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学人〡解岩:中国视力障碍者就业发展报告(2022)

文摘   社会   2024-10-15 18:24   北京  

FROM:有人公益




阅读提示:

今日推送约12,500字,

使用各类读屏,听读时间约42分钟。

低视力伙伴可点击右上角菜单中的“调整字体”

设置文本大小,方便查看。


上图为:残障学人封面

整理〡佀新艺


中国视力障碍者就业发展报告(2022)



作者:解岩

一加一残障公益集团 创始人

海有人公益基金会 创始人 理事长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 常务理事

来源

残疾人蓝皮书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22):残疾人就业》B7


摘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中国视力障碍者就业发展的历程是中国政府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模式的真实写照。本报告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为背景,权利视角下梳理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视力障碍者就业发展历经的五个阶段,探讨在以盲人按摩为主要就业渠道的基础上,新时代视力障碍者新职业发展的演化和进路。分析人口总量和结构数据缺乏精细化、反就业歧视和反残障歧视的立法建设不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尚待系统性建立等现状问题。提出开展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口调查,建立全国残障大数据平台,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加强反残障歧视宣传教育,构建新时代视力障碍者就业服务和管理体系三点建议。


关键词

视力障碍;就业;信息无障碍;权利视角;


 

结构

一、中国视力障碍者就业发展历程
(一)抢救恢复阶段(1949-1954年)
(二)全面重建阶段(1955-1987年)
(三)整合发展阶段(1988-2011年)
(四)多点突破阶段(2012-2020年)
(五)迭代变革阶段(2021年以后)
二、中国视力障碍者就业的演化和进路
(一)能力代偿类
        1.触觉:按摩师 
        2.听觉和触觉:钢琴调律师 
        3.听觉+触觉:音乐人(乐器演奏/歌手) 
        4.听觉:速录师 
        5.声音:有声书主播(声优) 
(二)政策支持类
        1.公益性岗位:残疾人专职委员
        2.视障教师
        3.社会工作者
(三)信息无障碍类
        1.技术障碍:电话客服
        2.信息障碍:媒体人
        3.应用障碍:程序员
        4.态度障碍:云客服、人工智能标注师、网络舆情分析师
(四)眼盲心亮类
(五)小结
三、中国视力障碍者就业问题分析
(一)人口总量和结构数据缺乏精细化统计
(二)反就业歧视和反残障歧视的立法建设不完善
(三)社会支持网络尚待系统性建立
四、中国视力障碍者就业发展建议
(一)开展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口调查,建立全国残障大数据平台
(二)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加强反残障歧视宣传教育
(三)构建新时代视障者就业服务和管理体系
        第一,理念变革
        第二,制度保障
        第三,绩效改革
        第四,供给适度
        第五,价值共创


 

节选

一  中国视力障碍者就业发展历程

视障者就业的发展,是中国视障者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盲人按摩作为视障者就业的最主要渠道,占据着中国视障者就业发展历程的大部分篇幅,但视障者就业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又不完全等同于盲人按摩的发展阶段。本报告从权利视角,以实现视障者内在价值诉求为本,将中国视障者就业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一)抢救恢复阶段(1949-1954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弥补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影响,面对大量处于社会底层的残疾人群体,政府以救济和社会规制结合为手段,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解决生存困境是主要的目标。为此,政府修造了生产教养院、游民改造农场、休养院、伤残人福利院、荣军疗养院、麻风村、精神病院等。这个阶段,盲人的安置与其他类别残疾人有很大不同。


一是当时从事算命和卖唱的盲人都已超过20万人, 人民政府禁止算命及街头卖唱之后,北京市文化局曾组织过盲人宣传队歌唱党的新政策。这些举措沿袭了盲人自古瞽者乐官出没于宫廷,礼崩乐坏后,走入民间成为走街串巷卖唱、说书的江湖艺人这一传统。


二是率先完成残疾人组织的建设。1953年,经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中国盲人福利会(以下简称“福利会”)。同年,教育部发布并在全国推广“中国盲文之父”黄乃的《新盲字方案》,该方案也被视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最早的信息无障碍政策。1954年,创办《盲人月刊》,中国视障者有了属于自己的刊物。


