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日常,也看见广阔世界 | 动静自在读书会· 第十一季回顾

健康   2024-09-05 12:01   广东  

今年,动静自在线上中医学堂迈向第五年,年初,我们做了一个畅想:希望从我们扎根的土地望出去,看见并连接世界范围内更多深入学习、实践中医的同路人。

4月,动静自在读书会·第十一季正式启程,这一季,我们选择了一个特别的主题:扎根日常,也看见广阔世界。

本季读书会,我们继续通过「走进自然」「故乡风土」「食之有味」、「中医调养」、「身心训练」等一系列生活实践,推进书友们从日常小事出发,扎实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另外,我们也带领大家以更开放的视野,跨越界限,跨越时间,去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和更深远的历史。
📖📖
以此为出发点,从4月到8月,我们和众多书友一起:

共读了《中医与西医:一个美国医生在华三十年》这本书,在二十世纪的长沙城,我们看见中医和西医的交流与碰撞,二者走的路不同,但殊途同归;

● 收听了4场「中医在海外」系列讲座,认识了法国的克罗迪那·梅赫医生和Régis Blin医生、来自比利时的「赤脚医生」沃特、以及久居日本的戴昭宇教授,他们都是在中医这条路上探索了几十年的先行者。在讲座中,他们分享了在世界各地学习、实践、使用并传播中医的故事;

● 收听了赵前林老师关于处理日常外感病邪的分享,在应对感冒、发烧时,多了很多处理思路;

● 扎根日常,与书友们一起做了很多生活实践
📝
从4月起,书友们从「跑50米」开始,重新认识运动、认识自己的身体,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身心训练方式;

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打开心灵,感受自然;

在一餐一饭中,用心体味食物的四气五味;

用简单的按法,为自己或家人调养身心;

不忘回望故乡风土,写下了关于家乡的回忆录。

截止目前,「中医在海外」系列讲座的收听量超过44000人次,书友们在「书友圈」积累下学习思考、读书笔记、日常实践日记超过4000条。点点滴滴,是4个月以来,是我们在日常中扎实学习、实践、用功的记载。
8月1日,随着读书会最后一场讲座的收官,第十一季读书会也圆满结束。感谢各位书友的参与,我们将本季读书会的精华内容整理出来,希望和大家一起回顾,也方便书友们后续查阅和学习。

《中医与西医:一位美国医生在华三十年》

爱德华·胡美(著)
这本书是湘雅医院(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和湘雅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医生爱德华·胡美(Edward H.Hume)在华30年的回忆录,记载了他于20世纪早期在湖南从事医学工作的种种经历和见闻。

△ 20世纪的长沙城
刚开始,胡美医生开设的西医诊所并不被当地人所接受,当时的中国人认为外科手术是「开肠挖肚」,是「有损灵魂居所的行为」。
在长沙几年后,胡美的医术慢慢被人所了解,城中的高官巨富都开始找他看病,他和他的西医诊所慢慢地融入了湘人的生活。
胡美医生怀着理解和同情在中国生活的这段时间,他观察到在长沙的士绅里头,有很多读了圣贤书,而这些圣贤书,让他们对疾病和身体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那是「敏锐的,有思想的中国人对正确医疗的理解的证据」。
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产出于完全不同的背景、传统下的医疗体系,有许多融合相连之处。在时代的进程中,二者慢慢相互理解、学习、融合,这其中不仅是医学中科学原则和技巧知识的互相学习,也包含浓厚的人类同情。

△ 湘雅医学院
读完此书,书友@自在YOUNG在任何学术领域,开放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可以打开我们更高的认识维度。越智慧,越开放;越开放,越智慧。李辛老师一直倡导,积极地行动,积极地走出去,认真建设日常生活,就是在打开我们的生命广度与深度。
书友@观溪客:这本书打破了我对于「中西医对立」的刻板印象。当我们把焦点移回到「人」,也许更能理解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通之处。

书友@猪肉玉米小水饺我的心里也有过“瞧不起西医”“中医唯上”的念头,但是这次的读书会确确实实打开了我的思路,拓宽了我的视野,正如同老师所说,中医是一棵树,西医也是一棵树,没有必要把两棵树对立比较起来,并且放眼望去林子里还有更多的树。

