
中国人没有这种感觉,老觉得要跑得快,跑不快就落后了,这是自己的责任。
他们没觉得自己被排斥出去了,如果真觉得被排斥了反而倒好,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自我意识,会有新的行动,会有抗拒,或者另外杀出一条路来。
正是因为他们还觉得自己在这个游戏里面,能够玩下去,所以积极地参与在里面。”
二十三
文章在公众号发布之后,收到了一些反馈。
九号球:喜欢项飙,有深度的思想,或许可以尝试去英国读硕士,博士,保持一个自由的灵魂。
小雏儿:之前想读研是想写点什么东西出来,但是现实貌似好像一切都朝着更实际些的方向发展,和我预想的有点跑偏,研一就又开始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像本科同学一样纷纷转行?老老实实考公?目前趁在学校有大把试错机会,多接触项目进大院?还是磕出来点什么东西,进一步发展?方向有很多,怎么选是一个问题,怎么做又好像绊住了我。
Lemonade:我“轻视”过你,这是读完推文之后涌上大脑的第一句话,在那之后反思过自己,想过弥补,但总觉得自己很虚伪。而现在好像在和之前的自己和解,可能需要讲出来,获得救赎吧。
看到换旺仔牛奶的时候想笑,可能有棒棒糖和旺仔就不会长大了吧。
我很敬佩你的勇气,在这个随波逐流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判断,挺牛的。但我又觉得有点可惜,在我看来,你好像是个理想主义者,也会写论文,做研究,不考研可惜了。
可这个主观臆断的结论敲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想否定,没有哪个选择是绝对的。有句话叫“去做吧反正都会后悔”,可我不想把它用在你身上,我觉得不管你做什么,都会做好,不会后悔。我怎么对你期望这么高,哈哈哈,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的确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但当下也很有意义,那些个沟沟坎坎筛选出了更好的选择,但没有最好。
时间流浪者:你的文章我看了,为你们班没有好的考研成绩感到惋惜。我每年的感觉都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都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提高,泯然众人矣。在一个教学资源短缺的双非院校,能获得的锻炼和帮助绝对是有限的。很遗憾没有帮你们更多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只希望你们未来越走越好吧。
二十四
有天晚上摸了把舍友小Q的肚子,“你绝对胖了!”
“是啊,都有两年没有踢足球了。谁不想有个好身体呢?可是当我决定要考研的时候,就已经把球衣球鞋都拿回家了。”
他接着说,“考不上了就摆烂,继续胖。要是考上了就好好减下来。”
二十五
初试成绩出来后,西安也迎来了雨季。密密麻麻的雨点,打在很多人的心里,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难以名状的惆怅。
前段时间,问起班上同学的考研成绩,她说:“现在都想就业了,有被挫败到。我是有点恶心考研这些学校搞的手段了,害,一整个迷茫住了。”
我回复:“我是觉得吧,不要因为厌恶一个选择,而去选择另一个选择,选自己真正想要的。”
“还有点害怕吧,我考完给我们机构老师写答案,他说我理论能冲120,然后我看到分数就挺无语的,专业课被压到和公共课一样的分。就很怕重蹈覆辙哈哈哈哈哈哈。”
她接着说,“可能还是我不够卷,我要是公共课这种相对可控的科目都卷到85以上,那其实专业课压分也拿我没办法。心里很复杂,但是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害。
