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学人〡廖娟、葛婧也:何以融合?心智障碍者的就业排斥及纾解路径研究

文摘   社会   2024-09-09 18:25   中国  

FROM:有人公益




阅读提示:

今日推送约2,600字,

使用各类读屏,听读时间约7分钟。

低视力伙伴可点击右上角菜单中的“调整字体”

设置文本大小,方便查看。


上图为:残障学人封面

整理〡佀新艺


何以融合?心智障碍者的就业排斥及纾解路径研究



作者:廖娟、葛婧也

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来源

《残疾人研究》

2024年8月


摘要

作为社会中处境最为不利的心智障碍群体,参与劳动力市场、拥有一份改善经济条件和身份认同的工作是他们实现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心智障碍群体就业处境仍然十分困难。已有研究较少对该群体的真实就业经历与困境进行剖析以找出有效应对之策,因此亟需探究心智障碍者就业排斥的形成机制及纾解路径。本文以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理论为基础,通过调研北京市53位心智障碍者的就业情况,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后发现,心智障碍者面临的就业困境主要包括内部就业动机缺乏、外部就业环境限制和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为了纾解心智障碍者所面临的就业排斥,本文构建了政府-机构-家庭三维就业支持的社会融合模型,阐释了心智障碍者实现社会融合的路径。该模型强调通过推动三方共同参与,能够在个体层面促进就业动机的形成,在社会层面营造无障碍就业环境,在国家政策层面保障就业政策落实,为心智障碍者就业保驾护航。


关键词

心智障碍;就业;就业排斥;纾解路径



 

结构

0 引言

1 文献回顾

2 理论基础

3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资料收集方法

3.3 资料编码过程与分析

4 心智障碍者就业排斥与社会融合模型构建

4.1 心智障碍者面临的就业排斥

4.2 推动三方参与,促进心智障碍者就业并实现社会融合

5 结论与建议

5.1 个体层面——开发立足于社区的心智障碍者就业项目

5.2 家庭层面——提供坚定的后方保障

5.3 环境层面——推动多元包容社会环境建设

5.4  制度层面——拓宽残保金使用渠道

5.5 建立政府-机构-家庭三维就业支持体系


 

节选

内部就业动机缺乏——个体排斥

根据社会排斥理论中的“谁被排斥”路径,心智障碍者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排斥,尤其体现在个体能力上的障碍。一方面,由于残障类型、残障等级的不同,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工作表现也不同。他们大部分存在交流障碍,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有的心智障碍者“完全不具备交流能力”(401J)导致了他们无法被大多数公司所接纳。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可能导致情绪上的波动,“如果别人给她负面的反馈,她可能情绪会有些低落”(490R),而较弱的情绪控制能力深刻影响到了他们教育、就业等诸多方面。有的心智障碍者“手部精细动作如果完成得特别不好”(241J),导致他们可选择的就业类型范围较窄。即使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康复训练加强,但所需的高额康复成本阻碍了其就业实现。另一方面,由于个体能力的差异,在接受外部的刺激或指令后,心智障碍者也会作出不同的反应。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有的人适应能力较弱,面对多变的职场环境难以及时适应;相反,对职场适应能力较强的,甚至能够在“刚进入新环境一两天就慢慢适应”(321S)。对于工作记忆能力,部分心智障碍者能够将工作任务重复训练成为刻板印象并严格执行,例如“如果交给他程序化 的 任 务 ,他 会 严 格 按 步 骤 完 成 ,不 会 遗 漏 ”(151J);但也有部分心智障碍者缺乏主动判断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指令,导致正常工作流程可能 受 到 阻 碍 ,这 成 为 企 业 可 能 要 承 担 的 风 险之一。主观层面,部分心智障碍者在就业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意愿排斥现象。这种排斥源于个体对就业认知的差异。在访谈过程中,约有 15% 的心智障碍者表达出了对就业的抵触情绪。这些行为和情绪反映可能导致雇主对雇佣心智障碍者的潜在风险产生顾虑,从而影响其就业成功率。此外,有 21% 的心智障碍者对就业的认知不清晰。由于缺乏对就业的接触和经验,这部分心智障碍者未能形成对就业的内在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就业意愿和就业机会。心智障碍者的就业意愿排斥不仅源自其个体认知,亦深受家庭成员态度的影响。部分心智障碍者的家庭成员并不支持他们进入职场,这主要基于就业可能带来的经济成本、风险以及对个体心理和生理健康潜在损害的考量。有的家庭成员对心智障碍者的社会融合持悲观态度,认为真正的社会融合难以实现,一旦遭遇歧视,对心智障碍者的心理创伤可能是深远且不可逆的。此外,由于无障碍设施的不足,心智障碍者可能面临安全风险。性别因素在家庭成员的考量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家庭成员可能会更加关注由于性别特征和心智障碍的特殊行为可能带来的人身安全风险,以及女性独居时可能遭遇的安全问题。综上所述,心智障碍者实现就业之难不仅在其技能层面,更深层的难题在于心理层面的建设不足、劳动纪律遵守度不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因此,推动心智障碍者就业不仅需要关注其内在动机的激发,更关键的是要着力于提升其社会化相关的客观能力。

外部就业环境限制——环境排斥

根据社会排斥理论中的“排斥来源”路径,观念排斥是心智障碍者融入社会和劳动力市场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访谈分析表明心智障碍者在社会环境中面临两大观念排斥:就业观念排斥与企业招工歧视。首先,社会普遍持有的刻板印象限制了心智障碍者的职业选择范围。“因残而废”的成见不仅严重损害了心智障碍者的社会形象,而且导致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污名化以及对其职业能力的普遍不信任。其次,企业基于经济理性,倾向于规避无障碍设施成本与雇佣风险,这种用工策略在经济环境不佳时表现尤为明显。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公司因为经济形势 不 太 行 ,为 了 节 省 开 支 ,不 再 招 残 疾 人 了 ”(361J),这反映了在经济压力下,企业对心智障碍者就业机会的提供更为审慎或保守。此外,物理环境的显性障碍仍然时常阻碍心智障碍者实现社会融合。当前国内社会的物理无障碍环境建设仍有不足,部分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和公交尚未完善无障碍设施。这种现状导致心智障碍者的家庭成员对其出行存在担忧,如担心“路途比较远,措施也不完善”(181R),这可能使心智障碍者错失参与职业培训或面试的机会,难以走入职场。




点击“阅读原文”或复制下列链接到浏览器打开,或登录残库网站(www.canku.org.cn)可查看/下载全文。http://www.canku.org.cn/portal/industry/industry_details.html?category=4&id=533



上图为:残库封面



— THE END —

版权声明:

1、文中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2、如内容系有人基金会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违者必究。

有人公益
致力于推动中国残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残障事业转型期以社群培育者、支持者和领军者为己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