本阶段的中国视障者就业发展正处于抢救恢复阶段,视障者的发展诉求是改变新中国成立前朝不保夕、流离失所的生存困境,政府给予了视障群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就业政策侧重保障基本生存权利。视障领域通过组建视障者组织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全面重建阶段(1955-1987年)

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通过,表明我国经济恢复时期已经胜利结束,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视障者的就业发展也跟随国家建设的步伐,在党和国家及福利会的带领下大踏步迈进。


建立福利工厂。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民政系统开设福利工厂,组织盲人从事编织、轻工、五金等加工业,当时盲人生产的产品达到1000多种。一些产品还获得国家金质奖,优质产品还被用在当时的名牌产品里。


开展盲人按摩培训。1955年,福利会举办首期盲人按摩培训班,同期开办的还有音乐、文化、工业和农业班。1958年后,福利会又举办了三期盲人职业培训班,相继毕业的200多名学员如同种子般,分散在全国各省继续盲人按摩的培训,盲人按摩医院和按摩诊所也随之出现。这在当时残疾人劳动技能的培训与指导较为鲜见的年代,盲人按摩的培训及盲人福利工厂的出现领先于其他类别残疾人的就业发展,与时代同步。


“文革”期间,中国残疾人事业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各项工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1978年,全国各地的盲人聋哑人协会相继恢复工作,《盲人月刊》恢复出版。1982年,中国视障者的劳动、生活和教育福祉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本性的法律保障。 


1983年,全国在职的按摩师共有8000多人,盲人按摩人员就占5000余人, 足见盲人按摩之重要地位。1985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盲人按摩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性会议,来自全国各省协会秘书长、盲人按摩代表200多人齐聚河南,共同讨论起草了《全国盲人按摩工作会议纪要》。1986年,中华盲人按摩中心和中国盲人按摩学会成立。同期,政府在福利企业促进残障者集中就业方面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 盲人按摩行业的各方面建设,在这一阶段已经初具形态。


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又为视障者就业发展提供数据依据。本次调查显示,15岁以上视力残疾人(不含综合残疾)在业人数为82604人,占单项视力残疾人数(11028人)的23.61%,比其他类别残疾人的就业率都低,仅略高于综合残疾在业率(15.46%)。 


本阶段的中国视障者就业发展处于全面重建阶段,视障者的发展诉求从生存逐渐转向劳动生产,盲人按摩在视障者就业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强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就业政策侧重促进福利企业的发展,巩固保障视障者的基本生存权利,除盲人按摩行业之外的劳动力市场中开始出现视障者的身影,视障者劳动权利的实现在福利工厂得到庇护。


(三)整合发展阶段(1988-2011年)

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残联”)成立,中华盲人按摩中心和中国盲人按摩学会分别被编入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及康复部,原本独立发展的视障领域顺势并入其中,与其他残疾群体共同分配残障就业、康复等方面的有限资源。但这一变动丝毫没有影响到视障者就业的主渠道——盲人按摩的跨越式发展。


自198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年—1992年)》,对以盲人按摩为主的视障者就业进行明确规定之后,盲人按摩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被列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1年—1995年)》及以后历次残疾人事业五年规划之中。1990年,我国第一部专门保障残障人权益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下简称《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提出“国家保障残疾人劳动的权利”。本阶段盲人按摩的管理部门开始试行医疗按摩和保健按摩并行的发展道路。

盲人医疗按摩方面,已经在按摩医院、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的理疗科从事医疗按摩工作的视障者,始终渴望一步步通过学习、进修、考试之后,名正言顺地成为按摩医师、医生。1997年,《关于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确认了盲人按摩的医疗性质,规定了盲人从事医士、医师、主治医师等各级医师的职称评定办法,盲人按摩医疗人员正式成为国家承认的医务人员。同年,《关于做好盲人保健按摩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及就业工作的通知》,又对盲人保健按摩人员的培训、就业、上岗资格证书的取得做出详细规定。这两份文件为盲人医疗按摩和保健按摩的区分建立了坚实的政策依据。


