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立残 | 国际聋人周书单

文摘   社会   2024-09-20 18:24   北京  

FROM:有人公益




阅读提示:
今日推送约2,600字,
使用各类读屏,听读时间约7分钟。
低视力伙伴可点击右上角菜单中的“调整字体”
设置文本大小,方便查看。

上图为:著书立残封面

整理〡佀新艺




作为一个有着异质性的群体,聋人群体的身份认同、聋人文化、聋人内部交流方式的不同、与外界的联系,都有着一定的独特性,有很多聋人学者都成为了为残障权利发声的活动家,在争取权利、表达文化自信之路上源源不断地发声。

在国际手语日(9月23日)以及国际聋人周到来之际,本文汇总关于聋人及其文化的著作。




书名
手语译者的育成笔记


出版年份
2022

作者
陈意轩

下图为:本书封面


 

内容简介

香港手语素受社会忽略,手语译者的专业地位一直处于边缘,培训欠缺,本书正是要打开缺口,将手语传译的知识与经验,扎根本土,推向华语世界。

本书结合手语译者陈意轩十多年的经验,由本土手语历史及聋人社群谈起,深入译者的实务工作准备,分享传译策略的思考,提醒译者该有的道德修养,以及对译者团队的重要建议。本书既是行内人的深情分享,也是学习手语传译路上的教科书;既是一份从零开始、手忙脚乱的见证,也是对香港手语传译未来的期许。

一天,手语的地位或会提升,译者社群或可发展成有专业认证的工种,而在此之前,先让本书成为打破聋人与健听世界隔膜路上的踏脚石,成为打开香港手语发展新一页的重要之门。





书名
画西游记的男孩


出版年份
2024

作者
陈建周


下图为:本书封面

 

内容简介

本书是聋人画师陈建周的作品集,作者以本人的经历为主线,将149幅“西游记归来”系列中的高光作品贯串起来,他时而以孙悟空自喻,时而从观察者视角洞见孙悟空的B面,创见性地将自己的画作和人生烙印巧妙融合,终以图文并茂的生动视觉形式呈现一个“画西游记的男孩”仿佛西天取经般的成长历程。




书名
Reading Between the Sign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Sign Language Interpreters
沉默的世界不寂寞——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手语翻译


出版年份
2020

作者
Anna Mindess
安娜·明迪斯

译者
郑璇、邹蜜


下图为:本书封面

 

内容简介

《沉默的世界不寂寞》在美国手语翻译界是著名的著作。本书的特色有三:首先,跳出传统的“语言学”与“翻译学”的视角,从“文化学”的角度入手,运用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分析手语翻译行为,关注语言这座冰山潜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其次,无论是作者,还是所述内容,都充分地体现了聋听合作,传达了对聋人群体的尊重,尤其是对聋人译员进行了专门的阐述,这是国内文献中极其罕见的。再者,本书作者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对旧有的版本进行了修订,既诠释了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手语翻译带来的挑战,也呼吁翻译员们不忘初衷,在工作中继续秉持和发扬老一辈手语翻译们的“聋之心”,真正做到急聋人所急,想聋人所想,同聋人群体成为亲密的合作者和伙伴。相信本书的中文出版,必将启迪众多中国手语翻译工作者、教学者和研究者,使他们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更好地对自我进行反思,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手语翻译发展之路。




书名
Sensory Futures: Deafness And Cochlear Cmplant Infrastructures In India
感官未来:印度的聋人与人工耳蜗基础建设研究


出版年份
2022

作者
Michele Ilana Friedner
米歇尔·伊拉娜·弗莱德纳


下图为:本书封面



 

内容简介

当人工耳蜗——被誉为首个成功的仿生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并由国家和不断增长的私人市场提供时,会发生什么? 作为民族志,《感官未来》记录了这些人工植入物从蓬勃发展到走进千家万户的过程,观察了它们在印度的不均衡分布,并探索生物技术在残障领域的干预,以及它对全球南方国家政治的影响。

作为一名双侧耳蜗聋人,作者弗莱德纳将自己的思考编织进了这本细致入微的民族志中,内容取材于日常对话、残障权利活动家的观点和家庭场域。她将感官人类学与残障研究结合起来,分析了“正常”的感觉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对听力和口语能力的追求是如何制定的。她认为,通过人工耳蜗植入而产生的潜在条件,实际上导致了对未来生活可能性的更狭隘的理解。弗莱德纳反对以听觉为特权的感官等级制度,呼吁以多感官、多模式和多个人的方式与世界联系。





书名
Innovations In Deaf Studies The Role of Deaf Scholars
聋人研究前沿:聋人学者的角色


出版年份
2017

作者
Annelies Kusters, Maartje De Meulder, Dai O'Brien
安娜莉丝·库斯特斯、玛缇杰·德·莫德尔、戴·奥勃良


下图为:本书封面

 

内容简介

本书提供了聋人的声音,反映了聋人对其生活经历的询问,关注聋人如何理解外界、如何在这个世界中给自己定位、如何跟彼此沟通、如何跟别人建立联系。

在我们个人和集体生活中,我们有许多有待解决的冲突:对我们独特需求的认识、我们的语言权利、社会经济状况、学校教育等,本书中提到的聋人学者认为不该由健听人来照亮或改善聋人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是把问题掌握在自己手中。





书名
Signing And Belonging In Nepal
尼泊尔的手语与归属


出版年份
2018

作者
Erika Hoffmann-Dilloway
艾丽卡·霍夫曼·达洛维


下图为:本书封面

 

内容简介

虽然世界各地的许多聋人组织都采用了一种民族语言学框架来研究聋人文化,但其观点的意义和后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是不同的,而且从人类学角度探索这一框架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

在这本书中,作者艾丽卡·霍夫曼·达洛维(Erika Hoffmann-Dilloway)对尼泊尔的聋人进行了一次细致的考察。作为一名语言人类学家,她描述了在尼泊尔这一印度教王国成为世俗共和国之前的最后几十年里,尼泊尔手语和聋人社会在这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出现,揭示了采用民族语言学模型如何与仪式污染模型,以及过往的认为耳聋是由恶业造成的观念相互作用。她关注的是对聋人相互竞争、共存的理解对三个群体的影响:(a)将“聋”作为一种民族身份的手语者;(b)因学习尼泊尔手语困难而无法接受这种身份的手语者以;(c)与聋人手语者相互交流的健听尼泊尔人。





上图为:残库封面


— THE END —
版权声明:
1、文中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2、如内容系有人基金会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违者必究。

有人公益
致力于推动中国残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残障事业转型期以社群培育者、支持者和领军者为己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