《克罗迪娜·梅赫丨医学无国界:在高墙林立的世界,选择造桥》

△ 点击查看讲座回顾文章

4月18日,讲座的第一场,我们邀请了法国医生克劳迪那·梅赫。梅赫医生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长达半个世纪的学医、行医的经验。

小时候,她目睹了一位针灸师治好了父亲的哮喘,在心中埋下了中医的种子。长大后,梅赫医生先在医科大学学习了西医。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她发现西医在治疗某些病症时效果并不理想,这也促成梅赫医生开始寻求其他的诊疗方式。

后来,梅赫医生辗转世界各地,学习传统针灸、本草。在这期间,她在北京结识了李辛老师,并与其合著了《回到本源》。她的治疗思路也从想要治好病症,转变为观察人身上的能量运动,看见完整的人。

梅赫医生说:看见完整的人,这给我带来了非常丰富的治疗手段,将我逐渐带到问题的核心。

退休后,梅赫医生创办了法国蓝之树学会,她希望把李辛医生对于中医的理解、传统中医的方法引进到法国,帮助这些传统医术进行传播,让更多人受益。

梅赫医生在课堂上

成为造桥的人,是梅赫医生对自己的期待,也是她对在蓝之树学习的医生工作者的期待。


▍《Régis Blin: 学会快乐,是教育和治疗的目的》

△ 点击查看讲座回顾文章
5月23日,系列讲座的第二场,我们邀请了来自法国的Régis Blin医生。Régis Blin医生是法国传统能量学院(SFERE,现更名为法国传统医学教学研究院)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与西方传统正骨医师。

18岁时,Régis Blin医生开始学习中医。今年,是他学医、行医的第50年。45年前,Régis Blin医生创办的法国传统能量学院,是目前欧洲历史最久的中医学院。

在讲座中,Régis Blin医生回溯了自己的学医经历和教学经历。他说,雅克爷爷的整合思维是对他影响极深。

他相信,整合可以带来生命力:「疾病的产生,往往是因为缺乏沟通,产生了分离。在医学领域,我们也不能以分离的方式去看待事物,要尽可能以一个整体观去学习。」

法国传统能量学院师生合照

办学近半世纪,他如何理解医学生的培养和教育?

Régis Blin医生说,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治疗者还要掌握一个重要的技能:放松,感受快乐。治疗师在治疗时应该是快乐的,同时病人在接受治疗时,也应该感到快乐。

他经常跟他的学生说:「你们上了这些年的课,哪怕一个穴位都没学会,可至少你们学到了如何快乐。」


▍《「赤脚医生」沃特,印度7年行医故事》

△ 点击查看讲座回顾文章

6月13日,系列讲座的第三场,我们邀请了比利时的「赤脚针灸师」Walter Fischer(下称“沃特”)和李辛老师对谈。

沃特目前在西班牙经营一家农场,此前,他在印度做了7年的医疗服务。

决定开始学习传统针灸时,沃特37岁,那时,他是企业高管,和朋友一起经营着一间酒吧,生活富足安逸。但当他听闻一位瑞士的年轻人学习针灸的经历,他觉得那就是他想做的事情,于是马上行动了。

他说:「至于是什么打动了我去学习针灸,其实没有。就是一个起心动念,我的心一下子被击中了。」
沃特作为西方人,中年开始去学针灸,看似不可思议。但李辛老师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大家都是人。所以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只要专注地学,肯定都是可以学会的。
在欧洲,针灸不纳入医保,这让沃特有些失望,他觉得针灸的疗效好,成本又低,应该去帮助更多没钱看病的人。于是,在学成毕业以后,沃特通过朋友的推荐,前往印度开始为当地贫苦的人们提供医疗服务。

沃特在印度的第一间小诊所

一待,就是7年的时间,沃特最多时一共开设了6间诊所。在此期间,沃特还培养了很多学生和志愿者,也得到当地很多富人的支持,他的很多朋友,也会为此提供帮助。

沃特说:「自由,就是做我想做的事」现在,沃特的人生进入了新的阶段,他在西班牙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成为了一个农场主。


▍《过去与现在,中医与日本汉方为何同源异流?》

△ 点击查看讲座回顾文章
8月1日,系列讲座的第四场,迎来的讲座嘉宾是在日本研习中医逾20年,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内科学教学主任的戴昭宇教授。
戴昭宇教授留日20多年来,一直将中日两国传统医学的比较作为研究方向。把两者互相当做一面镜子,相互参考,互为借鉴。
目前,国内对于汉方医学,存在很多不够客观的声音。有一派对日本的一切都很不屑,认为汉方医学就是从中国拿去的,觉得他们是坐井观天。也有一派认为日本的一切都是先进的,汉方医学已经远远把传统中医甩在后边了。

