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荐文 | 特色小镇的理论剖析及其政策分类研究

百科   2024-04-26 18:04   陕西  



编者按


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亦是当前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政策抓手和落地路径,通过政府支持引导来激发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然而,特色小镇的政策引导和扩散具有显著的“自上而下”性,使得地方实践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面对现实世界中鲜活且频发的特色小镇现象,亟待从学界视角对特色小镇的理论基础展开剖析。

南京师范大学胡晓辉副教授等在《热带地理》2024年第2期发表了《特色小镇的理论剖析及其政策分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调查证据》一文。该文以浙江省134个省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2017—2022年多次实地访谈、线上问卷和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结合演化经济地理和集聚经济理论,对特色小镇的历史基础、产业属性和发展目标进行识别分析,归纳出科技园区型小镇、专业化市场型小镇、景区型小镇3类特色小镇,并提出相应政策干预建议。


研究缘起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目的在于对传统城镇化进行修正和更新。“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高质量的经济空间平台,打造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实践在全国各地展开。其中,以浙江省提出的“特色小镇”最具代表性。
    “特色小镇”这一概念是2014年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在视察杭州云栖小镇时提出的,仅8个月后便从地方实践政策上升为国家正式政策。特色小镇是集成地方专业化、土地集约化与职住协同化的新型发展平台。其本质是:通过地方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在土地和空间集约利用条件下,打造集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融合的社会经济空间。特色小镇强调借助地方特有历史条件和资源本底,发展专业化经济,营造地方感和经济嵌入性,以此形成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机制。部分学者认为特色小镇政策影响下地方政府会借助政策契机,继续推动土地金融化,揭起新一轮的“房地产热”;加剧区域不平等性;易出现政策简单复制的现象等问题。这使得政策本身存在既强调“地方特色”又突出“国家标准”的矛盾。
    结合以上背景,本文试图厘清特色小镇的政策本质和地方实践的关系,剖析浙江省特色小镇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并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和演化经济地理学等概念视角,阐述特色小镇的政策本质,提出一种基于类别的政策干预方法,以期为新型城镇化政策实施的优化和调整提供新视角。

 杭州云栖小镇

(图片来源:https://www.vjshi.com/watch/4098350.html)



  

特色小镇的背景逻辑与分析框架





    2014年,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在视察工作中首次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并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创建特色小镇”列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重要议程。特色小镇强调地方产业特色、内生动力形成与制度平台优势,还突出土地集约性和绿色发展理念。需要指出的是,特色小镇政策根植于浙江社会经济长期积淀而来的特殊语境中,脱胎于富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现实,是政府探索推动新型城镇化抓手的理性政策实践

    在浙江的政策文件中,特色小镇不是建制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然而,当其上升为国家政策时,其原本的地方性内涵定义被曲解,以适应政策出台主体的自身需求。比如,住建部认为特色小镇是建制镇,而发改委则认为其非建制镇、非园区。这使得各地对上级政策出现理解偏差,中央不得不多次出台文件对以往政策进行纠偏。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和开发区理论、演化经济地理学下的区域产业路径发展视角对理解特色小镇有高度关联性,并构建了一个理解特色小镇发展本质的分析框架。1)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市场是特色小镇的历史基础。2)特色小镇是政府主导下的平台经济特征。3)特色小镇强调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涉及增加新动力(如数字化)和新功能(如生态、旅游和生活功能),可用路径更新/升级和路径拓展来理解;同时,特色小镇有园区特征,立足政府优惠政策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可见,时空属性、产业特征和发展目标是理解特色小镇的核心变量,能初步识别特色小镇的类型特征

▲ 理解特色小镇本质的演化分析框架



 

区域概况与方法


 


