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又要,天下哪有这等好事!
文摘
2024-09-16 20:46
河南
一
梁武帝最初信奉的是儒学,诗词文章写得非常好,是当时著名文学社“竟陵八友”之一。后来篡位当了南梁开国皇帝,开始热衷道学,拜“山中宰相”陶弘景为师。陶弘景教他辟谷吐纳运气之术,他学不来,你想皇帝执掌天下大事,烦心事儿一大堆,哪有时间清心静坐?陶弘景一看这招不行,就给他炼制丹药让他服食。现代人知道,丹药主要成分是重金属汞和铅,这些东西初服让人精神一振,多服就会重金属中毒,面部发赤脾气爆躁,不但不能延年益寿,并且有“中道崩卒”的危险。陶弘景死,梁武帝反应过来,好家伙,道教仙师老陶也不能长命百岁,作为俗世帝王,天天忙的跟狗似的,想仙福永享,岂不跟做梦似的?不久梁武帝又找到新的信仰,那就是佛教。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土,一直在上层社会流传,北魏王朝将之发扬光大。据说当时北魏全国建有三万多座寺院,有僧众百余万人。在北魏王朝带动下,佛教在南朝也蓬蓬勃勃发展起来,杜牧有诗盛赞南朝佛教兴盛的状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让人搬来佛家经典,仔细研读起来,越读越迷茫。东汉蔡愔从西天取回来的经卷只有几十卷,经后面僧众胡乱发挥,到南北朝时已有数百上千卷,还分出许多流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似下笔千言,实是空无一物。梁武帝将这些经卷一推,心里念叨道:“千言万语,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信字,信则有,不信则无!”单单心里信没用,得用行动将之表达出来。梁武帝让人将宫内空闲宫殿改造成佛堂,退朝之余,在佛像前穿僧衣戴僧帽静坐敲木鱼以清心。无奈国事繁杂,各种念头层出不穷,搞得他心烦意乱,静坐几个时辰,没有片刻进入禅定状态。“拉不出屎怨茅厕,”梁武帝认为,皇宫充满妖魔鬼怪,要想成仙成佛,得到佛寺才行。武帝一声令下,虎狠之士一拥而上,将皇宫对面的民居拆了个净光,之后花巨资修建一座豪华壮观的寺院,武帝亲自起名叫“同善寺”,将全国最著名的僧侣请入寺院,以便指导自己的修行。武帝退朝后进入寺院,在高僧的指导下,偶尔也能进入禅定状态,可惜好景不长,静坐下来,脑海不断涌现各种念头:某地遭灾,多少万人沦为饥民;某地强人作乱,朝廷派数万人马,也无法将之平定;北魏又作妖了,经常袭扰边地军民;某某大臣这几天表现异常,是不是结党谋乱了等等。这些杂念如影随形,就算将木鱼敲破、佛珠捻碎也平息不下去。他愤怒了,叫来僧众,将他们骂了个狗血喷头,然后将袈裟一脱禅杖一扔,回宫生闷气去了。过了几天,他将主持叫到面前,寻求禅定成佛办法。主持非常正直,对他说:“要想修成仙佛,就得抛却俗世,一心礼佛,方能取得一定功效。如今,太子贤明,人神共知,陛下何不传位太子,一心礼佛?”“噫!”梁武帝惊叫一声说:“传位太子?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你也能说出口?告诉你,朕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做皇帝,做好皇帝,还要成神成佛仙福永享,如果皇位没了,成神成佛有什么意义?”“皇上既要,又要,就算佛祖也做不到。我佛如来本是王子,为了修行抛弃王位入山修行,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得成佛成仙。太史公司马迁云‘人虽圣贤,不能左画方右画圆’陛下既要又要,纵是神仙也做不到!”“你给我滚,滚得越远越好!幸好朕一心向佛,否则你项上人头早已落入红尘!”主持振衣起身,连喊几声阿弥陀佛,昂然而出飘然而去,外出云游去了。没几天,梁武帝觉得主持的话似乎有点道理,但他始终无法接受抛弃皇位一心礼佛想法,最后找到一条折衷的方法:不禅让皇位的情况下,到同泰寺出家修行。大通元年(527年)三月某日,大臣们皆在大殿等候,眼看日影偏西,也不见武帝出来。大臣们慌了,将宫中角角落落找了个遍,也没见武帝身影,正在焦急万分时,同泰寺传来圣旨:“朕已出家修行,众卿速回!”大臣们内心一阵嘀咕:国不可一日无主,你出家可以,但得将天下交出才行呀!大臣们都是人精,这话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于是你瞧瞧我我瞧你,一拱手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无奈各地奏折如雪片般飞来,大臣们不敢做主,又见不到皇上,这可咋办?