戴昭宇教授结合他在日本的工作经历与学术研究,讲述中医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分享汉方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的独到之处。

《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学——江户医案纵横谈》戴昭宇教授译著

通过这场讲座,能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日本汉方医学,或许也会为我们认识与理解中医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赵前林 | 处理日常感冒、发烧时的临证思路》

△ 点击查看讲座回顾文章
6月20日,我们邀请了《中医临证课》的授课老师赵前林,为我们分享了《处理日常感冒、发烧时的临证思路》为主题的讲座。
在日常生活中,外感病邪是很常见的问题,我们常常会碰到「为什么孩子总是感冒?」、「为什么吃了退烧药,还是不退烧?」、「发烧了,发发汗,时灵时不灵是为什么?」等等这样的问题。

本场讲座中,前林老师用「先看人,再看病」的思路,为我们解答了不同体质的人应对外邪时的处理办法和调理思路。

🎙️讲座回听直达🎙️

点击标题可回听


4月18日

《克罗迪娜·梅赫丨医学无国界:在高墙林立的世界,选择造桥》

5月23日

《Régis Blin: 学会快乐,是教育和治疗的目的》

6月13日

《沃特、李辛丨自由,是做我想做的事》

6月20日

《赵前林丨处理日常感冒、发烧时的临证思路》

8月1日

《戴昭宇丨传统中医与日本汉方,是彼此的一面镜子》


走路50米,我就出了一脸的汗。修复身体计划,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从每天走50米开始

跑步结束,酣畅淋漓,先从2公里开始。@一念

早晨和傍晚,我都会带着狗子走、跑约5公里。我还会做八段锦、拍八虚、站桩、拉伸等。

站桩时,我不太享受,脚底刺痛,或许还没完全放松去站。过程中,双手发热,身体在排废气。@苏州仁胜

自4月23日,我在「书友圈」打卡运动以来,到7月31日,正好100天。这100天,我的体重下降了11.6斤,体脂率也在下降,真的开心。
这期间,我尝试了多种运动。虚弱的时候,我就慢慢走或者做瑜伽,状态好的时候就跑起来、跳起来。
今天瑜伽,我练习的是蝎子式,在老师的辅助下,我做出人生中第一个蝎子式,练得通透、开心。

最近的信心,来自于给自己的定的小目标正在一点点实现。@费春莹 Faye🌙

今天,送孩子上学后,我产生了很多想法:咳嗽,好像要感冒;脚跟酸得明显;大姨妈也刚结束。
这都在告诉我,身体疲惫,要休息。自然的转念:「还是去运动,看看身体自然的表现吧」。跑步时,发力点在脚趾头和脚侧边,脚跟没有不舒服。

身体告诉我:动起来,你没有那么脆弱。@玉玲


一颗闲心,是发现美的眼睛。@Weiwei.Design

运动时,发现虫子也很努力。@四匹马

锻炼时,我抬头看到了「蝉蜕」,在中药里见过,今日第一次在户外中见到。

将眼放在生活中,大自然总能给你礼物。@玉玲

观云、散步、和大自然里的草木鸟虫用心交流,是我最喜爱的养生方法。@山间明月

雨后的早晨,来公园跑步,和煦的阳光,轻风微拂,小草的香味,桂花的悠香,白玉兰的芬芳。
我像是灵动的小白兔,轻松自在、愉悦地慢跑着。

我好像为自己开了一副药——一副快乐的心药。@kaixin(敏)

今天走路4公里,路过一片酢浆草,发现花草是懂得开阖的,很会照顾自己。

阳光处花都开了,阴凉处半开半阖或者全阖的。我们很多人是不懂得顺时开阖的,要多向大自然学习。@苏州仁胜


睡觉前,我把手放在妞妞肚脐上,不到五分钟,手就感觉到潮湿闷热,差不多八分钟的时候,她不想继续了。

就放在自己肚脐上,十分钟后,我就困了,手心无汗。@海缦
昨晚睡前,给自己的肚脐做按法,感觉手就是一个能量补给灯,穿透皮肤抵达腰间,不停地在补充能量,我很快就睡着了。
早上起来手再放肚脐,感觉就没有那么强烈,能感受到手的温热,整体比较平静。
我想,可能是晚上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身体会更需要能量,需要阖收。早上身体刚刚苏醒,是充满电的状态,所以比较平静。保持观察。@大吉