因为我考研的理论是报了两个班嘛,一个是大班,一个是小班。小班的上课方式基本都是对接他们的上课内容,包括ppt,老师喜欢的作答方式,他们也经常会去找老师聊。
面对本科学校教学资源的显著差异,大家肯定也会积极去消除差异,但是我现在就是搞不清楚——我要消除的差异除了学习方面的,是不是还存在别的东西,而我没有意识到。”
我想了很久,没有得到答案。于是回复:“这确实是个问题。”
二十六
两年前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学习任务繁重,生活压力大,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后来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现在,我誊写在这里:
世界越来越沉默,但我想表达。
记不清是这学期第多少次熬夜了,也记不清多久没有跑步,没有更新公众号文章了。
以前宿舍每晚11点准时熄灯,现在凌晨1点依然灯火通明。有的时候也分不清晕晕乎乎的是太累还是生病了,根本没时间思考,干就完了。
最怕的是手机突然亮起来又有人发消息来了,第二怕的是错过了重要的消息耽误了别人的事,责任心还是要有的。
以前觉得虽然自己是疯子,但不能要求别人和我一样疯,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可现在大家好像都一样了――把所有的时间全部扑在了学习(作业)上,甚至白天的时间不够用,还要从夜里偷一些时间。这种时候就觉得时间管理、日程管理都没什么屁用了。
这段日子里,哪一天不是熬过来的啊,看见大家一个个疲惫又努力的样子还是很心疼的,同时也有点心疼自己。
不是一个喜欢抱怨的人,因为抱怨没用,心中有期待就什么都不怕。只是喜欢思索与表达,这其中有两个观点是我不能认同的。
一是常听人说“我们要感谢苦难,正是苦难才造就了现在的我们”,那大连理工在实验室上吊自杀的研究生应该感谢苦难吗?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应该感谢苦难吗?
我们应该感谢的是那个在面对苦难时咬紧牙关不放弃的自己。但同时也不要忽略,有很多像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更努力的人,面对苦难时没能挺过来,这时苦难是压死骆驼的一摞摞稻草。
二是“当你感觉累的时候说明你在成长”,那么当年过五旬的老大爷在工地搬砖感到累的时候他在成长什么?抛开这个蹩脚的例子不谈,这其中存在一个效率与选择的问题。
同样程度的成长,是否一定要那么累呢,有没有相对轻松的方法?同样程度的累,有没有可能成长得更多,更加有获得感?再来,同样要累,同样是成长,这个成长的类型/方面是不是我现在必须要做的,我是否应该有自主的选择权?
激进点说,大学生活全部被作业充斥本就是一种病态。能理解但不认同,只是既然无力改变,那便希望以后回想起这段日子的时候觉得是值得的。
二十七
知乎上关于考研的问题在初试成绩出来后热度很高:
2022 年 457 万人参加考研,其中近 300万人会落榜,落榜概率这么大,为什么还有大批人要考?
有高赞答主在下面纠正,这是近400万人落榜,这几年很快就会有一个热点议题——研究生如何“去库存”。
评论有人调侃:“恶意考研”,“灵活考研”。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要考研呢?
有一位叫[道朗马泰尔]的答主是这么分析的:
中国所谓的竞争力,过去,今天,包括很久远的将来,都是低成本优势。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每年都要面对的难题,多一个读研的就少一个失业的大学狗。
但长远来看,等研究生毕业,对就业的期望也会同步提高。但是因为你多读三年就给你高薪岗位,对不起,国家没这个能力啊。
然而现在的本科生普遍是怎么想的呢?