盲人保健按摩方面,《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年-2000年)》,官方文件首次描述盲人适宜从事按摩的理由,即“触觉灵敏、注意力集中”  ,并明确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的任务指标,未来各级残联每年都会将盲人保健按摩的职业培训纳入政府工作指标绩效。盲人保健按摩与医疗按摩的分开,为更多盲人在按摩行业的发展拉开就业层次的空间。中国视障者就业发展在盲人按摩行业,正式全面进入“盲人保健按摩培训”的大跃进时代。


与此同时,中国视障者就业发展在巩固和加强盲人按摩的主渠道之余,也开始出现两个新职业——钢琴调律师和心理咨询师,标志性事件分别是1990年和2004年首次举办的盲人钢琴调律师的师资班及盲人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但并未撼动盲人按摩行业的主流职业发展。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颁布实施,将盲人医疗按摩医师划在职业医师的范围之外,盲人按摩从业者只能从事保健按摩而不能从事医疗按摩,盲人不能成为一名医师而只能是按摩师,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盲人医疗按摩的发展之路。为此,中国残联、中国盲人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盲协”)做了大量的争取和说服工作,让社会重新建立起对盲人医疗按摩的认可,让盲人在医疗按摩领域发挥所长。争取的工作历经10年,这10年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受到政府的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生了重大事件的10年。


2006年,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共同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旨在全方位了解中国残疾人口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是14.86% ;与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视力残疾755万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是14.62% ,增长基本同步。


2007年,国务院颁发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标志着中国残疾人就业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的轨道,对保障残障人就业权益、改善残障人就业状况做了进一步细化规定,明确政府、社会、企业、残障人的责任和义务。


2008年,以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筹备举办为契机,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和《残疾人保障法》的修订实施为标志,中国残疾人事业得到加速发展,残疾人的社会融入获得全方位的进步。


随后的2009年,盲人医疗按摩恢复并迎来更为规范的时代,为加强和规范盲人医疗按摩活动,制定出台《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2010年,在北京成立的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委员会,公布《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暂行办法》和《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同年10月,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首次在全国各地同时举行,通过者将发放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事医疗按摩资格证书。


本阶段的中国视障者就业发展处于整合发展阶段,包括视障领域从原本的行业内部管理并入中国残联,盲人保健按摩和盲人医疗按摩进一步规范化,视障者的发展诉求以保障劳动权利和赋能就业能力为主。这是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公民权利意识逐步增强在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反映与落实。就业政策侧重于对视障者个体的赋能,是在生存权利基础上向发展权进发。


(四)多点突破阶段(2012-202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残疾人事业迈出的历史性新步伐,所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深受国际社会和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重大事件的影响。


国际方面,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2008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中国生效。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英文简称SDGs)。《公约》强调残障平等的框架,SDGs开始向着残障融合的框架转型,残障平等与残障融合互为支撑、互为根本,残障融合为残障平等的实现过程和发展目标描绘出更加清晰的方向。国内方面,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少,残疾人事业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被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在新时代的召唤下,视障者平等获取与使用信息的权益保障,信息无障碍的制度化建设正在带给视障者就业发展最为直接的改变。面对“信息鸿沟”,视障者对于信息无障碍的迫切需求不言而喻,相比其他残障者存在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信息无障碍建设浪潮突然地扑面而来,是在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驱动下,赋予中国经济社会巨大的能量和动力,在生活方式、就业模式、参与社会等方方面面带来变革性的改变。视障者消除“数字鸿沟”的过程,从“科技跨越障碍”到“科技赋能”,从争取“信息平等”到享受“平等信息”,从来自中国残疾人事业内部的权利诉求到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回应。中国视障者就业发展又增加了“信息无障碍”作为驱动力。


