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飞行汽车设计难点和典型案例

文摘   2024-05-13 21:51   江苏  
背景情况
一体化的飞行汽车,那是所有人的梦想,但是经过数十年的痛苦后,工程师们意识到可能还没法一下实现,eVTOL也应运而生。当然飞行汽车的探索并没停止,分体式飞行汽车也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图↑ 理想化的飞行汽车(2016年,Terrafugia TF-X)

分体式飞行汽车,也称为组合式飞行汽车,一般分为三部分:飞行模块、客舱模块、陆行模块。也有分成两个模块的:飞行模块、汽车模块。飞行模块+客舱模块,组合成为飞机状态,用于载客飞行;陆行模块+客舱模块,组合成为汽车状态,用于载客地面行驶。

图↑ 分体式飞行汽车典型组成

相关概念是很多年前就有了,空中客车在2017年第一次将实物模型(POP.UP)带入公众视野。其发明初衷,是让未来不会开车的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小孩等可以方便出行,整个旅行过程不需要进行换乘,家门到目的地可直接到达。使用者通过手机程序设定好目的地即可出发,中途还可以休闲放松飞行或行驶。
主要难点
1.电池性能:由于飞行状态下的重量和空间限制,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要求非常高,最好是500Wh/kg以上,高于一般的eVTOL。如果将飞行的电池一部分部署在客舱模块,则会有强电对接使用等诸多复杂性问题;
2.对接技术:控制和通讯响应要求比4G快100倍,需要设计专门的控制策略,并且与旋翼和控制系统的布局强关联,某些情况下还涉及到弱电和强电系统的对接。增加了这个对接状态后,飞行控制策略故障模态的响应、机电航电系统也变得更加复杂,适航的难度也大幅增加;
3.重量控制:增加了对接机械系统,各模块又有自己完整独立的传力设计以及组合体的受力复杂,全机的结构重量系数大幅高于常规飞行器,约增加30%或更多,使得有效载重捉襟见肘。另外由于模块间的组合,各电气系统均要有相应的硬件来实现通讯和信号、电源等系统的组合对接,包括检测和故障处理、余度等,这些也都大幅增加了系统重量;
4.飞行性能:组合对接时,处于悬停状态,会消耗大量的电能,而且组合体的巡航升阻比一般比典型飞行器低了一半,尤其是在有风的情况下,使得巡航用的电量不够,航程大幅缩短;
5.工业设计:组合体的飞行汽车,要设计得比较优雅或具有独特气质,需要结合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审美等多方面因素开展工作,很多组合体方案构型雷同甚至丑陋,将来难以得到市场买单;
6.成本问题:具有自动飞行控制系统、避障能力、自动对接、先进机载航电与后台管控系统、地面自动驾驶(或有些还增加了手动驾驶乐趣),这些系统的开发都是非常昂贵的,基本都是千万或上亿级,并且需要大量采用复合材料,载客能力又有限,成本高企;
7.使用问题:飞行模块或陆行模块在不使用的时候需要自行回基地,会产生相关的存放管理问题、路上交通事故的处理等问题。另外就是相关的适航和使用要求也还在同步制定中,研制周期会比较长。
典型案例
AirBus Pop.Up Next
空客和奥迪联合开发,客舱采用并列双座设计,飞行模块为4涵道多旋翼飞行器(8个20kW的电机,8个螺旋桨),底盘为自动驾驶(4轮4电机)。飞行模块、客舱模块、陆行模块均带有自己的独立电池系统,用于飞行或地面自动驾驶。陆行模块可以给客舱的电池组充电,到飞行的时候,客舱的电池组可以用于飞行,弥补飞行模块电池不足的问题。全机大量采用碳纤维材料制造,降低重量。

图↑ 客舱布局

图↑ 对接和自动驾驶传感器布局

图↑ 飞行模块对接机构

图↑ 陆行模块对接机构

图↑ 供电系统

图↑ 模型演示对接

主要参数:空中最大巡航速度150km/h,航程50km。最大路面速度100km/h,行驶里程130km。飞机状态空重为2000kg。
ASX MOBi
美国底特律的公司,成立于2017年,同年提出的MOBi跟POP.UP思路很像,分为飞行模块、载荷模块、地面模块。不过飞行模块是有机翼的,起飞方式为倾转整个机翼。客舱为4座设计,机翼上有多个分布式螺旋桨,机翼可倾转。
MOBi系列可以运送2~4名乘客或者500kg货物,载荷模块可以更换,有人或无人驾驶。飞行器为纯电动,最大速度400km/h。
2018年,推出了MOBI-ONE,该机不再是分体式,而是一体化,倾转机翼设计,并将之前的MOBi命名为MOBI-2025。MOBI-ONE的倾转机翼上有4个电机,后机身还有一对共轴反转电机,用于调整悬停时姿态。当然,按其习惯,动力依然有多种配置方式。
最后放弃了前面的这些设计,改为开发Sigma-6。