即便我花了这三年时间,可能出来一样没工作,还可能到时候公考报录比远比今天恐怖。
但是我不读研,现在市面上很多公司,公考的那些岗位,直接就不要本科,我连搏一搏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考研热的浪潮终会退去。
到时候会分化,考研会成为少数脑子、金钱、时间三者至少有其一的人的游戏,躺平的根本不会淌这趟浑水。
二十八
在工作问题解决后,本来设想的驾考计划因为疫情原因不得不被搁置,本来就不规律的作息也因为每天凌晨的核酸检测变得更乱,于是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常常陷入内心的虚无。
造成这种虚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目标感的丧失。其实倒也不是说没事可做,公众号文章一直在更新,学科动态也一直在关注,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也一直在坚持,但这些工作似乎都是平行的关系,并无主次之分。
主要的工作有两个,一个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探索的新课题,但其尚且停留在数据搜集与整理的阶段,并且短时间内不会结束,它没法让我享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反而让我多了一丝“搬砖”的痛苦。
另一个自然就是毕业设计了,综合多种原因我最终选择了一个自拟的研究题目。这个选题建立在我参与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我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对我们此前进行的工作完成一次审视,这对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因为各种原因,所需要的数据资料的分析还尚未完成,所以对我来说这件事至少短时间来看也是不可控的。
综合以上原因,我这段时间最大的感受就是混乱,做了很多事,但好像并没有太多的获得感。
造成内心虚无的另一个原因是与外界的关联性减弱。身边的同学会本能地将我划为与他们不同的另一个群体,以前的方式是“你又不考研你不懂”,现在的方式是“你工作都找好了你不懂”,我确实不懂,我似乎很难碰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随着公众号读者越来越多,我与他们之间的交流反而越来越少了。200个人的时候,我大概能叫上每个人的名字;1000人的时候,也会经常遇到兴趣相投的同伴然后聊上大半天;现在快要4000人了,我们之间的关联性却几乎丧失。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神秘力量造成的,但我切实地体会了这样的变化过程。
没有了大三时囫囵吞枣的盲目,没有了大四钻课题研究时的原始热情,也没有了暑期实习时面对他人的自省,我难以通过与外部的关联来完成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内心的虚无感也由此而来。
在为数不多的交流中,我也很难与他们建立更深层的关联。
这种交流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希望能够从我这里得到某种支持。从信息的获取、论文的解读、论述的思路、热点问题的剖析,再到沟通的技巧、汇报的组织,我近乎疯狂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单向的输出和对个人生活的过度侵占,极大地增加了我对外界养分的需求,也常常催生我的情绪问题。
另一种是关于迷茫、困境和个人选择的探讨。“马上就要毕业了,感觉大学五年什么也没有学到,找不到好的工作,好迷茫,我该怎么办?”面对这种问题,以前我会试图和他一起分析所处的境况,然后提出若干设想与建议。但时间长了才发觉一切都是徒劳,他们大学五年所积淀的结果似乎已经注定,又岂是我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屁孩三言两语能够改变的呢?
久而久之,再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通常会说,“每个人都会有迷茫的时候,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下我公众号之前的记录”,然后匆匆结束聊天。强大的共情能力让我必须保持冷漠,我得承认,至少现在,我还没有获得处理这种情绪洪流的能力。
于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中有一段话说得很直接,但我很认同: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炫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
二十九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现有人口共141178万人。
自1997年恢复高考至2021年,我国本科累计毕业生人数约为6834.9万人。
稍加计算可以得到,我国当前本科生占比约为4.84%。
然而统计学上的意义与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并不吻合,就像《乔厂长上任记》开篇便说,“时间和数字是冷酷无情的,象两条鞭子,悬在我们的背上。”
在竞争文化发展到内卷化的今天,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甚至会在失利之后过度否定自己,将自己的人生归结为失败的人生。
周国平说,人会长大三次:
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你远离光环,变成万千星辰中最寻常的一颗;
第二次是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你日日辗转,夜夜无眠,在千万遍痛苦的咀嚼中,才渐渐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你只是一粒渺小的尘埃;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想尽力争取的时候,几番沉浮,你终于学会了坦然面对平凡的自己。
我们不应当妄自菲薄,也不必心存卑弱。
三十
3月27号,我问舍友小Q,你啥时候复试呢?
“明早抽签”
“那你今天元气满满个锤子”
“哈哈哈,今天也得元气满满”,“我吃饭都吃不下,食之无味”
3月29号,复试成绩出来了。
小Q握着鼠标的手一直在抖,说他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我们一群吃瓜群众在旁边起哄:“海底捞!海底捞!”