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 70 年》白皮书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步伐,推动残疾人平等获取与使用信息,满足残疾人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着重消除信息消费资费、终端设备、服务与应用三方面障碍,使老年人、残疾人、偏远地区居民、文化差异人群等信息无障碍重点受益群体能平等方便地获取、使用信息。


在信息无障碍建设的孕育下,在已有职业种类的基础上,视障者就业还出现:播音员、速录师、律师、电话客服、保险代理人、社会工作者、金融分析师、录音师、配音师、教师、程序员、咖啡师、催乳师、餐饮服务员、人工数据标注师、网络舆情分析师……无法尽数。


本阶段的中国视障者就业发展正处于多点突破阶段,盲人保健按摩、盲人医疗按摩、钢琴调律等稳步发展的同时,年轻一代的视障者在多个职业类别上形成个体或少数几个人的新突破。信息无障碍在技术上的变革,以另一种无形的方式解放了视障者在传统就业形态框架下的阻碍和束缚,为视障者参与社会、生产就业提供了顺风车式的平台,他们展现自己,也在动摇着社会大众看待视障的既定视角和理解。视障者的发展诉求以平等权利的实现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为主,信息无障碍直接降低了视障者参与这些变革的门槛,为视障者就业新时代的到来消除障碍。


(五)迭代变革阶段(2021年以后)

2020年,我国残障人摆脱绝对贫困,与全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也是编制下一个残疾人事业五年发展规划的一年,还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第一年。


2021年,受疫情不确定的影响和《“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中国视障者就业发展,在与全国人民、全体残疾人共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决不能让残疾人掉队。“十四五”时期,在充分肯定视障者的保障和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的基础上,应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未来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解决好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激发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时期伴随着新形势与新挑战,也带来了新任务。


本阶段的中国视障者就业发展,笔者预测将处于迭代变革阶段,原有的盲人就业的主导职业盲人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及其经济实体按摩店以及新经济时代下视障者诸多的新职业,将会被重新审视和评价,视障者劳动权利的落实将会在更多新职业的突破上得到进一步体现。视障者的发展诉求以残障平等和残障融合相结合为主,疫情带给各行各业经营和就业的冲击与变化,也将影响到视障者。共同富裕视角下的视障者就业将继续带给中国残疾人事业和中国社会发展更多的启迪。


二、中国视力障碍者就业的演化和进路

当前,中国视障者就业的主要渠道仍旧是盲人保健和盲人医疗按摩,数据显示,全国共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13483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8372名。现有保健按摩机构17128个,医疗按摩机构1105个。869人获得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初级职务任职资格,232人获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2012~2021年,已累计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178347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67559名。信息无障碍的发展逐步催生出一批视障新职业,如此共同构成了中国视障者就业发展现状的图景。


人类基本的五感(听觉、嗅觉、味觉、视觉和触觉),视障者缺少视觉,在生理、心理特征和运动特征等方面均有别于其他人。不同于国家标准对“视力残疾”的定义 ,视障者日常生活的主观感受包括看不清、看不准、看不全、看不见,主要挑战是对大量视觉信息、陌生环境的了解,不易掌握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对环境变动的及时掌握等。视障者对自己的视功能(用眼能力)的使用又不一样,即使两个人医学定义的视力情况完全一样,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也可能相差甚远。


对视障者的认知,深远影响和决定着人们认为的视障者擅长或适合从事的职业。2006年之后,受《公约》的残障权利意识启蒙,视障社群开始反思基于视障而对人的职业制约,盲人不只能做按摩。一批尝鲜的视障者,开始从传统的盲人按摩行业出走。本报告对中国视障者就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新职业进行提炼归类,据此分析视障者新职业的演化和进路。


(一)能力代偿类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H.G.威尔斯的短篇小说《盲人国》,讲述在一个全由盲人构成的国度里人们都盲了,“看见”才是神志不清,意外闯入的明眼人成为异类。在这里“盲”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建构起一套非视觉标准的认知制度和价值秩序,来控制社会的运作准则。小说的虚构引出以身体为切入点的社会分类,及其深层动力以及社会分类对社会秩序的维持。视障者失去视觉的身体与明眼人的差异,制造出一些合乎生物特性的职业。这些职业的产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与视障者的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直接相关,是明眼人基于“盲”而人为设计的职业,是残障医疗模式下的产物。


