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的五种定位

文化   2024-10-09 07:01   北京  

全文长 31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分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无处不在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一人一张课程表”等一线实践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运行规则。
在这个大变革时代,教师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1


数据分析师


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大多数学生或班级平均水平,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于是,总有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
尽管这些学生并不占多数,却恰恰是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关注的群体。但是,在“多数人”面前,这些“关键少数”只能被选择性忽视。
教师要想在“大数据+教育”中获得成功,就不能只做“教学的师傅”,企图借助技术去塑造一个更加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要通过收集学习过程的丰富数据,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支持,做读懂学生的“分析师”。
比如在课后阶段,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课后作业往往是教师于授课结束后统一布置,下堂课前上交至教师批阅。整个过程中,作业的批改和反馈均滞后于授课,且作业讲评也大多限于共性问题。
而引入大数据平台支持可以根据学科学情推送针对性作业与微课辅导。教师还可以通过个性化作业完成报告了解学生薄弱知识点的提升情况等指标,评估个性化学习后班级的整体效益,同时系统也会呈现高频错题,帮助教师实现个性化智能讲评。
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发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读懂学生的非认知状态。比如分数一样的两个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投入程度、学习品质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超越数据,去进行观察、分析。

2


课程创设者


长期以来,教师并没有太多选择“教什么”的权利,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教材内容“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学生。于是,知识被窄化,所有教学都是围绕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进行的。这种做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不强,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面对不断变化和愈加复杂的未来社会,只有提供适合每个学生的课程,才能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过去,学校只能为学生提供数量极为有限的课程,如同一个资源贫瘠的“课程小卖店”。
未来,学校将进入课程生产的丰富时代,开设多种多样的课程,打造一个资源充足的“课程大超市”。
所以,未来的教师不应该只是课程的使用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创设者。一方面,合理打破固有的章节,以大概念为核心进行单元任务设计,突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用完整的课程育完整的人,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建设主题课程,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引导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真正的本领。

3


品格工程师


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里面,一切确定性的东西,诸如排名、分数都烟消云散。如果教育想要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那就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动机、情绪、习惯、品质、价值观等,这些是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曾经如地下的树根一般被人忽视。
我们通常就会把品格或者说品格教育简单的等同于德育,简单的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我们很多人在接受传统的德育说教当中,本身对德育(思想品德教育)就有一些误解,然后去回避它。词典里面告诉我们:品格是品性,是质量,是风格,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
品格可以划分成了“道德品格”和“功能品格”。道德品格的一些核心伦理价值观,比如说友善、公正、责任等;功能品格是那些实现道德品格的能力,比如刚毅、坚忍不拔等。我们可以来试想一下,一个人非常需要刚毅、坚韧不拔这样的功能品格,有了这样的功能品格,可能会很厉害,但是请注意,他可能是做好事,也可能是做坏事,所以做品格教育就是这样,就是在追求让一个人要去向善,要去做好事。
而且,品格的培养与知识的讲授是不同的。知识技能的发展是递增的,比如你上了小学六年级就不会再给孩子去讲加减法运算了。但是品格不是,一个孩子可能生下来是诚实的,如果我们没有实时引领,那他可能还是会丢掉诚实去走偏路。所以,未来的教师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学生相互连接之中,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品格的工程师。

4


情感咨询师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认为,在智能化时代,人获得幸福感以及实现人生价值,将取决于其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前提,是教师具备良好的自身社会情感能力。比如,我们都有听过一些学生在受到老师批评后一时想不开的新闻,这其实不只是由于学生“脆弱”“经不起批评”,也有可能是教师因为社会情感能力较弱,采取了不合理的处理方式导致。
因此,在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借助“识别-引导-发展”的链路,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共同学习、共同进化。比如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去自我中心化”,比如有学生不喜欢跟成绩差的学生做同桌,这是自我中心。
可是老师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也经常以成年人的思维为中心去评价孩子?比如说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写了一句“今天有一些女阿姨到学校来参观”的话,通常教师的做法是什么呢?觉得孩子认知发展不到位,语言表达有重复啰嗦的地方,于是就会用红笔把“女”字圈起来杠掉。但是对于刚刚学习遣词造句的儿童,这显然是一种打击。所以社会情感发展一定是将心比心的。
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师生之间无处不在的情感交流,它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双向的情感互动。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教师做很多工作,但它无法代替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
科技发展越是向前,情感教育的价值就越是凸显。未来教师要以爱育爱、以情育情,通过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的生命成长。

5


“世界”策划师

人们身处在同一个世界中,看的东西是一样的,但看见的东西是不同的。这是很多“小镇做题家”进入大学后的困扰,当同龄人沉浸在社团、模联、创业的快乐中,他们只会日复一日地做题。正如一位北大学生曾对老师说:“那些我知道的事,我可以努力做到最好,可那些我不知道的,谁来告诉我呢?”

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需要把目光从狭小的教室转向广阔的世界。互联网不仅打开了学校教育的围墙,更拓宽了学习的边界,我们要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引向学生。未来的教师一定要成为“联结世界的策划师”。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可以基于真实、虚拟两种学习环境,面向真实问题重组教学内容,创设适应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境,采用主动、探究式、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创设更多的实践与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实践变革之间的深层联系,在积极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个性。比如借助VR技术,学生可以佩戴VR头盔进入虚拟化学实验室,亲手操作虚拟仪器,进行危险或昂贵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在不受现实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充分理解实验原理和提升操作技能。
在学习情境创设上,既可以基于问题创设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建构课堂教学,也可以创设一些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教学情境,特别是从抽象、枯燥的概念学习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让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以解决学校周边停车难问题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量感、统计意识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当学生走进社会,社会就变成了课堂,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进行深度学习,建立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实质性联系,这种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影响往往是无法想象的。
总之,未来教师不是存在于未来世界或虚幻想象中的教师,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培养时代新人的教师。我们既要面向未来,又要回望历史,从超越时代的名师身上学习,不甘成为搬运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联结世界的“大先生”,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往期精彩



◀“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二届中小学特色课程博览会(2号通知)


◀教师在办公室高情商的表现有哪些?



◀教案,我支持在教科书上写


◀开学季甄选校长老师书单,用好书助力新学期!

来源丨高校教师服务工作室,守望新教育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校长派
校长派是为全国中小学校长提供交流学习及价值分享的社交平台 。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匠人精神,价值引领,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