“卧槽!拟录取!”小Q突然大喊一声,“有学上了!”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
“天赋是什么呢?上天给的礼物吗?不不不,不是的,是你给自己的礼物。是你榨干自己后留下的血泪史,这背后走了多少弯路不可与外人道,所以你淡淡一笑,说:这都是天赋,与生俱来的。”
三十一
复试成绩陆续出来后,我收到了很多喜讯,发自内心的为他们感到开心。
如今再回头看,我们班考研的战绩似乎也没有最初设想的那么不堪,至少在我看来,比往届的情况要好很多。
这应当给我们很大鼓励,信息鸿沟固然难以消除,但当下我们获取优质资源较以前相比已然更加便捷,依靠个人努力跨越障碍改变“出身”仍然存在可能,只是背后要付出多少努力、历经多少艰难,不可与外人道。
三十二
茫茫人海中,能够熬出头的人总是少数,即使成为不了巨浪,我们仍然要挣扎着奔涌向前。
2021年9月,学院第一次统计就业意向,有23位同学选择考研,3位同学选择公招考试,在就业的同学中,大家的期望薪酬普遍在七八千左右。
2022年1月,学院第二次统计就业情况,其中有2位同学已签约,13位同学考研笔试不错拟等待复试,拟参加公招考试的同学上升到15人,拟就业同学的期望薪酬下降至五千元。
3月中旬,学院书记找未就业学生谈话,询问就业意愿,督促尽快就业。
但时至5月,已经签约的同学仍然屈指可数,就业问题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简单的一组数据对比,却反映出大家如何不断向现实妥协的心路历程。
三十三
前几天,有同学面试了家规划院,快要结束时,人事谈起了工资。
他说:“工资构成是基础工资+餐补+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基础性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之加了一大堆。
同学问,“加完大概多少钱?”
“三千二”
“去你M的吧”
三十四
前不久,有位读者给我留言:
你好呀~在备考最后两个月发现了宝藏的你,很感谢你的分享,但是我没能成功上岸,一直处于想转行但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不甘心放弃这个专业。现在对于规划和建筑行业的发展各有说法,刚刚看了你新的文章,所以想跟你请教一下。
考研结束以后,我以为我再也不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了,觉得备考的时候我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没能如愿,但是后来发现自己除了设计院规划院无处可去。
考研这个事,真的努力去做了,除非考上,不然这一辈子都会觉得遗憾的吧。我嘛?其实也难受了一段时间,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得接受。只是我一直在逃避,所以到现在都没找到工作。
后来我投了好多的简历,但是都石沉大海。之前我有想过通过实习来拿到offer,因为我发现很多给我打电话来的都是小的设计院,很缺人。
可是投广州那边的简历以后才发现,好像很多小的设计院也不要咱。我舍友她就怕找不到工作,迫于家里催促,签了当地一个小的设计院,加最多的班,拿最少的工资。
现在我就是处于一种一边投简历看有没有人要我,一边看转行的建议。最近我发现,这样不行了,还是得先有工作,然后才有转行的资本。毕竟都这么大了,我可不能加入新型啃老族啊。
三十五
一个多月之后,她再次找我聊天:
你敢相信,我4月初找你请教,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废狗了,属实是。我说我去当实习生人家也不要,不要没有工作经验的,真的是被毒打了。
你觉得我是先就业再择业还是一直等到有自己喜欢的呀,再跟你请教一下子。感觉现在就因为没有工作经验然后找不到工作,如果一直等的话,后面会更难找。
我回复:
其实等多长时间没有很重要,重要的是你打算在等的这段时间里干些什么,给自己定一个期限吧。
后来,她告诉我,那天聊完后,她收到了3个offer。
所以,总会好起来的,对吗?
