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亦是当前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政策抓手和落地路径,通过政府支持引导来激发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然而,特色小镇的政策引导和扩散具有显著的“自上而下”性,使得地方实践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面对现实世界中鲜活且频发的特色小镇现象,亟待从学界视角对特色小镇的理论基础展开剖析。
南京师范大学胡晓辉副教授等在《热带地理》2024年第2期发表了《特色小镇的理论剖析及其政策分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调查证据》一文。该文以浙江省134个省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2017—2022年多次实地访谈、线上问卷和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结合演化经济地理和集聚经济理论,对特色小镇的历史基础、产业属性和发展目标进行识别分析,归纳出科技园区型小镇、专业化市场型小镇、景区型小镇3类特色小镇,并提出相应政策干预建议。
▲ 杭州云栖小镇
(图片来源:https://www.vjshi.com/watch/4098350.html)
2014年,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在视察工作中首次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并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创建特色小镇”列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重要议程。特色小镇强调地方产业特色、内生动力形成与制度平台优势,还突出土地集约性和绿色发展理念。需要指出的是,特色小镇政策根植于浙江社会经济长期积淀而来的特殊语境中,脱胎于富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现实,是政府探索推动新型城镇化抓手的理性政策实践。
在浙江的政策文件中,特色小镇不是建制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然而,当其上升为国家政策时,其原本的地方性内涵定义被曲解,以适应政策出台主体的自身需求。比如,住建部认为特色小镇是建制镇,而发改委则认为其非建制镇、非园区。这使得各地对上级政策出现理解偏差,中央不得不多次出台文件对以往政策进行纠偏。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和开发区理论、演化经济地理学下的区域产业路径发展视角对理解特色小镇有高度关联性,并构建了一个理解特色小镇发展本质的分析框架。1)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市场是特色小镇的历史基础。2)特色小镇是政府主导下的平台经济特征。3)特色小镇强调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涉及增加新动力(如数字化)和新功能(如生态、旅游和生活功能),可用路径更新/升级和路径拓展来理解;同时,特色小镇有园区特征,立足政府优惠政策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可见,时空属性、产业特征和发展目标是理解特色小镇的核心变量,能初步识别特色小镇的类型特征。
▲ 理解特色小镇本质的演化分析框架
浙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发源地,分别于2015—2019年批复5批特色小镇名单,其中有22个省级命名小镇、110个省级创建小镇、62个省级培育小镇,省级小镇总数达到194个。基于此,本文特别关注于2017—2019年构建的浙江省级特色小镇,通过网络问卷、实地访谈和文本资料分析3种方式,对共计134个小镇进行跟踪研究。首先,经2019年9月浙江省发改委组织协调,笔者对当年各特色小镇负责人发放网络问卷表,内容涵盖小镇发展历史、产业特征和发展目标。其次,对8个特色小镇进行田野调查。选取同小镇建设发展利益相关人为访谈对象,包括官员、企业家、员工和居民等,共获37人次访谈数据。最后,对小镇所在政府政策材料、报刊和统计数据进行文本分析,以佐证一手数据的可靠性。
结果显示:1)浙江特色小镇主要分布于城镇郊区和建制镇;2)绝大多数小镇在本地原有专业化平台上构建而来。3)小镇产业分4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以自然资源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基础的旅游业。4)地方政府是特色小镇的核心主体,71.2%的小镇产业与本地产业密切关联;5)接近半数小镇遵从浙江“块状经济”事实,侧重于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超过1/3的小镇谋求发展信息技术、文化、高端制造业、金融等新兴产业。为更好地理解特色小镇本质,比较总结了浙江省特色小镇不同类型的实践特征,并大致划分3类具有高度共性的特色小镇类型。
▲ 基于浙江省2019年134个特色小镇负责人的问卷调查结果
▲位于中国大唐袜业城(专业化市场)的袜艺小镇(a)和小镇内景(b)
▲金华温泉小镇
(图片来源:https://travel.qunar.com/travelbook/smartlist/7403751)
作为一种全国性政策实践,特色小镇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共性。同时,不同地方的历史基础、产业属性和发展目的使得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方式和结果具有差异性。对特色小镇进行归类,并提供了差别化政策干预方法。
▲特色小镇类型特征和分类政策方法
本研究展示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即因早期对多头部门理解偏差和以浙江为模版的政策指引,使得不少特色小镇急于落地,容易进入“政策复制、政策失真”的怪圈。这是国家政策在地方实施的普遍问题,特别是当这种政策有自下而上性和入围标准化时,地方实践偏差和问题似乎难以避免。为此,在未来地方实践过程中,应避免短期且不基于地方事实的政策复制和实施,或当政策移动时,需要设立引导机制,协调中央和地方政策共识,允许弹性实施空间和柔性评价体系;避免设置“一刀切”的政策入围标准,尊重基于地方的产业路径选择权和行动目标,承认特色小镇在产业、形态、功能和目的上的多样性。
胡晓辉,林潭晨,张天尧,张旭亮. 2024. 特色小镇的理论剖析及其政策分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调查证据. 热带地理,44(2):269-279.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