1.触觉:按摩师 

受“盲人触觉灵敏、注意力集中,适宜从事按摩”的指引,从事按摩行业的视障者要接受经络、穴位、骨骼、肌肉等一套理论学习,及按、摩、推、压、捏等多种手法练习。此外,还有一系列对于身体的练习,包括提升腰腹及手部力量、灵敏度等,以及一些身体内功的训练。盲人按摩的教育也已形成多层次的学历层级,包括中等专科学校、大学专科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以及培训周期、内容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


2.听觉和触觉:钢琴调律师 

钢琴调律师是指从事钢琴音质调试、音准定律、机件调整、部件整修的人员,钢琴调律是一门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技术,盲人从事钢琴调律是从听觉和触觉的身心发展特点得出。


我国的盲人钢琴调律教育起步于1990年,“2000年全球发展基金会”援助中国盲人就业的国际合作项目,计划在中国培养10名盲人钢琴调律师的师资班(简称卡特班),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受国家教委和中国残联的委托承办,结束后,回到全国各地继续培养盲人调律师。其中来自北京市盲人学校的“卡特班”中的盲人学员李任炜,于1991年在北京盲人学校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盲人钢琴调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开始培养输送盲人钢琴调律师。


发展至2012年,中国盲协盲人钢琴调律师委员会成立,举办“首届全国盲人钢琴调律职业技能比赛”,26名盲人钢琴调律师参加比赛。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钢琴调律职业技能竞赛,有4名盲人钢琴调律师进入总决赛,其中2位最终成为进入前16名的选手。近三十年,仅北京就已成功培养400-500名合格的盲人钢琴调律师。 


3.听觉+触觉:音乐人(乐器演奏/歌手) 

历史文献中,有关盲人善乐的记载很多。《周颂·有瞽》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瞽”是指“盲人”,该诗描写盲人乐师在周庙上演奏音乐献给先祖神灵时的情景。汉魏以后,礼崩乐坏,盲人乐师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发展成走街串巷卖唱、说书、乞讨的江湖人,其情景如南宋诗人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的描写:“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新中国成立后,视障者的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建设得较为完善,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线,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一条龙式的教学。当前共有三所高校设置了音乐专业,分别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培养出来的视障者多在民间或官方的残疾人艺术团担任视障乐手、歌唱者,在特殊教育学校或音乐教育机构担任音乐教师等。


4.听觉:速录师 

速录师,是指从事语音信息实时采集并生成电子文本的人员。他们将稍纵即逝的话语定格为文字记忆。人的正常语言表达速度平均为160-180字/分,速录师可记录的速度最高可达到500字/分。因此被誉为“追赶声音”的人,这恰巧与视障者的听觉相匹配。


视障者从事速录工作,最早始于2010年3月,由公益机构(一加一)和行业协会(北京市速记协会/亚伟速录)合作培养视障者学习速录的项目,2名视障者接受一对一的速录专业培训。两年后,朱学元(女,视障)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高级速录师资格认证考试,成为中国第一名视障高级速录师,陈天湉(女,视障)获得中级速录师资格认证。


此后,上海、广州、苏州等地残联相继举办盲人速录师培训班,培训人数和规模都得到极大提升。近年来,随着自动语音识别技术的出现,速录行业本身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5.声音:有声书主播(声优) 

视障者热爱朗诵、配音、主持、唱歌、广播等语言艺术,对声音的依赖是与生俱来的,把自己的声音作为谋生手段,在以喜马拉雅为主的音频分享平台出现之后成为现实。数字经济平台,使视障者突破了原来的声优大部分是非视障者,在声音的世界里用声音论高低,实现声音的平等,盲人按摩师工作之余做有声主播,或全职从事有声小说的演播、录制,承接声音广告片录制、音频内容合作等。


