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动静自在线上中医学堂迈向第五年,年初,我们做了一个畅想:希望从我们扎根的土地望出去,看见并连接世界范围内更多深入学习、实践中医的同路人。
4月,动静自在读书会·第十一季正式启程,这一季,我们选择了一个特别的主题:扎根日常,也看见广阔世界。
● 共读了《中医与西医:一个美国医生在华三十年》这本书,在二十世纪的长沙城,我们看见中医和西医的交流与碰撞,二者走的路不同,但殊途同归;
● 收听了4场「中医在海外」系列讲座,认识了法国的克罗迪那·梅赫医生和Régis Blin医生、来自比利时的「赤脚医生」沃特、以及久居日本的戴昭宇教授,他们都是在中医这条路上探索了几十年的先行者。在讲座中,他们分享了在世界各地学习、实践、使用并传播中医的故事;
● 收听了赵前林老师关于处理日常外感病邪的分享,在应对感冒、发烧时,多了很多处理思路;
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打开心灵,感受自然;
在一餐一饭中,用心体味食物的四气五味;
用简单的按法,为自己或家人调养身心;
不忘回望故乡风土,写下了关于家乡的回忆录。
《中医与西医:一位美国医生在华三十年》
书友@猪肉玉米小水饺说:我的心里也有过“瞧不起西医”“中医唯上”的念头,但是这次的读书会确确实实打开了我的思路,拓宽了我的视野,正如同老师所说,中医是一棵树,西医也是一棵树,没有必要把两棵树对立比较起来,并且放眼望去林子里还有更多的树。
▍《克罗迪娜·梅赫丨医学无国界:在高墙林立的世界,选择造桥》
4月18日,讲座的第一场,我们邀请了法国医生克劳迪那·梅赫。梅赫医生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长达半个世纪的学医、行医的经验。
小时候,她目睹了一位针灸师治好了父亲的哮喘,在心中埋下了中医的种子。长大后,梅赫医生先在医科大学学习了西医。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她发现西医在治疗某些病症时效果并不理想,这也促成梅赫医生开始寻求其他的诊疗方式。
后来,梅赫医生辗转世界各地,学习传统针灸、本草。在这期间,她在北京结识了李辛老师,并与其合著了《回到本源》。她的治疗思路也从想要治好病症,转变为观察人身上的能量运动,看见完整的人。
梅赫医生说:看见完整的人,这给我带来了非常丰富的治疗手段,将我逐渐带到问题的核心。
退休后,梅赫医生创办了法国蓝之树学会,她希望把李辛医生对于中医的理解、传统中医的方法引进到法国,帮助这些传统医术进行传播,让更多人受益。
梅赫医生在课堂上
成为造桥的人,是梅赫医生对自己的期待,也是她对在蓝之树学习的医生工作者的期待。
▍《Régis Blin: 学会快乐,是教育和治疗的目的》
18岁时,Régis Blin医生开始学习中医。今年,是他学医、行医的第50年。45年前,Régis Blin医生创办的法国传统能量学院,是目前欧洲历史最久的中医学院。
他相信,整合可以带来生命力:「疾病的产生,往往是因为缺乏沟通,产生了分离。在医学领域,我们也不能以分离的方式去看待事物,要尽可能以一个整体观去学习。」
法国传统能量学院师生合照
办学近半世纪,他如何理解医学生的培养和教育?
