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 | 中国科学院张宏团队研究表明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β解码ER Ca2+瞬变以触发自噬体形成!

学术   2025-01-06 20:02   天津  

iNature

在多细胞生物中,关于由自噬刺激引起的内质网外表面Ca2+瞬变是如何持续和解码以触发自噬体形成的,知之甚少。

2024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团队在Molecular Cell(IF=14.5)在线发表题为“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 β decodes ER Ca2+ transients to trigger autophagosome form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β解码ER Ca2+瞬变以触发自噬体形成。

在这里,研究人员发现Ca2+/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MKIIβ(CaMKIIβ)整合ER Ca2+瞬变来触发启动自噬体的FIP200复合物的液-液相分离(LLPS)。作为对ER Ca2+瞬变的反应,CaMKIIβ从肌动蛋白丝募集并形成凝聚体,作为FIP200点状蛋白出现或与其相互作用的位点。CaMKIIβ在Thr269、Thr1127和Ser1484磷酸化FIP200以调节LLPS和FIP200复合物的性质,从而控制其在自噬体形成中的功能。CaMKIIβ还控制自噬诱导过程中ER Ca2+瞬变的幅度、持续时间和传播。在神经发育障碍MRD54中鉴定的CaMKIIbβ突变影响CaMKIIβ在自噬中的功能。该研究表明,CaMKIIβ对于维持和解码ER Ca2+瞬变以确定哺乳动物细胞中自噬体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

Ca2+作为一种多功能信号来控制无数的细胞活动。Ca2+信号通过各种Ca2+结合效应物以及磷酸化下游因子的多种Ca2+Ca2+/钙调素(CaM)依赖性蛋白激酶(CDPKs或CaMKs)进行转导。Ca2+信号是高度动态的,表现出复杂的时空形式,如频率、振幅和持续时间不同的Ca2+瞬变。
解码频率编码的Ca2+信号的分子机制之一是Ca2+/CaM依赖性蛋白激酶II (CaMKII),它属于多功能CaMKs家族。CaMKII亚家族的四个成员-α、β、γ和Δ-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不同,肌动蛋白结合活性也不同。CaMKII包含一个N-末端催化结构域、一个调节结构域、一个可变结构域和一个C-末端结合结构域。调节域包含自动抑制和Ca2+/CaM结合区域,而结合域驱动CaMKII组装成全酶,通常为十二聚体。在Ca2+/CaM结合后,CaMKII的基础自动抑制状态被解除,导致Thr287处的自动磷酸化(残基数对应于CaMKIIb)进一步激活激酶。Ca2+/CaM解离后,激活的CaMKII保持部分活性,这种自主活性的程度由Ca2+脉冲的频率、振幅和持续时间决定。CaMKII通过酶和结构作用,在各种生理事件中发挥作用。例如,CaMKII解码和传导突触Ca2+信号,以控制神经功能的多个方面,如突触可塑性、学习和记忆。CaMKII功能的干扰与神经精神和神经发育障碍有关,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智力迟钝。
自噬体的启动是由自噬刺激引起的内质网胞浆表面的Ca2+瞬变来确定的。自噬诱导过程中的内质网Ca2+瞬变本质上是动态的,可以从局部信号传播到内质网网络上的大信号或全局信号。内质网Ca2+瞬变触发FIP200复合物的液-液相分离(LLPS ), 通过Ca2+通道如IP3Rs(肌醇1,4,5-三磷酸受体)和RyRs(兰尼碱受体)与Ca2+泵如SERCAs(肌浆/内质网Ca2+-ATPase)的协同作用产生ER上的动态Ca2+信号。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Molecular Cell
Ca2+通道的Ca2+诱导的Ca2+释放特性使局部Ca2+信号能够传播为区域或全局信号。另一方面 以及通过将Ca2+从胞质溶胶转移到储存室的泵和交换器。Ca2+通道和泵的活性受相互作用蛋白的控制,也受压力感应激酶和磷酸酶介导的磷酸化水平的控制。例如,自噬蛋白EPG-4/ EI24与IP3Rs和SERCAs相互作用,调节ER Ca2+瞬变。尚不清楚ER Ca2+瞬变如何在自噬诱导期间持续,以及它们如何被解码以触发ER相关FIP2的形成。
在这里,研究人员表明,作为对Ca2+瞬变的反应,肌动蛋白丝结合的CaMKIIβ形成了与FIP200点状蛋白相关的缩合物。CaMKIIβ磷酸化FIP200,调节FIP200复合物的LLPS,并诱导FIP200点组织成为功能性自噬体形成位点。研究结果表明CaMKIIβ参与转导Ca2+瞬变以启动自噬体的形成。发现表明,失调的自噬是这些疾病相关的CaMKIIβ突变体的一个共同缺陷。CaMKIIβ突变导致的自噬损伤可能是疾病发病的主要驱动因素。


参考消息:

https://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24)01000-1

END

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love_iNature),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3701829856 或邮箱:iNature2020@163.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iNature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