正当大臣慌恐不安之际,寺内再传御旨:让朕回宫可以,按照佛寺规矩,参考时下行情,需要一亿赎金买朕还俗。众臣一咬牙,你出十万他出二十万,凑足一亿钱送达同泰寺,果然寺院诚信,童叟无欺,今日钱到,第二天武帝便回宫理政了。武帝下旨,用这笔钱扩大寺院规模,重塑金银佛像数万尊,算做自己功德。大通三年(529年)某月某日,武帝又故计重演,到同泰寺出家去了。老规矩,要想皇帝还俗,还得花钱赎买。上次大家没经验,自掏腰包,这次学精,大家一致同意,钱从国库出。之后,大同十二年(546)、太清元年(547年),武帝两度出家,大臣们再从国库支钱赎身。当时梁朝通货膨胀严重,国库多出好多钱,才将武帝赎出。当然,朝廷不事生产,这钱最终得亿万蚁民出,这叫羊毛出在狗身上,最终还得羊买单。武帝好“龙”的故事传到印度,惊动印度高僧达摩禅师。南梁普通元年(520年),他不远万里先到广州,然后急匆匆奔赴建康求见武帝(一说是武帝亲自将他接来)。武帝非常兴奋,亲自在大殿接见达摩禅师。武帝从御座中下来,两人简单行礼,四目一对,互相转着圈打量起来,禅师倒吸一口冷气,心中暗想,武帝礼佛多年,依旧满脸杀气不怒自威,全无半点慈悲。武帝也觉得奇怪,这位高僧面容枯瘦身材矮小,光头虬髯,咋看咋不像高僧。双方气场不同,互盯了一会各就各位,武帝龙椅高坐,等着禅师开口说奉承话,谁知禅师喊声阿弥陀佛,再无一言。武帝有点生气,普天之下、朝堂之上、庙宇之中,谁不说自己是菩萨转世圣人第一?好嘛,先将圣人否定,自然也就不存在圣谛。既然这厮无理,就别怪朕不义,武帝将眼一翻,大声问道:“那么,朕对面的人是谁?”武帝顿了顿,觉得自己有点失礼,整整衣冠故作谦虚地问:“朕自登九五以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什么功德?”“你这货十分无礼,朕一心礼佛数次舍身,不近女色不沾荤腥数十载,你竟敢说朕没有功德?朕,朕——”武帝气得差点背过气去。“皇上息怒,你所说、所修都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通俗地讲就是皮毛功夫,就象影子跟着形体那样自然,虽有善因,但无实相,算不得功德,算不得功德。”“净圆妙智,体自空寂,无欲无求,无执无妄,这种境界不是普通人可以求得的,这才是功德。”武帝觉得这话刺耳,不过挑不出什么毛病,索性将眼一闭两手一摊双肩一耸,算是为这次对话作结。达摩禅师长叹一声,飘然而去。在建康逗留一段时间,不受待见,来到江边,取芦苇个一根往江中一扔,登苇渡江而去,这就是一苇度江的来历。大梁太清二年(548年),降臣侯景反了。侯景原是东魏大臣,属白种羯人,资历、能力与东魏丞相高欢不相上下,他从不扶墙,就服高欢。高欢死,侯景认为东魏再无对手,就反了。谁知高欢知道自己儿子不是侯景对手,专门留下大将慕容绍宗收拾侯景。两人几次交手,侯景大败,带八百骑投降南梁。南梁大臣一致反对收留侯景,说梁朝与东魏有约,双方各守边界互不侵犯,才有南梁几十年太平光景,今天无故收纳东魏降臣,属于违约,后患无穷。武帝认为自己礼佛数十年,拥有先知先觉的特异功能。今年二月,自己梦见中原人物携河南十三郡来降,然后自己浑一华成了开国太祖。现在侯景携河南十三郡来降,与梦相应,果然佛祖有灵!武帝一言九鼎,这事儿就定了。侯景有句名言:我打不过东西魏,还打不过南梁?他在南梁稍微受点气,就反了。南梁几十年没打过仗,遇到虎狼侯景自然一溃千里,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几乎兵不血刃就打下建康,将武帝围在台城,断绝粮道,活活将武帝饿死。武帝之败不在礼佛,而在于既要,又要,既要当皇帝,又要当神佛,从而将皇帝大业永远延续下去。可惜世上没有既要又要两全其美之术,强行既要又要的结果就是鸡飞蛋打一场空,既要不了这,也要不了那。有人说梁武帝败在礼佛上,我不认同。武帝痴迷佛教,无心朝政,看似荒唐,其实并无大害。事实上,皇帝只要不抱千古一帝的思想,强行开疆拓土,大建千秋不世工程,从而瞎胡折腾就无大碍,吃点喝点玩点,都不是事儿。朝政想理了理,不想理交给大臣,至于说百姓,民不扰民民自富。古代有三岁娃娃当皇帝,天下照样太平,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官员缺编严重,大明照样强盛,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假若梁武帝心一礼佛,不想混一华夏,不接受侯景投降,也不会那么快身死国灭。文章写长了,又有点跑题,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