盒子(猫咪)是一个神气很敏感的娃,应该是高敏体质。小时候的她,就不喜欢跟人亲近,鲜少主动找我们贴贴和互动。如今六岁半了,平时躺着的时候更多。
晚上睡前,先生把手放在我的神阙穴上,我把手放在了盒子的后背上,她竟没有反抗。过了一会儿,我觉得肚子慢慢热了起来,而捂住盒子的手也热了起来,能量就这样传递。我也感觉盒子精神更定和松弛了,一会儿就歪头睡着了。

原来小动物也喜欢这样的按摩呀,大概是让她感受到了安全感吧。

中医实践好有趣。@费春莹 Faye🌙


运动完,去食堂吃早餐,我依旧要了豆沙包、鸡蛋、小米粥。

突然想到李辛老师说过的:「用心去感受」。于是,我放下手机,认真体会食物的味道。以前没发现自己爱吃甜,仔细体会之后发现自己很多食物的选择都偏甜,以后要控制一些了。@一念

入伏第一天,给早餐加点「香甜」,纯净水+胡萝卜+椰子油,料理机奶昔模式,就得到一杯香甜的胡萝卜汁。

长夏属土,气候多湿,土在天为湿,在脏在脾。黄色是大地色,可以多吃。@费春莹Faye🌙


我的家乡在湖北大冶,多年后从异乡重返这个小县城,除了那熟悉的乡音,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立的楼房,改道的旧村,使得我记忆中的小城已经「面目全非」。

我的父辈们都是从大冶北部山区走出来的孩子,即使多年过去,他们仍然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渴望着回到那里,与老朋友相聚。

每次与父母闲聊,他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年少时虽然贫穷但充满乐趣的日子:夏天在河里摸鱼、抓泥鳅;冬天腌制腊肉、晒豆豉;上山砍柴,走十几里山路,挑到镇上卖掉,换来的微薄收入刚好可以买几个热乎的油面饼,简单而满足。

正如李娟在《冬牧场》中所描述的,许多美好的事物终究会消逝。如今,不再允许私自捕鱼,腊肉和豆豉也都能通过现代流水线进行生产,而十几里的山路,更多地成为了徒步爱好者的选择。

但幸运的是,我们仍有文字可以记录下逝去的时光,让其在我们的记忆中永存。@李江雪

当金沙江、岷江、长江在四川宜宾合流后,流经第二座四川地级市,迎来了沱江。那是我的故乡——酒城泸州。
让这座城市闻名遐迩的,是从公元1573年走来的老酒。这座城市镌刻在我心里的,是长江的水、轮船、码头,是美食麻辣鸡、猪儿粑,还有明代城墙、准点报时的钟鼓楼、三道拐的福音堂、上小学必经的向阳街。
我18岁离开泸州,辗转多个城市,最后定居成都。成都到泸州,高铁一个多小时,但我有时候一年回去不到一次。

但凡回去,我都会去北城老街走一走,看看菜市场、老房子、老城墙,在长江边走一走,听听轮船汽笛的声音,闻闻江水的味道,那有我的童年......

去年9月回去,恰逢北城老街在拆建,说是要重新打造老城街景。我一边期待,又一边担心,希望古老的江阳半岛焕发新的生机,又希望再次回来还可以找到童年。@自在Young

📖🌳

以上,便是第十一季读书会的全部内容。

4月,草木发芽生长,8月,已经绿树成荫。感谢每一位书友4个月以来的共同参与,虽然动静自在读书会·第十一季结束了,但动静自在读书会的故事依旧延续。

新的一季即将到来,欢迎新老书友一起同行,以日常生活为根基,慢慢向外、向更远处拓展、探索和学习。我们都会长出自己的树木。

-END-

编写丨荣荣、Yuru

图片丨动静书友

🌟🌟

相关阅读

110年前,一位美国医生在长沙创建医医学院

中医教育第五年|与海外中医的对话

和一群爱读书的人,慢慢阅读的四年

动静自在读书会 · 第十季:发现美好生活点滴

动静自在读书会 · 第九季:回到本源,扎根生活





动静自在
迈向一所线上中医学堂
 最新文章