Régis Blin医生说,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治疗者还要掌握一个重要的技能:放松,感受快乐。治疗师在治疗时应该是快乐的,同时病人在接受治疗时,也应该感到快乐。
他经常跟他的学生说:「你们上了这些年的课,哪怕一个穴位都没学会,可至少你们学到了如何快乐。」
▍《「赤脚医生」沃特,印度7年行医故事》
△ 点击查看讲座回顾文章
6月13日,系列讲座的第三场,我们邀请了比利时的「赤脚针灸师」Walter Fischer(下称“沃特”)和李辛老师对谈。
沃特目前在西班牙经营一家农场,此前,他在印度做了7年的医疗服务。
决定开始学习传统针灸时,沃特37岁,那时,他是企业高管,和朋友一起经营着一间酒吧,生活富足安逸。但当他听闻一位瑞士的年轻人学习针灸的经历,他觉得那就是他想做的事情,于是马上行动了。
沃特在印度的第一间小诊所
一待,就是7年的时间,沃特最多时一共开设了6间诊所。在此期间,沃特还培养了很多学生和志愿者,也得到当地很多富人的支持,他的很多朋友,也会为此提供帮助。
戴昭宇教授结合他在日本的工作经历与学术研究,讲述中医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分享汉方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的独到之处。
《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学——江户医案纵横谈》戴昭宇教授译著
本场讲座中,前林老师用「先看人,再看病」的思路,为我们解答了不同体质的人应对外邪时的处理办法和调理思路。
🎙️讲座回听直达🎙️
▽
4月18日
5月23日
6月13日
6月20日
8月1日
走路50米,我就出了一脸的汗。修复身体计划,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从每天走50米开始
早晨和傍晚,我都会带着狗子走、跑约5公里。我还会做八段锦、拍八虚、站桩、拉伸等。
站桩时,我不太享受,脚底刺痛,或许还没完全放松去站。过程中,双手发热,身体在排废气。@苏州仁胜
最近的信心,来自于给自己的定的小目标正在一点点实现。@费春莹 Faye🌙
身体告诉我:动起来,你没有那么脆弱。@玉玲
锻炼时,我抬头看到了「蝉蜕」,在中药里见过,今日第一次在户外中见到。
观云、散步、和大自然里的草木鸟虫用心交流,是我最喜爱的养生方法。@山间明月
我好像为自己开了一副药——一副快乐的心药。@kaixin(敏)
阳光处花都开了,阴凉处半开半阖或者全阖的。我们很多人是不懂得顺时开阖的,要多向大自然学习。@苏州仁胜
睡觉前,我把手放在妞妞肚脐上,不到五分钟,手就感觉到潮湿闷热,差不多八分钟的时候,她不想继续了。
原来小动物也喜欢这样的按摩呀,大概是让她感受到了安全感吧。
运动完,去食堂吃早餐,我依旧要了豆沙包、鸡蛋、小米粥。
突然想到李辛老师说过的:「用心去感受」。于是,我放下手机,认真体会食物的味道。以前没发现自己爱吃甜,仔细体会之后发现自己很多食物的选择都偏甜,以后要控制一些了。@一念
入伏第一天,给早餐加点「香甜」,纯净水+胡萝卜+椰子油,料理机奶昔模式,就得到一杯香甜的胡萝卜汁。
我的家乡在湖北大冶,多年后从异乡重返这个小县城,除了那熟悉的乡音,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立的楼房,改道的旧村,使得我记忆中的小城已经「面目全非」。
我的父辈们都是从大冶北部山区走出来的孩子,即使多年过去,他们仍然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渴望着回到那里,与老朋友相聚。
每次与父母闲聊,他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年少时虽然贫穷但充满乐趣的日子:夏天在河里摸鱼、抓泥鳅;冬天腌制腊肉、晒豆豉;上山砍柴,走十几里山路,挑到镇上卖掉,换来的微薄收入刚好可以买几个热乎的油面饼,简单而满足。
正如李娟在《冬牧场》中所描述的,许多美好的事物终究会消逝。如今,不再允许私自捕鱼,腊肉和豆豉也都能通过现代流水线进行生产,而十几里的山路,更多地成为了徒步爱好者的选择。
但幸运的是,我们仍有文字可以记录下逝去的时光,让其在我们的记忆中永存。@李江雪
但凡回去,我都会去北城老街走一走,看看菜市场、老房子、老城墙,在长江边走一走,听听轮船汽笛的声音,闻闻江水的味道,那有我的童年......
去年9月回去,恰逢北城老街在拆建,说是要重新打造老城街景。我一边期待,又一边担心,希望古老的江阳半岛焕发新的生机,又希望再次回来还可以找到童年。@自在Young
以上,便是第十一季读书会的全部内容。
4月,草木发芽生长,8月,已经绿树成荫。感谢每一位书友4个月以来的共同参与,虽然动静自在读书会·第十一季结束了,但动静自在读书会的故事依旧延续。
新的一季即将到来,欢迎新老书友一起同行,以日常生活为根基,慢慢向外、向更远处拓展、探索和学习。我们都会长出自己的树木。
-END-
编写丨荣荣、Yuru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