(二)政策支持类

当前,我国的残疾人就业已形成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自主就业创业、辅助性就业、支持性就业等多种就业形态并存的格局。以残联牵头,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诸多不同政府部门联合建立起来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催生出一批残疾人的就业岗位。


1.公益性岗位:残疾人专职委员

残疾人专职委员作为一种公益性岗位,是社区和残障者联系的纽带,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处理社区中的一些事务和纠纷,最早出现在2009年的政策文件里, 2014年对其工资待遇做出明确规定。他们大部分是残障者,其中一些人是视障者,多为低视力人士,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视障者就地就近的就业需求,截至2021年底,乡镇(街道)残联、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总计55.1万人。  


2.视障教师

各地综合类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和盲校,拥有一名以上的视障教师,从事音乐、按摩、定向行走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一直是视障者就业的主力军之一。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288所,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14.91万人,在校生91.98万人,共有特殊教育专任教师6.94万人。由此推算,视障教师的数量本应会进一步增加。


现实并没有那么乐观。随着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以及体检标准的阻挡,视障者不符合公务员体检标准,不能从事公务员、教师工作,无法通过各省教师资格认定的体检标准。视障教师并没有因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增加有实质性的人数增长,既是视障身份又是教师的双重优势,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作用受到限制。


3.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其工作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以“扶弱济贫”为社会使命,以“助人自助”为专业使命,是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残障社会工作始终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障者从事社会工作,为自己的社群提供服务,以视障支持视障的同侪效应,其意义不仅是为视障者的就业提供一条途径,还是视障社会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补充。


2017年,以北京市丰台区声波残障社会服务中心的视障员工为主的7名视障者,参加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虽然此前也有零星的视障者,主要是低视力人士参加该考试,但有组织的、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全程支持、通过人工读题及大字卷等方式参加考试,在国内尚属首次。之后每年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期间,媒体时常报道视障者在当地参加考试,使用独立考场、答题无障碍等方面的新闻。


(三)信息无障碍类

近些年,“互联网+”、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催生大量的新岗位新职业,丰富了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也为残障人就业提供了新的契机、赋予了新的活力。同时,政府、企业单位、高校研究机构、公益组织、社群机构、视障者等各方心系信息时代下的视障者需求,积极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弥合数字鸿沟问题带来了更多的新的解决方案。部分视障者受到残障权利意识启蒙后的职业选择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诞生了多种新职业,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本报告从信息无障碍的技术、信息、应用和态度四个障碍维度对视障者的新职业进行分类。


1.技术障碍:电话客服

屏幕朗读软件作为视障者获取电子信息的必备工具,是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屏幕的文本内容进行朗读的科技辅助技术,具有放大镜功能和支持语音输入法、多语言翻译等功能,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视障者与互联网的隔阂。在信息无障碍刚起步的阶段,产生的典型职业代表是呼叫中心的电话客服。


最早的“呼叫中心(盲人热线)”要追溯到2010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光明天使基金、中国盲协等社会团体、企业在北京的成立。2012年,昆仑健康保险首次在其电话销售中心为视障者设立保险电话销售员职位,经过相关培训后,首批视障者顺利通过中国银保监会组织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成为国内首批视障保险代理人。


2.信息障碍:媒体人

信息无障碍的信息,包括信息的获得、理解、分配和利用等,涉及信息传播的方式,使用者的可及性、理解能力,以及信息平等、信息公平等方面的问题。熟练使用屏幕朗读软件的视障者最能够感受互联网上的信息鸿沟。为此,出现了以声音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整合、提炼、表达与传播广播媒体人新职业。虽然视障者进入广电系统成为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还要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等,但是在数字经济平台出现后,门槛降低了。


典型代表是2006年公益机构(一加一)成立的声音工作室。这是中国第一个由视障者组成的广播制作团队,2010年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之友》节目制作单位。负责人杨青风(全盲)是中国奥运会和亚运会历史上第一位赛会注册的视障记者,先后采访报道2008北京残奥会、2010广州亚残运会。