    浙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发源地,分别于2015—2019年批复5批特色小镇名单,其中有22个省级命名小镇、110个省级创建小镇、62个省级培育小镇,省级小镇总数达到194个。基于此,本文特别关注于2017—2019年构建的浙江省级特色小镇,通过网络问卷、实地访谈和文本资料分析3种方式,对共计134个小镇进行跟踪研究。首先,经2019年9月浙江省发改委组织协调,笔者对当年各特色小镇负责人发放网络问卷表,内容涵盖小镇发展历史、产业特征和发展目标。其次,对8个特色小镇进行田野调查。选取同小镇建设发展利益相关人为访谈对象,包括官员、企业家、员工和居民等,共获37人次访谈数据。最后,对小镇所在政府政策材料、报刊和统计数据进行文本分析,以佐证一手数据的可靠性。

    结果显示:1)浙江特色小镇主要分布于城镇郊区和建制镇;2)绝大多数小镇在本地原有专业化平台上构建而来。3)小镇产业分4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以自然资源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基础的旅游业。4)地方政府是特色小镇的核心主体,71.2%的小镇产业与本地产业密切关联;5)接近半数小镇遵从浙江“块状经济”事实,侧重于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超过1/3的小镇谋求发展信息技术、文化、高端制造业、金融等新兴产业。为更好地理解特色小镇本质,比较总结了浙江省特色小镇不同类型的实践特征,并大致划分3类具有高度共性的特色小镇类型。

▲ 基于浙江省2019年134个特色小镇负责人的问卷调查结果


 浙江134个省级特色小镇分布分类(截至2019年)


01
政府主导的新兴产业型特色小镇

案例一:以城市产业新城为平台的杭州梦想小镇
    梦想小镇设立在杭州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内。作为中组部、国资委确定的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杭州未来科技城强调人才驱动的科技创新和产城融合。该地的专业化并非企业自发集聚而成的,而是未来科技城和特色小镇双重政策叠加的结果。
    该类小镇有2点共性:1)常位于国家、省市的产业新城(园区)平台内,侧重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2)服务国家“双创”战略。
    该类小镇存在2方面不足:1)企业和人才集聚由政策驱动,当政策条件出现波动时,企业根植性弱;2)因其区位特征,为土地金融化提供了机会,易致生产生活成本增加,不利于城镇化进程。
案例二:以城郊产业园为基础的嘉兴光伏小镇
    嘉兴光伏小镇位于嘉兴秀洲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内。2010年,浙江省为发展“绿色经济”部署了省级产业园区——秀洲光伏产业园,并于2015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这为该地创建特色小镇提供了有力基础。光伏小镇的创建并非企业或市场行为,而是产业园区平台下的特定产物
    该类小镇有3点共性:1)以政府主导的城郊产业园平台为主;2)小镇专业化形成依赖平台既有产业基础,但更多是特殊政策优势下的结果;3)小镇经济即园区经济,坐落于当地既有产业园区内,因远离城市中心,缺乏既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文旅功能。
    构建该类小镇往往需投入更多成本,如增加城市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因受到园区目标的影响,其早期发展可能面临产城融合和人口流入不足等问题。

未来科技城内的余杭梦想小镇(a)和国家高新区内的嘉兴光伏小镇(b)


02
企业集群主导的专业化市场型特色小镇

案例三:以小镇专业化市场为平台的绍兴袜艺小镇
    袜艺小镇位于世界最大袜子生产基地——绍兴诸暨大唐镇。小镇以专业化市场为依托,其产业围绕当地袜业的产品设计、包装营销和质量检测服务等。据企业访谈,大唐镇具有袜业领域全国最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市场,企业和企业家具有强社会根植性。
    该类小镇的产业具有自下而上性,嵌入在成熟本地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中,具有天然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资本优势,反映地方政府的理性行为,其目标是推动本地现有核心产业的路径升级和更新。通过对专业化市场的功能增加(如增加设计、会展、旅游和文化等功能),以此提升集群综合竞争力。然而,因依赖于以建制镇为尺度的有限经济规模和社会网络,使得外地创业者和就业人员存在较高社会融入成本,并且由于在镇级政府管理下产生的历史积淀,在人才、投资和城市基建配套上缺乏足够吸引力。

位于中国大唐袜业城(专业化市场)的袜艺小镇(a)和小镇内景(b)

