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届【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入围作品:童年的记忆II周志良

文化   2025-01-11 05:00   江西  

点击上图,查阅征稿通知


童年的记忆

周志良


故乡功成号屯,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拉林河东岸。据老人讲述,在那遥远的1800年前后,关里人闯关东,其中一位来到此地落脚经商,开设了一家名为“功成号”的店铺,可能寓意着功成名就吧!而屯名也自此传承下来,承载着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许。
    
屯子正西一里多路处,便是那悠悠的拉林河,它作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界河,千百年来,见证着两岸人民的生活与劳作。我屯在拉林河以西有着几代人开垦的荒地,河西对面是吉林省更新乡,两地农民的耕地相互交叉,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田园画卷。拉林河发源于吉林长白山天池,河水奔腾不息,一路从东南向西北,最终注入松花江,归入黑龙江,流向那浩瀚的太平洋。这条河,物产丰富,十几种鱼类在其中穿梭游弋,有什么三花五罗十八子等各类鱼儿,为沿岸居民带来了大自然的馈赠。河岸两旁,水草丰茂,柳条芦苇等灌木野草随风摇曳,仿佛是大地的裙摆。天空中,野鸟翱翔,野鸭在河水与草地间嬉戏,好不快活。每至秋季,一排排大雁排着整齐的一字型或人字型队伍,一路高歌向南迁徙,有时会在拉林河两岸的野草甸子间短暂停留,捕食鱼虾,补充体力。拉林河的水,清澈透明,甘甜爽口,那是大自然赐予的琼浆玉液。屯子与拉林河之间,有一条三米来高的土筑拦河坝,它是1958年拉林河发大水时,乡里组织民工,靠着肩扛人挑堆积而成的,在那个没有机械的年代,这条土坝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与力量。屯子东北偏高,东、南、西偏低,最高处叫东梁岗子,比平地高出三十多米,站在其上,整个村子尽收眼底,拉林河则如一条玉带蜿蜒而去,美不胜收。
    
功成号屯的人们,勤劳朴实,善良淳朴,尊老爱幼,邻里之间相处和睦,极少有争吵打闹之事。屯子四周,是广袤无垠的万亩良田,肥沃的土地盛产着水稻、玉米、高粱、大豆、谷子、黍子等五谷杂粮,那油黑锃亮的土质,仿佛抓一把就能挤出油来。拉林河,犹如母亲一般,用她的乳汁养育了无数儿女,让故乡人在此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1959年深冬,我在那数九寒夜中呱呱坠地。那时的家境贫寒,缺吃少穿,冬日的室内寒冷刺骨,烧柴更是珍贵稀缺。然而,童年的我因幼小无知,却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浑然不知生活的艰辛。
    
小时候,我有许多同龄伙伴,晚饭后,便是我们的欢乐时光。我们尽情地玩耍捉迷藏,在村子的各个角落穿梭,笑声回荡在整个屯子。夏天,我们常去拉林河边嬉戏洗澡,河水清凉,洗去了一身的燥热。有时也会在村里的大水坑子里玩耍,溅起的水花映照着我们纯真的笑脸。屯子西南的柳条通,是我们寻找野鸭蛋、野鸡蛋及各种鸟蛋的好去处。我们像一群探险家,在草丛中、树洞里仔细搜寻,每找到一枚蛋,便如获至宝。有时爬上树采摘桑椹、棠荔子、山里红等野果,更是我们的最爱。那熟透的果子,咬上 一口,香甜的汁水在口中四溢,至今回忆起来,仍是一种无比美妙的享受。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晚饭后与小伙伴们玩耍是雷打不动的节目。我们摔跤、煽片技(pia.ji),玩得不亦乐乎,常常流连忘返。有时玩得太晚,母亲便会拎着大棍子出来找我,那严厉的呵斥声让我害怕不已,但第二天依旧照玩不误。童年的玩具虽少,但冬天的乐趣却丝毫不减。我们打雪仗,在屯子里封冻的水坑上或拉林河冰面上打滑溜、射穿(打箭杆,一种古老的满族儿童游戏),寒冷的天气也阻挡不了我们玩耍的热情,那时候的快乐是如此纯粹而简单。
    