三十六
黄灯老师在《我的二本学生》中这样描述普通青年进入社会后突围、奋斗以冲破自身局限的的处境:
“我发现网络的屏障不再成为我担心的理由,我害怕一个固化、无出路的群体,变为残酷的现实。
在孩子们偶尔扮酷的表达中,我分明感受到一种无形的东西,对年轻人的挤压,飞涨的房价、贬值的文凭、日渐减少的工作机会,已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生存真实。”
黄灯指出,个体层面学生与命运的抗争,和整体层面学生无法与命运的抗争,两者构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时代就这样将一群孩子架在钢丝上。
学生的表述则更为直观:
“现实密不透风,留给我们的只有一条很小的缝,就是这样一条缝,我怎么努力都钻不过去。”
三十七
4月初,毕业设计中期答辩前夜。
我们在电脑上奋笔疾书,窗外传来小区里孩子们的嬉戏声。
舍友突然问道:
“你们有没有觉得外面那些小朋友很欢乐?
咱们像他们一样大的时候,也是这样无忧无虑。”
多么清脆爽朗的笑声,没有掺杂任何别的念头的、发自本心的愉悦,我竟很久没有感受到过了。
三十八
有段时间毕业论文遇到比较大的阻碍,整个人就有点emo。此前这种情况似乎很少会让我焦虑,有问题解决问题不就好了,我似乎早已在各种摸爬滚打中练就了这种临危不乱的本领。
可是,这次,我突然发现,我竟然也会在找借口逃避的路上持续犯蠢。于是我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自我剖析:
我开始看到自己身上那种传统的知识分子的笨拙感,那些和社会格格不入的一面,我好像一直在逃避;我纠结做各种选择,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好像一直被推着往前走,我是否真正拥有过选择权呢;我期待爱情,也惧怕爱情所带来的伤害,我相信真爱,但也越来越觉得自己会孤独终老;我想要享受生活,但我确是十足的工作狂,我享受精神上的狂喜,却也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
我时常迷失,要反复确认——我是谁,但也经常为了某些别人认为无伤大雅的问题而固执坚持;我否认人是环境刺激下的产物,但我越来越深刻意识到环境对人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一现实;我试图不断逼近自我的本真,但往往遇到阻碍,在反复尝试后,重新做回那个并不理想的自己是何等困难;我假装深刻,生活中令人手足无措的琐事我总是难以招架,我渴望平庸,但我知道平庸比高贵更难以触及。
我追求儒家的理想境界,但没有马革裹尸的勇气,我欣赏道家退一步的智慧,却缺乏醉卧沙场的决心;我在这迷人的世界里闯荡多年却无暇欣赏;我在这糟糕的生活里也有过许多动人的快乐时光;我在别人年轻时故作深沉,又在接受了社会现实之后缅怀青春。
我绕着时间转了三圈却找不到终点,我回头望去,来路浩瀚,渺无人烟。但无论如何,我仍在寻找答案。
三十九
前几天有同学在知乎给我留言:
你好!看了你很多文章,我感受到了您是有初心的,是真挚地去热爱的。我是21级城乡规划乡村振兴专业的学生,最近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坚定地热爱这个专业,也不知道未来的出路。请问有什么建议吗?
我回应:
很难有什么具体的建议,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迷茫。如果非要说点什么的话,我觉得是:多看,多听,多想,多体会,坚定地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低年级的同学主要是培养对于这个专业的兴趣,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了解自己。
ta回复:
谢谢~谢谢你给我的建议。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和认识自己这两件事,也是我上大学以来在做的。虽然中间还是会迷茫,但我也像你一样,相信自己可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当时我正用程咬金在王者峡谷厮杀,复活的间隙凭着本能的直觉回复了这段话,并非经过深思熟虑。
但今天重新回过来看,这段话或许会对当下感到迷茫的我们有所启发。
所谓兴趣的培养,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去蔽”的效果,放下功利心,方能“明明德”。
认识自己要求我们发现“本心”,“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才能回归生命情感的本真。
如果我们能够在这种本真中坚定地做自己,虽然难以达到“止于至善”的高度,但至少不会有太多不必要的迷茫。
四十
5月19日,德育答辩。
本来想着就是走个流程,但没想到大家都这么走心。
有同学说,
“考研,是我第一个为自己做的决定,第一次特别想要为自己争取。考研失败,对我打击很大,但我告诉自己:一次失败又何妨,我想要考研就一定能考上。我相信,梦里能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能到达。坚强的生命不该屈服于生活的磨难,而是应该在风雨中傲然前行!”