03
基于地方特有资源的旅游型特色小镇

案例四:以温泉资源为特色的金华温泉小镇
    温泉小镇位于金华市武义县温泉旅游度假区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形成了以温泉旅游、康养度假和会议接待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是中国唯一一个由自然资源部命名的“中国温泉之城”。2015年,武义政府提出创建温泉小镇,旨在提升温泉产业的品牌效应,以此吸引新的外部投资。据相关企业访谈,尽管自小镇创建以来吸引了11家酒店、度假村、博物馆等企业投资,但小镇因地处自然山区且远离城区,普遍存在投资回报期限长和产品特色性单一等的问题。
    该类特色小镇主要依赖于地方特有的自然或文化旅游资源,试图通过特色小镇政策加持,以提升配套设施,丰富旅游附加产品和价值(如文化,音乐和体育),寻找当地发展的新机遇、新资产和新路径。但该类小镇存在3方面的发展不确定性:1)容易受旅游市场和外部危机的影响;2)可能面临更多的金融投资风险;3)因区位存在一定缺陷,难形成有规模的人口城镇化机制。

金华温泉小镇

(图片来源:https://travel.qunar.com/travelbook/smartlist/7403751)




基于分类的特色小镇政策干预建议




    作为一种全国性政策实践,特色小镇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共性。同时,不同地方的历史基础、产业属性和发展目的使得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方式和结果具有差异性。对特色小镇进行归类,并提供了差别化政策干预方法。

特色小镇类型特征和分类政策方法




重要结论




    特色小镇是专业化经济、平台经济和新城镇化运动的产物,本身并非是新生事物,而是在浙江原有产业地域特色和新型城镇化实践中的新发展形态,是新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平台的空间经济新载体。从更广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历史基础看,特色小镇不仅是新型城镇化体系中的特色活力点,更是促进乡村—小城镇—县域—大中城市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的重要纽带,其强调土地高效利用、平台经济抓手和绿色低碳“三生融合”发展的理念,本身就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从产业集群、园区经济和演化经济地理视角对特色小镇本质进行研究。通过对浙江省案例的分析得出:创建特色小镇需充分尊重地方原有的先决条件,如历史平台、产业属性和发展目标等,并致力于产生具有地方内生动力的城镇化机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特色小镇的3种类型:1)以政府主导的园区型特色小镇,侧重发展新产业,应以企业嵌入、内生聚集和相关多样化为导向,避免土地金融化;2)基于小镇集群的专业化市场型特色小镇,应推动本土产业集群的路径升级、更新和拓展。将新知识引入产业集群,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企业升级;3)以本地特殊自然(或特殊文化遗产)资源为基础的旅游型特色小镇,政策干预应强调地方资源特殊性,评估其在发展旅游经济方面的潜力,建立有利于当地农民再就业的职业培训机制。

    本研究展示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即因早期对多头部门理解偏差和以浙江为模版的政策指引,使得不少特色小镇急于落地,容易进入“政策复制、政策失真”的怪圈。这是国家政策在地方实施的普遍问题,特别是当这种政策有自下而上性和入围标准化时,地方实践偏差和问题似乎难以避免。为此,在未来地方实践过程中,应避免短期且不基于地方事实的政策复制和实施,或当政策移动时,需要设立引导机制,协调中央和地方政策共识,允许弹性实施空间和柔性评价体系;避免设置“一刀切”的政策入围标准,尊重基于地方的产业路径选择权和行动目标,承认特色小镇在产业、形态、功能和目的上的多样性




延伸探讨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特色小镇的发展类型和政策分类,并通过浙江省的调查证据进行了佐证,但缺乏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特色小镇之间存在的差异和互补性,同时缺乏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特色小镇在政策执行效果上的差异。未来可将其他省份的特色小镇发展情况与浙江省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各地特色小镇在政策实施、发展路径上存在的不同与共性,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全国范围内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引用格式

胡晓辉,林潭晨,张天尧,张旭亮. 2024. 特色小镇的理论剖析及其政策分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调查证据. 热带地理,44(2):269-279.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30


失忆先生
和5000+城规人一起向上攀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