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百姓真的生活在“地狱”中?
文摘
2024-09-01 13:17
河南
1
现在好多作品,将古代国人的生活描述得非常悲惨:皇帝荒淫无道,官员无官不贪,地主老财无恶不作,百姓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再遇天灾人祸,到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翻开史书,人相食每隔几页就会出现一次,之后就是屠城等等。还有现代史学爱好者,根据历史户籍记录,总结出中国史上十二次人口大灭绝。总之他们得出的结论,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地狱之中。对以上结论,我一直坚信不疑,最近突然灵光一闪,总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头。既然有十二次人口大灭绝,必然有十二次人口大爆发,如果中国人一直生活在地狱之中,哪里会有人口大爆发?套用网上一句名言:“当环境变得恶劣,动物也会选择不生。”人比动物聪明得多,如果中国历史一直处于地狱之中,国人早就灭绝了。我不爱翻资料,也没这个精力,只能从常识角度对历史上国人的生活做个简单分析。除了西汉末年新莽王朝,将土地山泽矿山等一切资源控制在王朝之手,其余任何一个王朝建立统治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均田地,将田地平均分给农民,并且在王朝存续期间,田地永远归个人所有。其它财产如房产等,也依据相应标准进行划分,永归个人或家族。别小看这种财产拥有方式,它是社会稳定的最大保障,也就是所谓的有恒产就有恒心。田产归自己所有,干活就有积极性,就不会胡干蛮干。举个简单例子,我们老家几千年来人们全部居住在土坡边山崖下,平整土地一直做为农田延续了几千年,人们宁肯住的地方偏点、差点,也舍不得将上好农田变为宅基地。人口变多怎么办?再到偏远的土沟里挖窑建房,因此一个村子,遍布沟沟坎坎,但农田始终是农田。那时生产力不发达,人们靠天吃饭,年景好时,大家可以吃好点,绝不会吃干吃净,还要留点余粮以备荒年,如果没有大的天灾,人们的基本生活应该有保障。帝制时代,重农轻商。注意,只是轻商,不是彻底不允许经商,它是从制度礼仪上将商人归入另类,不让其过度发展。比如,商人后代不允许参加科考,不允许作官。不过,科举对百分九十九人来说,形同于无,大家很现实,不做那个梦。大商人受歧视,农民们开个染坊、油坊、豆腐坊,做点小买卖完全允许,因此,全国各地交通要道,形成无数大大小小的集市,一直兴盛了几千年。秦朝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秦民四处流动。秦亡,户籍制作为秦恶政的一部分被后世王朝抛弃。户籍依旧存在,但不是为了限制民众,而是为了方便统计人口,或者收缴税赋的需要,老百姓想去哪儿游历经商,跳腿就走,基本不受限制。到了明朝,朱元璋将秦户籍制重新拾起大加限制,不过朱元璋死后,这一限制措施几乎名存实亡。田产私有,经商自由,户籍限制名存实亡,这三条政策实施,就是国人几千年来生命力旺盛没有亡国灭种的根本原因。但你说中国人活得十分幸福,也不是事实。首先,生产力不发达,老百姓靠天吃饭。记得四十年前,老家土地亩产很难超过三百斤,过五百斤就算烧高香,如遇干旱或水涝,颗粒无收也不鲜见。百姓可能存有余粮,一两年灾情能抗过去,超过两年,就要饿肚子了。其次是官灾。王朝养官为了治民,官要吃饭,还要吃好饭,难免从百姓口中夺食。但我对古代官灾的危害一直抱怀疑态度。古代治理人员分官和吏,官是通过科考或举荐产生,数量非常有限,一个县一般有三个官员,县令、县丞和主薄,他们享有国家俸禄,其他人皆为吏,吏的数量也就百十号人。那时权力不下县,各乡各村实行自治,乡村治理者的收入一部分来自家产,一部分来自村乡里收取的杂费。读宋史,印象较深的是王安石变法那段,王安石在奏折上说,官员太多,急需裁撤。赶紧翻史书,全国官员不过两万多,吏有十数万。这算多吗?现在一个市的官员也不只这么多!其三是皇灾。古代皇帝多奇葩,有的喜欢大起宫室,有的喜欢开疆拓土,有的喜欢四处巡游,导致其生活工作成本有点高。那时生产力落后,全靠人力,四处巡游、大起宫室、搞得特殊爱好,花不了几个钱,最怕的是喜欢开疆拓土,那花钱就多了去,不将十室掏成九空,决不罢休。其四是边患。这是困挠中国两千年的老问题,有边患,就得抵御,要抵御就得花钱,还要花大钱,这问题大家都理解,就不多说。其五是匪患。一遇大的天灾,老百姓吃不上饭,个别强人就会落草为寇,靠打家劫舍过日子。匪患多了,就演化为起义,王朝在剿灭过程中又要加税征粮,老百姓的日子就更苦了。其六是大动荡。天灾外患加匪患,王朝进入垃圾时间,变为没有法律缺乏道德失去秩序的时期。百姓没吃的,王朝没吃的,军人没吃的,起义者也没吃的,那时百姓才陷入地狱之中。其七是疾病。那时医学不发达,人们得点小病很容易要命,因此,人生的多,死的也多,如果将寿命进行平均,也就三四十岁那样等。文章写完了。最后补充一点。大多数情况下老百姓活得还可以。那时男女人口比例相近,也不需要多重的彩礼,一般人家都能嫁娶得起。那时医有医德,师有师德,那时的官吏也贪,但有严刑峻法伺候,抄家斩首是轻的,诛灭九族也不鲜见。更重要的是官吏贪墨所得在王朝内,不会跑到大辽大金,早晚会流到市面上刺激一下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