有同学说,
“看似平淡无奇的五年,看似什么也没有学到的五年,看似茫茫然虚度的五年,这些有意无意的经历,都会成为未来生活的宝藏。”
有同学说,
“回忆到这里,我想,我的大学是火热的,这是我想要的,青春的样子。但,这不应该是青春的全貌,在这条娱路,后来两年我也许真的走上了愚路。那段学习的时光,似乎也染上了失败的暗淡。我没有辜负高中,但我负了大学,我本可以做但没有做,终究是我选择了平庸,无非后果自担。希望二战成功,让我喜得三年,重整行装,重思己过,奔赴未来。”
有同学说,
“弹指一挥间就到了大五,大学校园是我曾经做过无数次的梦,站在大学最后的节点回首,有圆满也有遗憾。五年过去,无愧来路,展望未来,祝自己前程似锦。”
有同学在结尾说: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祝大家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四十一
5月20日,拍毕业照。
穿上学士服看起来还真是人模人样的,挺开心,可是一想到要毕业又有点伤感。一边想逃离,一边又有点舍不得,就是这样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
在图书馆拍完集体毕业照后,舍友小Q借了无人机过来,我们又去西门拍,跳跃、扔学士帽、挥手、然后向前奔跑,后来一帧一帧的回看这些画面的时候才体会到其中的伤感。
有人说,大部分男人收到的第一束花,是在自己的葬礼上。那天,我很意外也很幸运的收到了来自学弟学妹的花,很感动,ta们的留言我非常喜欢——愿:走完山水万城,仍与理想重逢。
又回想起,之前指导ta们竞赛的时候整天骂ta们,导致ta们到现在都有点怕我,还有点愧疚,希望以后自己可以再温和一点吧,也真诚的祝愿ta们明年都可以考上自己想去的学校。
毕业照很快就拍完了,虽然在朋友圈收到了很多的毕业祝福,但我还没有来得及沉浸在毕业氛围里,马上又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了,好像一切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我突然想到那句话,真正的离开都是不动声色的。也许哪天,就突然有人搬空了在宿舍的行李,说,“兄弟们,我先走了”,然后,就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见了。
四十二
那天和我妈聊天,她突然开始催我找对象了,一瞬间就又意识到毕业背后还蕴涵着其它意味。
大学五年,谈过几段恋爱,有过小鹿乱撞的甜蜜时刻,也为爱彻夜难眠痛哭过。现在回想,仍然要感谢每一个曾经出现过在我生活中的人,即使现在已经不再联系,但还是希望你们都能过得好一点。
我曾对爱情有过很多期待,以前一直在公众号更新“写给未来女友的信”系列文章,现在已经不太好意思这样矫情了,但我回看的时候还是觉得心在怦怦跳,誊写一封给你们看:
亲爱的:
近来可好?我殷切地盼着你好!盼着你幸运着、努力着、热爱着!
我希望你幸运着,希望你在失落时遇见春日暖阳,在烦恼时遇见夏日清风,在怀疑自己时遇见秋日硕果,在孤独时遇见寒冬温暖的炉火。
希望你拥有午后慵懒的惬意时光,希望身边有真挚的朋友与你共同成长,希望你抬头看得见星光、心中有所期望!
我希望你努力着,希望你勇敢地去拼、去闯,去争取一切你想要拥有的东西,希望你能够直面内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芒万丈。
希望你有勇气对颓然的生活说不,走出舒适圈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拥抱活力青春。希望你在跌倒后仍然坚持,仍然相信努力的意义:最差不过大器晚成!
我希望你热爱着,希望你对工作充满激情,对生活满怀热血。希望你赚很多很多的六便士,也能抬头看见月亮,希望你能在当下所做的事情中找到乐趣。
希望你有和我一样的信仰:即使在人生的至暗时刻里,即使还要独自度过漫长的孤独岁月,我依然相信有一束光会为我照亮――热爱,供我肆意生长!