3.应用障碍:程序员

较早接触互联网的视障者,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也切实感受到互联网对视障者的限制和不友好,这引发了部分视障者在学校或者通过自学掌握了一定的IT技术,借助屏幕朗读软件帮助他们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编程、网页制作等工作,对互联网的热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经验和技术改进,可以使越来越多的视障者享受互联网生活,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从消除互联网世界的技术障碍出发,视障者自己创造了视障者的新职业:程序员。视障者从互联网的使用者成长为信息无障碍的建设者。


典型代表,一类是屏幕朗读软件的程序开发与维护,比如1999年的“永德读屏软件”、2011年的“争渡读屏软件”、中国盲人出版社的“阳光读屏软件”等;一类是信息无障碍的测试、咨询、优化,比如2005年成立的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2015年的一加一职得等。 


4.态度障碍:云客服、人工智能标注师、网络舆情分析师

随着互联网技术深入渗透到社交短视频、电商、本地生活等各个细分领域,发展过程中的优胜劣汰,流量增长见顶,业务扩张步伐放缓,政策监管加强等诸多因素导致互联网发展从增量红利模式转入存量博弈时代,特别是告别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的中国互联网已迎来愈发完善的监管。面对不同以往的监管要求和公众期待,互联网企业亟须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企业社会责任(CSR)也不应该止步于慈善和公益,向ESG(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企业可持续发展进阶,落实在经营发展的全链条,全球化发展的规则与竞争,从更具公共性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企业在信息无障碍建设的表现,从信息无障碍技术研发、产品服务改造和标准规范制定,转变为将信息无障碍的视障受益者视为其员工或服务外包商,嵌入其服务生产流程中,不仅创造出视障者新职业新岗位,还在消除残障就业歧视中起到示范效应,企业支持的不仅是视障者就业发展,还向全社会表明残障者在创造同等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并未因在某一环节雇用残障者或采购残障者的服务而影响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这是在以信息无障碍为基础和保障的前提下,从态度和意识层面减少或消除对残障者的偏见和歧视。


典型代表:2019年,阿里巴巴的“视障云客服”业务;2019年,小米公司与一加一职得签订基础语言标注业务订单,近20名视障者在同工同酬、同等要求、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成为人工智能标注师,为“小爱同学”提供语音语义的标注服务;2021年,字节跳动与一加一职得签订网络舆情分析师业务。


(四)眼盲心亮类

“盲”字在中文的解释:看不见东西;比喻对某种事物不能辨别或不懂。电影《盲井》《盲山》《盲道》的导演李杨说“视而不见,就是盲”。“盲”字背后带有深刻的人性思考。流传许久的哲理故事“盲人提灯” ,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盲人摸象”,都巧妙地利用“盲”这个字讲述和破解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人以启发或警示。视障者就业发展中由“盲”字引发出来的职业特征受到 “盲”字的隐喻。


典型代表,一种是算命,古老而略显神秘的行当,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始终与“盲”有或明或暗的联系,从事算命的视障者多散落在民间。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梁实秋先生曾在《算命》一文中讲道“算命先生皆是盲人。大概是盲于目者不盲于心,所以大家都愿意求道于盲”。由赫达·莫里逊拍摄于1933~1946年的珍贵相册《洋镜头里的老北京》一书也讲道“发现许多算命先生都是盲人”。


另一种是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2004年,首个盲人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网上开课,共有156名学员完成了心理咨询岗位技能培训的10门课程,通过了结业考试。


(五)小结

穷尽视障者的职业是不现实的,或许更是一道伪命题。视障者诸多的“第一位”,盲人女大学生、盲人医科博士、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视障律师、盲人模特、盲人旅行家、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中国视障者正在每一个领域、每一种职业出现“第一位”,突破自我、突破障碍。视障者为什么不可以做诸多的职业,是什么限制他们的职业种类和发展空间,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以期未来持续打开中国视障者就业发展的多元之路。



上图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22)》封面



— THE END —

版权声明:

1、文中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2、如内容系有人基金会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违者必究。

有人公益
致力于推动中国残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残障事业转型期以社群培育者、支持者和领军者为己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