与我常在一起玩的郝成红,他家距我家仅一百多米。他的父母是下放户,父亲曾是双城县内的居民和国家铁路正式工人,在双城火车站工作,因成分是富农,被下放到我村劳动改造。初到屯子时,他们没有住处,借住在别人家。后来,我父亲作为房媒,帮他家买下了我家前院韩恩的两间土平房。这两间房子一住就是十五六年,后来破旧不堪,但却承载了他们一家多年的生活记忆。1978年恢复高考,我与郝成红同时考上了大学,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是功成号乃至整个韩甸乡第一个进京的大学生。在他上大学期间,我父亲每年都会给他邮寄自家园子产的炒熟的葵花籽或花生。而他也曾托同学,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许德珩的孙子,给我父亲买了两瓶茅台酒,这份情谊,彰显着两家的深厚关系,也体现了郝成红的知恩图报。郝成红酷爱学习,学习成绩非常好,我与郝成红常常一起学习,探讨各种知识,研究制作小电机、小玩具等,在相互切磋中共同成长,我能考上大学,与他的影响密不可分。
    
屯子的西北有个叫疙瘩泡的地方,是屯子的乱葬岗子,那里古树参天,多是四五丈高的大榆树。每年春天,我与小伙伴们会爬上树采摘榆树钱,那鲜嫩的榆树钱,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人们甚至将榆树的树叶树皮都扒光当饭吃,可见当时生活的艰难。而树间荒野地里坟地空中,遍地都是中草药,如倒根草(知母)、防风、艾蒿、车前子、黄芩、柴胡、龙胆草等十多种。放学后及周末,我会与大哥、三弟、于大姐、于二姐等一帮小伙伴,拿着小刀片和小柳条筐去挖药材。我那榆树条筐,是爸爸亲手编的,带着满满的父爱。我们在山上认真地采挖,待筐满后才心满意足地回家。后来,我还跟爸爸学会了编筐窝篓,这门手艺,成为了我童年记忆中的又一份珍贵财富。挖回的药材,经过剥皮、晾晒、清理晾干后,拿到供销社卖掉,换来的零钱便用来买本子、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记得文革初期,我攒了好久的零钱,跑三里多路去三家子供销社买了一本简装《毛主席语录》,那四角钱的花费,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却让我如获珍宝。
    
每年七八月份,生产队的瓜地开园,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生产队按人口分甜瓜,各家各户拿着袋子去领瓜。有一回,生产队通知分瓜,大表妹谭成秋听闻后,急匆匆地往家跑,边跑边喊着“爷爷!爷爷!放八啦!放八啦!”那发音不准的稚嫩童声,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那时的瓜,都是纯天然绿色的,用农家土粪种植,尤其是鸡粪,让种出的瓜分外甘甜清脆。还未走到瓜地,便能闻到那诱人的瓜香,令人垂涎欲滴。不像现在的瓜,总觉得少了那份浓郁的味道。
    
还记得那一个多云的夜晚,些许月光洒下,视野朦胧。我与祖兴斌、王洪范、张文四个小伙伴,商量着去偷瓜,还哼着自编的“偷瓜歌”。瓜地在屯子西北一进疙瘩泡的地方,旁边挨着一人多高的玉米地。我们钻进玉米地,横着垄爬到瓜地,我正寻找着大个的瓜,刚摘了两个,一抬头,便看见韩八大爷站在眼前,我顿时傻了眼,被抓了个正着。然而,八大爷却十分和蔼,他说:“你们别摘了,你找不到熟的,我给你们找。”说罢,他拿着土篮子,摘了一大筐瓜,分给我们每人七八个。拿不了的我们便用衣袖或裤腿扎上,每人先吃了一个,然后美滋滋地扛着剩下的瓜回家了。那种既紧张又兴奋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
    
童年的记忆,如同那璀璨的星辰,在我心中闪耀,美好而又难忘。那是一段纯真无邪的时光,充满了欢笑与温暖,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它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简介

笔名:楼兰,又名:诗海撷。哈尔滨市双城区人,定居长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现任中华诗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委员会研究员、世界汉语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有作品见于《诗刊》《中华辞赋》《长白山诗词》等诗刊杂志。多次在全国诗词大赛中获一二三奖。著有《萌芽集》《蓓蕾集》个人诗集二部。合作编著《诗词楹联知识问答读本》一部。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点击下方链接,查阅征稿通知)

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截稿日期:2025年2月10日


第六届“长江杯”《中国当代汉诗精选》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hrwxj06@sina.com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gjsgxh.com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李洪华   冰耘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执行编辑:周嘉琪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国际诗歌网
欢迎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