四十三
五年求学时光,作为一名准规划师的我们,也不知不觉见证了西安的发展和变迁。
2017年,永兴坊摔碗酒的视频在抖音偶然爆火;首批6000辆共享单车进驻西安;西安代管西咸新区;政府出台“史上最宽松”户籍新政……
2022年,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体验地——长安十二时辰再次爆火;共8条地铁线路正式运行;《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印发;GDP已经突破万亿元……
西安这座千年古城似乎总能带给我们惊喜,但也时常被骂上热搜,距离国际化大都市,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我曾在“城市认知、城市认同与城市传播”一文中谈到:不知从何时起,西安被赋予了“网红城市”的标签,不知道有多少像我一样对于西安有归属感的人,一方面感激城市营销让西安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又担心这个标签让我们的城市变得俗气,失去了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
我总觉得,会有一个那样的时代来临,就像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一样。那是一个以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文化无须包装成任何产品,它自己本身就是原因。那是多少人魂萦梦绕的盛世大唐梦,那将是真正属于西安的黄金时代。
四十四
有天晚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
想到有很多事情可能都是最后一次了。
想到我的青春就要这样结束了。
突然泪流满面。
虽然我们在一个集体共同生活五年,比高中还要多两年,但我对他们的了解却少得可怜,我们似乎并没有太多交集。
我发现,有很多我以前并不知道的事情。
我不知道,在学校举行的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升旗仪式上,我们班的同学就是升旗手中的一员。他说,出旗、护旗、升旗、降旗,在常人看来简单无趣,但是在他们心中,每一次升旗仪式都是最神圣的。
我不知道,留了两年多长头发的男同学,原来是为了中国肿瘤医院的捐发活动,为化疗儿童捐赠制作无危害的假发。他说,他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也想要为癌症晚期的姥姥祈福,姥姥最后还是去世了,他在拿到捐赠证书后才向大家讲述了这些缘由,也包括中途遇到的不被理解。
我不知道,竟然有同学可以同时会这么多技能,立体书、印章、手帐、火漆、微缩、剪辑,甚至还专门为偶像制作了应援礼包,大学生活竟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她说,学习是为了好好生活,生活也必须好好学习。
我不知道,有同学大学期间去了三十多个城市旅行;我不知道,我们班还有同学加入了学校的动漫社;我不知道,有同学当了好久的英语老师,还在那里收获了爱情;我不知道,舍友小Q在教育旅行机构呆的好几年,那些小朋友带给他很多温暖和治愈……
有太多的事情我不知道,他们都有各自的精彩。
四十五
距离毕业答辩还有三天。
舍友突然问了一句:你们想好你们的未来了没?
突然慌的一匹啊,他自言自语道。
四十六
6月23日,答辩。
最后一个才轮到我,虽然自己排练了好几遍,绝大部分内容都早已烂熟于心,但还是会紧张。
语速不由自主的加快,偶尔嘴瓢,设计好的重点和非重点已记不太清楚,想要煽动情绪的地方也没有能够如愿以偿,这绝不是我大学期间演讲的高光时刻。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总是会有遗憾。
虽然拿到了最高分,但我知道,探索才刚刚开始,还有太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现在回想当时压力山大的时候,我在怕什么?