图↑ 三个模块

图↑ 不同的动力布局

↑ MOBI-ONE

ASX Sigma-6
Sigama-6在之前MOBi系列基础上进行了大改,载荷模块更加多样,可以是飞行器低阻构型,也可以是更大容积的货运构型。此前文章介绍过,不再赘述。

FLY.PT
这是葡萄牙的一个研究项目,2020.6.30-2023.6.30。可载2人,飞行30分钟。在POP.UP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具有一定的机翼增升效果,4个涵道为可倾转,加大轴距,并且可以独立控制,在遇到风或者机动时,不需要倾斜整个机体抵抗,能尽可能的保证乘客的舒适度(可参见后面的视频),涵道位置前低后高,并且针对起降和巡航进行了优化,提高速度和续航性能。
在该项目期间,开发并测试了与推进、储能、自主、对接、集成、工业设计和使用概念相关的各种组件,制造了1:1的客舱,未制造真实样机。该项目的投资总预算约1000万欧元,分布在 6 个产品、流程、服务 (PPP) 中:
1) 自主式飞行模块的开发;
2) 自主式陆行模块的开发;
3) 未来风格客舱的开发;
4) 模块对接集成以及关键系统的开发和测试;
5) 操作概念和平台状况评估; 
6) 项目管理和传播。

↑ 飞机状态,机翼和螺旋桨均产生巡航升力

↑ 独立控制的4个倾转涵道

↑ 地面状态

↑ 飞行模块

↑ 汽车状态

↑ 对接机构

图↑ 模型

FLY.PT宣传视频:

LUFTCAR
美国初创企业,成立于2021年,为氢燃料动力二合一飞行汽车设计,分为飞行模块和汽车模块,具有大的机翼,有利于提高航程,可载4人,计划先走货运或者医疗服务市场,名字最初为“flying forklift”(飞行叉车),后来改为 “flying vans”(飞行货车)飞行器为上单翼,用倾转旋翼和倾转机翼设计,6电机6螺旋桨,最大巡航速度350km/h,航程480km。地面行驶距离240km。其飞行器有自己的可收放高位起落架(后三点式,可在地面释放汽车模块。

LUFTCAR宣传视频:

由于采用了倾转+氢燃料+对接组合等诸多新技术,其技术难度肯定是当前诸多机型最难的级别
吉利
吉利在2017年收购了Terrafugia公司后,发现其TF-X一体化飞行汽车只是个噱头,无法实现,于2018年、2021年推出过组合式飞行汽车概念,包含复合翼构型、倾转构型。陆行模块从飞行器后部装载客舱,并驶离。

图↑ 吉利TF-2

北理工

北理工团队于2022年11月发布了组合式飞行汽车,与POP.UP演示模型的思路基本一致,没有涵道,旋翼更多,8轴16旋翼,前后串列双座。

图↑ 北理工

海鸥飞车

EAGLE 212于2023年1月正式发布,6轴12旋翼,可并排乘坐2人。该机的相关技术也正在拓展到消防无人机领域。

图↑ EAGLE 212

广汽

广汽于2023年6月正式发布GOVE飞行汽车,可并排乘坐2人,胶囊式座舱,从外观上明显有别于POP.UP。

图↑ 广汽GOVE

小鹏

小鹏汇天于2023年10月发布了“陆地航母”,这个概念跟前面的有较大差别,不存在飞行对接等问题,是真正的“分体”,技术难度小,商业成功概率可能性反而更大。本质上可以看成是皮卡拉了个多旋翼飞机,互相离开也都可以使用,卡车也可以拉别的物资。

图↑ 陆地航母

奇瑞

奇瑞于2024年4月在北京车展上发布了其分体式飞行汽车概念,空中模块为一复合翼无人机(8+1)。

图↑ 奇瑞飞行汽车

航空探索
航空航天科技前沿发展情况普及,先进技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