能够把问题一点点解释清楚已经弥足珍贵,现阶段不能给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又如何,每一小步探索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我不要做逃避问题的懦夫,我要做直面问题的、平凡的勇士。
四十七
从六月开始,我的朋友圈每天都有人毕业。
昨天正好看到一条朋友圈,她说:
我曾设想过许多盛大的告别方式,可是一样也没有达成,兵荒马乱的六月没有留下什么喘息的时间,然后它向我证明,原来真正的离别就是这样悄无声息的。
悄声到嬉笑怒骂之间,时间轴就走到了尽头。想说的千言万语,竟然也就只有论文致谢最为郑重和真挚。
我深以为然。
四十八
答辩当天晚上,班聚。
没有感人肺腑的送别词,没有深情的大合唱。
只是几个熟悉的朋友们相互调侃,彼此敬酒,询问着什么时候离校。
我假装冷漠,假装潇洒,假装对于离别毫不在乎,假装对于大学的一切回忆并无半点留恋。
我没有说很多话,我喝了挺多酒。
结束的时候,我们一起干杯,说:新年快乐!
四十九
三天后,宿舍聚餐。
一个并不熟悉的餐厅,盛夏的夜晚,刚刚下过暴雨。
没有人谈论离别的意义,只是一轮又一轮的喝酒。
那天,我们都喝的大醉,借着醉意,说出了很多以前没有说出口的话。
我们宿舍是个很神奇的宿舍。qq群名叫“蜜雪冰城”,微信群名叫“书亦烧仙草”;喝酒的时候不玩骰子,喜欢玩飞花令和成语接龙;每天都要轮流拖地,要是忘记拖的话就得惩罚一周……我们宿舍恐怕是规矩最多的宿舍,但我们乐于遵守,并享受着由此带来的便利。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成功戒掉烟,改变许多坏习惯,也逐渐变得自信起来,变得开朗一些,这离不开他们对我的帮助和包容。
那天,我们说好不要煽情,要开开心心的吃完散伙饭。
那天,我们一起扯着嗓子唱歌,结尾还是没忍住点了首《送别》: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毕业后,我留在西安工作,小Q要去成都读研,我们都将去往不同的地方,我们就要分别了。
我这个人呢,最不擅长离别了,管不住眼泪。我希望一切都能够自然流淌,比如,睡一觉醒来,我们都已经开始新的生活了,我们都要好好的,我们一定都会好好的。
五十
最近,经常听到有师友谈论到我,说我是少见的拥有自己想法、并能坚持自己想法的学生。
大学五年,如果以学校的价值标准来评判的话,我绝对算不上什么好学生,对于这点我有比较清晰的自我认知。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更像一个局外人的角色,游离在价值标准之外,专注自己内心的探索。
听到这样的类似“官方”认可的评价时,我总是很警惕。因为我从来不愿意用结果来评判自己,假使这次我失败了,这依然不能否认我为此付出的努力,我还是我自己,我并不会因此轻视我自己。
但假使我失败了,假使我在临毕业前还没有找到工作看不到未来,我是否还会收获同样的评价呢?我想那时恐怕会有很多过来人,他们苦口婆心地安慰我,当初那么多人劝你考研,你怎么就不听呢?现在吃到苦头了吧。
就像安娜诗中所说:
也许,我们生下来就该是耄耋老者,携带着智慧来到人间。这样,我们便能决定自己在世上的命运,便能在第一个十字路口,就选择好毕生的道路。
但现实通常如罗伯特诗中所言: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我在想,我从来不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我只是在无数个自我怀疑的时刻之后,做好了迎接失败的准备。I got nothing to lose!我真的会失去什么吗?我还是我自己啊。
五十一
毕业典礼的前一晚,连夕阳都那么美。
7月3日,毕业典礼。
当坐在我旁边的哥们突然拿起话筒开始唱《newboy》时,我才意识到——毕业真的来临了。
然而真正的毕业典礼和往常也并没有什么不同。燥热的夏天里,学士服早已被汗水浸透。颁奖、献花、致辞,我们旁观着早已彩排好的一切有条不紊的发生,却很难意识到,我们自己就是今天的主角。
“我知道你有千言你有万语,却不肯说出口……当你背上行囊卸下那份荣耀……我只能让眼泪留在心底。”
《祝你一路顺风》歌声响起,话筒里传来声音:请全体老师起立,目送所有毕业生离场。同学们,再见!
五十二
我们毕业了!
但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